世界各国文化
-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朱建纲暂缺简介...
-
当代文化与感性革命齐鹏《当代文化与感性革命》是关于前沿哲学问题和当代文化的主题研究。本书以感性学为主线,从哲学史的角度,对感性学史进行了系统考察,从哲学,文化学,美学,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数字化与当代中国文化转刑,西方文明与中国文化,感性学与审美心理,哲学与前沿科学,符号学与偶像崇拜,感性革命与人的发展等问题。
-
欧洲近代学术思想的心.灵.之.旅于文杰本书研究的是人文科学根据人的心理要素——知、情、意——形成的哲学、美学、伦理学等三大学科形成、发展与变迁的历史。通过这一历史问题的研究,关注西方学术三分思想演变与人类文明进程的内在联系,尤其是人类由自然人凭借美学中介成为德性人的可能性,努力检索启蒙受挫、德性失落的文化根源,探求现代学术对于现代人德性重建的历史使命和未来景观。全文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足音:学术三分理论的思想渊源。文章认为,古希腊时期,是学术三分思想最早的源头。古希腊时代,又可以被分为前苏格拉底时代及其以后时代两个分期。前苏格拉底时代,应该说是希腊文化与希伯来文化和谐相处的时代,也就是理性与神性均衡发展的时代。苏格拉底,尤其是亚里士多德时代的到来,物质世界越发有力地凸显于人的理性世界,萌发于柏拉图思想中的心理分类在亚里士多德的学术体系中形成了理论和思想形态。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初步形成了哲学解宗教的态势,只是以理性为中心的哲学缺乏科学技术的支持,从而导致神秘、畸形与异化的宗教时代的到来。 第二部分,休谟与康德哲学的命运:学术三分理论的时代状况。文章认为,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尤其是启蒙运动以后,人类的近代文明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理性增添了强大的生命力。这一时期,上帝已不再神圣,人成为近代文明的中心。卢梭的人本思想、狄德罗的百科全书,尤其是休谟的人性论,使古希腊时代的理论、创制和实用学科思想,正式成为哲学、美学和伦理学的知识形态。康德则是这一理论和思想体系的集大成者。然而,也正是康德时代,建立了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哲学取代了以神为本的宗教哲学,进入了哲学解宗教时代的完成时态。尽管晚年的康德对基督教十分流连,而且浪漫派地表现出对于神性的无限追恋,然而,这一切已无法抗拒以康德人本哲学为主体、理性启蒙为核心的历史大趋势。 第三部分,告别韦伯与桑巴特时代:学术三分思想的社会转向。人本主义的崛起、理性精神的张扬,特别是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韦伯、桑巴特时代学术思想社会品质的诞生,提供了历史背景和思想源泉。为世界去魅、禁欲思想和崇尚国家政治,构成韦伯学术思想的基本品质。尽管韦伯也充分体现出对于科技理性的批判,甚至也关注艺术美学对现代人的意义。然而,这一切,与他的学术思想的基本品质相比,完全可以称之为杯水车薪。这是因为,在宗教改革以后,去魅之同时又出现的施魅,世俗化、技术化、权力化等异化形态,正疯狂地催残着神圣的德性精神,学术三分思想已经变形,人类文明正面临着难以摆脱的危机! 韦伯、桑巴特时代之后,学术三分思想发生了变化。正如贝尔说的那样,学术三分是技术一经济、政治和文化,它也是现代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主要力量。在这一时期,哲学取代宗教的后果得到充分的暴露。这就是:上帝已死与人之死,将成为历史的必然! 第四部分,人,何以不死:学术三分思想与人的命运。文章认为,近代启蒙,尽管以人本主义为发端,而事实上是不断偏向人的知性,即走向狭隘的理性启蒙。这种启蒙,在神性去魅、科技崛起的背景下,逐步失去了人的情感品味和道德关怀。因此,我们认为,启蒙必须首先由知性转向心灵,转向以情感、德性为根本的总体的心灵。其次,在强大的科技理性的帝国时代,美学与伦理学一样,成为世俗、技术与权力的牺牲品,或者做奴婢,或者做摆设,已失去它纯粹、自由的中介品性,现代人不能由此使自己从自然人成为德性人。除非进入世俗、技术与权力走向死亡的时代。本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否定作为迷信与愚昧的任何宗教因素,肯定作为文化形态的宗教神学,尊重宗教神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合法性,关注宗教伦理中的神性品质对于知识哲学中人性精神的内在关联。通过对欧洲近代学术思想与人类文明关系问题的历史研究,凸显高尚的信仰和纯粹的心灵对于诸多人文 科学思想和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所具有的渗透与推动力,为现代人实现由必然走向自由的使命寻求一条希望之路!
-
西方神话学读本(美)阿兰·邓迪斯 著;朝戈金 译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并不是作为被普遍接受的范畴而提出,而是作为可以运用于跨文化研究中有意义的分析性概念,它们甚至可以运用于其他得到当地认可的“原生范畴”的系统之中。它们来自欧洲民俗学者们在运用这三者时的区分,并且很可能反映出欧洲“民间”的“原生范畴”,然而在另一些社会中它们又轻易地被认为可以简化为两个分类,正如我们将看到的,神话和传说被归到了一起(神话一传说),与幻想性的民间故事区别开来。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并不是散体叙事的独有范畴,在它之下所有其他种类的散体叙事还可分出亚类来。回忆录或轶事,幽默或其他什么,恶作剧或笑话会构成第四和第五个这样的范畴。回忆录或轶事涉及那些为讲述者和他的听众所知晓的人物,然而显然它们会在经常反复的讲述中获得口头艺术的风格,其中一些会在人物为人所知不久就讲述了。回忆录或轶事被作为真实的事情接受,因此可以考虑将其作为传说的亚类,或初级传说(pm-to-legend)。金本杜人(Kimbun(kJ)和马绍尔人(Marshallese)区分轶事与其他传说,正如我们将看到的,然而夏威夷人则不这么做。轶事将不在这里作详细研究。与此不同的,是恶作剧或笑话,它们无须讲述者和他的听众相信,就此而言,它们与民间故事相似。把笑话与民间故事或其他散体叙事在正常形态下区分开来是可能的,只是我还不知道谁这么做过。鉴于笑话在美国民间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它们看来应自成一类而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相并列,但是这或许是个有种族中心主义味道的观点,因为在有文字的社会以外,它们几乎无人提及。就对笑话和轶事的关注现状而言,它们显然应受到民俗学家们更多的注意,不过在它们被更多地注意之前,尤其是在无文字的社会中,我倒宁愿暂时把它们考虑为民间故事和传说的亚类。在一些社会中,传统的介绍民间故事的开场程式都提示听众,下面叙述的都是虚构的,无须信以为真。这一提示可能会在结束时重复。
-
失落的文明墨人 主编的确,那些令今人汗颜、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就像一部部承载着岁月变迁的史诗,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演绎着永恒的绝唱。在历史的更迭中,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这一个个让世人为之震撼的古代文明渐渐地湮没在岁月的尘埃中。然而它却从未淡出过人类的视线,一代又一代的考古工作者在那些保留下来的古代遗址中拨开尘封的迷雾,探寻着往昔的印迹,揭示着昨日的历史,再现着久远的文明。我们把那些沧海桑田般历史变迁中失落的古文明,用简洁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再现在读者面前。希望您在开阔视野的同时,对人类的文明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和考察,从而更全面深入地认识古代的文明。
-
第三帝国的灭亡(英)乔丹 著,吕胜利,姚宝珍,王姝琦 译1942年临近结束时,第三帝国显然已经发展到它的鼎盛时期。德国在取得战争第一年的惊人胜利后,发展速度第一次放慢了。就在这一年,盟国的战争力量不断增强。美国的参战,意味着美国强大的工业力量即将投入到反法西斯战争中来。 1942年是一个过渡之年,德军在北非和苏联战场的接连失利,预示着战争的形势正朝着有利于盟国的方向发展。美国的参战进一步加强了这一趋势。当时,倘若认为对于第三帝国战争的最终胜利即将来临,显然为时尚早。希特勒仍然占据着欧洲大陆,盟军的空袭和轰炸也未造成重大破坏,大西洋海战仍然处于僵持之中。因此,与其说1942年的战事是一个决定性的变化,不如说它们标志着德国防线开始出现了缝隙。这些缝隙在其后两年半内不断扩大,直到希特勒所梦想的“千年帝国”彻底消亡。
-
地缘文明阮炜本书上海三联书店“天下论丛”书系中的一款。作者长期从事文化史、文明史研究,尤其注重全球文明的冲突和交融研究。曾有专著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另撰有不少论文在读书等国内著名杂志上发表。本书从自然地理条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入手,比较了全球几大文明产生的原因、发展历程及互相交融的历史,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作者独特的“地缘文明”观。作者对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提出了批评,认为亨廷顿的理论过于强调文明间的冲突,把历史和现今的许多战争和纠葛都归结于文明的差异所造成的冲突。指出通过历史的考察,亨氏的许多论据靠不住;不同文明间尽管有冲突,但不可忽视的是,不同文明间也存着交融,而人类历史正是通过不同文明之间的交融不断进步。在研究地缘文明的同时,作者对地缘政治也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对现当代世界政治格局,尤其对东亚政治格局的现状及未来作了探讨和展望。
-
走向绿色的欧洲肖主安,冯建中 编著欧盟由于其内部文化的多样性,地域环境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资源短缺等等特征与中国相似,也由于中国的环境保护制度很大部分的内容乃借鉴欧盟,更由于近年来国内民众从中欧贸易中所领教到的欧盟环境标准,让我们想象研究欧盟环境保护制度对于中国的价值。本书的目的就是向读者介绍欧盟究竟是如何保护环境的,或者说,作为超国家的机构欧盟制定了哪些法规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以有利于环境?又是通过怎样的程序和机制使环境法令发挥真正的作用?有哪些最新的进展?总体来说,本书以欧盟如何保护环境为主线介绍了以环境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欧盟环境保护制度体系,这是我们的视角,也许从不同的视角可以得出另外版本的制度体系。
-
西方文化管理概论陈鸣《西方文化管理概论》为“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材”系列之一,主编为胡惠林。本册著者为陈鸣。作者在《西方文化管理概论》中,通过行政、文化政策、文化法治、文化审查、文化产业管理、公共文化管理和西方文化管理制度比较等七个层面,围绕文化管理的模式、体制、制度和动作机制等基本环节,对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管理基本情况和演变态势作一些正面的梳理和归纳,力图能够较为客观和积极地勾勒出当代西方国家文化管理的大致轮廓和内在线索,为我国教育界和学术界在当代西方文化管理的教学研究方面提供初步的素材和思路,进而也为我国文化管理界开掘一种整体的国际视野。《西方文化管理概论》是从宏观的角度介绍和阐释当代西方文化管理的概况,并且依据汉英两种语言的文献资料和网络资料,因此,许多问题有待深入地考察,并加以中观或微观地分析,而对于英语外母语的西方国家文化管理资料也有待进一步地收集和整理。
-
左岸偏左右岸偏右何农等本书引导读者神游法兰西、认识法国人。爱旅游、爱玩儿的法国人如何体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如何挖空心思经营自己?作为一种象征和氛围,“普罗旺斯”如何印证法国人热爱生活、享受生命、珍惜前辈遗产?左岸、右岸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小资”这个概念的来源和正宗“血统”在哪儿?为什么在法国顾客不是上帝,商家才是?法国为什么总是和美国“顶牛”?移民问题将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法国社会?中国文化为什么在法国被青睐?给人“穿小鞋”为什么是“精神骚扰”。种种有关法国的疑问尽可在这部文化多棱镜、生活万花筒和社会面面观中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