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文化
-
大美中国清华青岛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本书从非遗的文化基因、守正创新、品牌叙事和产业化探索等角度,以非遗传承人和清华美院师资力量共同创作的作品案例为载体,系统梳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BMW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基地”16年来对于非遗创新路径与创新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展示中国非遗不断走入现代生活过程中的表现成效。希望通过本书能为社会各界提供非遗保护与传承创新的借鉴及范式,带给文旅及非遗行业、产业链、研究机构及教学科研单位示范及启发作用,助力文旅行业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国际汉学译丛张西平 著本书下设三个栏目:西方早期汉学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国文史研究,共收录译文12篇。
-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研究完颜邓邓本书从区域均等、农村服务供给、特殊群体服务供给、公众消费需求与利用调查、公众满意度调查等方面,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的不平衡不充分现状展开系统的调查分析,明晰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及成因。在结合我国实际与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本书从区域供给要素配置优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特殊群体服务供给优化、服务供给质量提升、社会参与、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出系统而又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供给主体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可操作的建议与方案。本书对于进一步明确供给主体的职责,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和效率,实现均衡、协调、充分发展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和决策参考价值。本书适合公共事业管理者、文化政策领域学者阅读。
-
高第《中国书目》研究张明明“大航海时代”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自此,西方势力以更大规模东来,中国被西方人以西方的语言和方式转写、整理、阐释、传播,其变异空间和影响范围不再局限于中土。随着视野的扩展,西方人所编东方学作品目录逐渐在近东相关作品之外囊括进远东相关作品。19世纪中叶以后,先后出现了《汉字文法书广总目》(Bibliothecasinologica,1864)这样的汉学作品专科目录以及《中国目录手册》(Manualof Chinese Bibliography,1876)这样的汉学作品全面目录。而因入华从事实务(1869—1876)而开启东方学研究的法国学者高第(HenriCordier,1849—1925)所编《中国书目:有关中华帝国作品之目录词典》(Bibliotheca sinica, Dictionnaire bibliographique des ouvragesrelatifs à l’Empire chinois,第一版3卷,1878—1885,1893—1895,第二版5卷,1904—1908,1922—1924)系统收录了至20世纪20年代初以西方主要语言出版的大多数涉华著述及译作(书、文),以其较早的刊行时间、全面视角、宏大规模、详细附注信息,成为西方汉学文献学的代表性作品,在西方汉学界影响深远。该书甫刊三分册,即于1880年为其编者赢获世界汉学界重要奖项儒莲奖(PrixStanislas Julien)。作为国内外首个对高第《中国书目》的系统性专题研究,本书拟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西方东方学史的背景下,考察《中国书目》这一西方汉学文献学标志性作品的编纂过程与得失,借此梳理西方汉学目录学的发展脉络;进而通过高第这一集东方学家、美洲学家等身份于一身的重要西方学者的学术生涯,考察其时代西方东方学的某些特征。为达以上目标,本书拟梳理高第的生平及著述情况、两版《中国书目》近半个世纪的成书经过及其异同、演为东西方学界最近百余年间的一个学术关怀的该书索引问题、19世纪西方东方学及汉学目录学发展概况、《中国目录手册》编者穆麟德(PaulGeorg von Möllendorff,1847—1901,1869年入华,任职于中国海关,后曾转任德国驻华外交部门)兄弟同高第的汉学目录之争、《中国书目》的学术得失等。
-
英国援华会的兴衰范秀云著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得到国际社会众多民间援华组织的支持,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有中国人民“在西半球最忠实朋友”之称的英国援华会。援华会成立于1937年9月,不仅在英国国内掀起援华抗日的高潮,而且搭建起国际合作援华的平台,使英国一度成为世界援华运动中心。本书基于丰富的史料考察了援华会的成立、发展和退出历史舞台的全过程,分析了援华会早期蓬勃发展和后期逐渐衰落的原因。对援华会的历史贡献和局限性也有所讨论,为理解国际社会民间组织的援华运动提供了新视角。
-
大航海时代西太平洋与印度洋海域交流研究李庆新,胡波本书是2019年在广东中山市举办的“大航海时代珠江口湾区与太平洋-印度洋海域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收入国内外与会学者论文43篇,内容聚焦大航海时代中国南海-珠江口湾区与太平洋-印度洋海域的海洋生态、海洋贸易、海洋网络、海上人群、航海生活、滨海社会、海洋信仰等国内外学界关注的前沿领域和热门话题,对当下海洋史学研究理念、学科框架、学术范式、学术体系,以及多学科、跨学科研究方法,多语种、多形态新史料运用,也有诸多探索与思考,与“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密切关联,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郝平,董婧宸 等本书收入以中国古代典籍与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论文,共十四篇,涉及古代文学、经学文献、敦煌文献、出土石经墓志、、考古学、语言文字学及版本目录研究等各个领域。各文章 篇幅或多或少,但均有新说新义,其观点能够给学界相关领域研究以启发。本书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旨归,致力于传播海内外中国典籍与文化研究的学术成果,探讨学界普遍关 心的中国古代典籍与文化问题,引导社会全面认识中国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
可凡倾听《可凡倾听》栏目组 编本书为上海东方电视台知名栏目《可凡倾听》2022年访谈节目精选本,收入叶叔华、郑时龄、闻玉梅、王振义、葛均波、林元培等院士,以及邓超、魏宗万、刘威、宁理、孟莉英、嫩娘、李泉、金复载、许昕、徐莉佳、乔榛等文体界名人访谈29篇,分为“科学之光•院士系列”“荧屏之光”“舞台之光”“乐坛之光”“体坛之光”“生命之光”6个部分。《可凡倾听》栏目是一档以“传播精英文化”为主旨的文化名人访谈类节目,主持人曹可凡以自己的知性和风趣,倾听智者的声音,用他那深厚的文化底蕴,引发访谈中智慧火花的迸发交锋。曹可凡访谈的特点是事先准备充分,提问时重点突出、挖掘深入、词锋犀利、语言幽默,比其他同类型的访谈更具有深度。成书时每篇访谈都增添了提纲挈领的串联词和被访者的8-12幅照片,使文章更具整体感和可读性,也更便于读者了解一些名人的幕后故事。
-
江户一年[日本]小和田哲男 著,欧书宁 译该书以日本江户时代为背景,介绍了日本古代人的饮食起居、节日庆典、娱乐方式等。全书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春季的三个月,内容包括日本古人过年的仪式和习俗、日本古人对时令海产和农产品的喜爱等;第二章来到盛夏的三个月,介绍了日本古人的夏季生活,如何进行衣物换季、男孩节升鲤鱼旗的习俗渊源、江户城内盛大的山王祭等;第三章为秋季,介绍了日本人祭祖的节日盂兰盆节、神田祭的花车游行等;第四章则介绍了日本江户时代人冬季的生活,古时日本的酿酒业分布、迎接新年的准备等。第五章通过五个具有代表性的方面来展现江户文化,分别为日本传统戏曲、江户人的旅行、兴趣爱好、公共设施、娱乐方式。
-
日本刀日]吉原义人,[美]利昂·卡普 等《日本刀》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详细介绍了日本刀复杂的制作过程及鉴赏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日本传统工艺和日本文化。通过对日本刀的研究,我们也会看见日本社会的变迁,以及日本人看待世界的方式的改变,因为日本刀可以反映出打造出这把刀的个人与社会。当我们可以把历史握在手里时,历史就不再只是纸面上的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