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文化
-
伦敦人克莱格·泰勒 著“伦敦人就是你目之所及的那些平常人。” 和我们一样,他们在大城市寻找、失去,在大城市祈祷、迷惘,在大城市里获得回报,也被大城市伤害。 作家克莱格?泰勒,历时5年,不分昼夜,穿梭在伦敦的各个角落,从200多次的访谈中选取85位普通人。在他们之中,有实现职业理想的货币交易员、见惯世间百态的失物招领处职员、曾当过演员的水管工,也有环卫工、出租车司机、急救护理人员、房地产经纪人、厨师、飞行员等。这一个个普通人的真实故事,悲喜交集,构成了伦敦这座城市的众生浮世绘。每一个字都敲打着我们的心,引发我们的共鸣。 “当一个人厌倦了伦敦,那他肯定也厌倦了生活。”但是,只有在大城市生活过的人,才会明白其中的复杂况味:爱它、恨它、渴望它、厌倦它、逃离它,或是留下来,继续生活。
-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大陆电视剧研究陶奕骏 著本书以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大陆电视剧研究为选题,并基于电视剧在影视发展中的演变历史和重要意义,从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大陆电视剧的历史回溯与发展阶段开始讲起,分别从其叙事策略、影像风格、文学改编、新媒体传播方式等方面入手,对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大陆电视剧进行分析,并对其未来发展作出展望,本书对电视剧的实践创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日本妖怪图鉴杨雪 著,[日] 歌川国芳 等 绘恐怖血腥的精怪,相貌狰狞的幽灵,调皮可爱的灵魂,迷糊捣蛋的鬼怪……日本妖怪文化丰富多彩。人们常常看到的日本恐怖电影和恐怖漫画,皆来源于日本丰富的妖怪文化。《日本妖怪图鉴》是一本内容丰富的日本妖怪图鉴,不仅包含“四谷怪谈”“皿屋敷阿菊”“牡丹灯笼”等日本民间传说,还包含河童、雪女、天狗、飞头蛮、滑头鬼、姑获鸟、酒吞童子、土蜘蛛、山姥、玉藻前、野衾等百种妖怪介绍,又特别加入《百鬼夜行绘卷》《妖怪出嫁绘卷》等妖怪绘卷,图文并茂,为你细细讲述每个妖怪的前世今生。
-
酒鬼与圣徒劳伦斯·奥斯本 著,蒋怡颖 译从地中海沿岸出发,到伊斯兰世界的深处寻找酒香。在看似不可能的地方,一路醉饮而行。 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光芒曾照耀希腊与罗马;阿拔斯时代的阿拉伯诗人也曾歌颂酒的美妙滋味。 酒是伟大的媒介,它能激发共鸣,搭建交流的桥梁。 酒是“神的血液”,也是“罪恶之源”,在不同的语境和信仰中,以截然不同的面目出现。 英国作家劳伦斯?奥斯本,用酒鬼的双眼,寻找文明的撞击,重新审视信仰的意义。
-
法国理论陆兴华 著《法国理论》原名《法兰西思想评论》,是国内W一以法兰西思想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专著,按年度出版,属“欧洲文化丛书”系列,该丛书代表了国内欧洲文化思想研究成果。第七卷聚焦法国理论的经典问题与当代发展,以“朗西埃专题:中国演讲录”“法国理论新动向”“法国理论经典研究”“法国哲学研究”“马奈研究”“书评”“随笔”为主题,共收录23篇相关论文,全方位、多角度地为读者带来国内法兰西思想研究的Z新动态。
-
给作家标个价[日] 出久根达郎 著《给作家标个价:旧书店的文学论》是作者出久根达郎以旧书店经营者和文学爱好者的双重视角审视文学作品的一本小书,从司马辽太郎、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太宰治、寺山修司、宫泽贤治等二十四位日本著名作家的珍本在旧书市场的行情切入,讲述了丰富的文坛掌故、书店逸闻和个人阅读体悟,并思索了文学的市场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关系。
-
艺术与观念04·澳大利亚土著艺术[澳] 霍华德·墨菲 著,苗纡 译澳大利亚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万年前,从蕞早的岩画到树皮画,直至当今的丙烯画作,澳大利亚土著一直在进行着艺术创作。在这背后,是澳大利亚土著人思想中毒有的“梦幻”概念。土著艺术是“梦幻”的创造性展现,也是土著人对个人和群体身份的表达。通过艺术,土著人保存了历史,并将其与当下相联系,以回应当下环境所提出的新问题。同时,澳大利亚的土著艺术也受到了欧洲殖民的影响,自1788年开始的殖民历程对土著人生活及艺术创作的影响也是本书的重要议题。 本书作者霍华德·墨菲,作为艺术人类学家和土著艺术研究领域的权wēi,在调查了大量土著艺术品后,揭示了土著艺术的内涵和它与土著社会之间的重要联系。他通过分析一个个具体的艺术创作,向读者说明了土著思想中蕞重要的“梦幻”概念及其对土著艺术创作的影响,探讨了澳大利亚各地的土著艺术,提炼其共性的同时又突出了地区多样性。通过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的分析,他向我们展示了古老的澳大利亚土著文化的活力与创造力。本书不仅仅是土著艺术史,更融合了土著思想史、土著历史和殖民史,是一本不可duō得的艺术人类学著作。
-
智慧宫04·文明 II[英] 戴维·奥卢索加(David Olusoga) 著,郭帆 译《文明 II》一书脱胎于戴维·奥卢索加应英国广播公司邀约撰写的纪录片Civilisations第六集和第八集的内容。这个纪录片项目着重挑战了之前文化界对“单一的西方文明”(the civilisation)的推崇,将视野扩大到了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及其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 奥卢索加将目光投向了15世纪“地理大发现”时代之后,西方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相遇时在文化领域发生的冲突和交融。之前,人们对这段历史所做的叙事经常流于简单化,而奥卢索加用丰沛的史料和雄辩的论述告诉我们,故事远非如此简单。在两个乃至多个文明交会之时,发生了各种各样无法被归入这些宏大叙事的奇妙反应,其后果经常是每个文明都从中得到了一点新的东西。在这个全球化时代,所有文明都需要处理外来的异质元素带来的威胁和机遇,同时也都在不断吸纳他者,也不断被他者改变着。
-
智慧宫03·文明 I[英] 玛丽·比尔德(Mary Beard) 著,郭帆 译《文明I》一书脱胎于玛丽·比尔德应英国广播公司邀约撰写的纪录片Civilisations第二集和第四集的内容。这个纪录片项目着重挑战了之前文化界对“单一的西方文明”(the civilisation)的推崇,将视野扩大到了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及其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 比尔德围绕历史上各种文明对“人体”和“神明”两种形象的呈现展开论述,并介绍了古人和今人围绕这些形象有过的诸多讨论和争议,在展示或精美、或朴拙、或华丽、或极简的各种形象艺术的同时,她还时时敦促她的读者去思考和质疑我们长期以来被灌输的那些关于何为艺术中的“美”,何为信仰中的“诚”的陈词滥调,以及主流艺术史观里有关艺术风格流变的常规叙事。比尔德在这本书里有力地提示我们,形象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观看者和批评者,而形象的生命只有在后世观者复调式的阐释和批评声音中才得以真正延续。
-
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祝羽捷 著或许只有身处美术馆,才能意识到艺术是一种何等真实、伟岸的存在。在美术馆内,我们碰触人类的文化与精神;从藏品的故事里,我们窥见历史的变迁;在慢生活和随心的旅行中,我们体会时光的流逝…… 十年间,本书作者祝羽捷带着赤诚之心,遍访欧洲大大小小的美术馆、博物馆、画廊。在本书中,她记录了自己走进艺术殿堂的美妙感受,并为读者讲述了美术馆的正确打开方式。读后,你可以在脑海里构建出游览地图,不至于在藏品浩瀚的展厅里束手无策;你可以深入地与大师“交谈”,体会不同笔触传递的情感,而不是走马观花只看到表象;你可以读到作品背后的时代背景,以及画作主人公的精彩故事,而不只有博物馆说明书上冰冷的文字做伴……从人人心向往之的欧洲知名美术馆到小众的艺术家乐土,从百年历史名画到艺术的商业化运营,这本书将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为你展现一个不一样的艺术世界。 也许我们都曾做过有关穿梭时空的梦,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返回历史或通往未来,而美术馆、博物馆和艺术展览,就是通向过去或未来的任意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