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
-
史记故事故事天堂工作室司马迁的《史记》为二十五史之首,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杰作记述了黄帝的传说、夏商周的更替、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秦的兴亡、汉的崛起等,千百年来广为人们所传诵。《史记》是用纪传体写的,以人物为中心,往往一个故事出现在几个人物的传记中。为了进一步普及这部经典名著,本书从原著中精选了一些材料,基本上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用浅显、通俗的故事形式编写出来,以满足广大青少年读者的需求。
-
石趣顾鸣塘石文化是人类最早最久的文化。人类生活的最早阶段便和石不能离,在发明金属材料前的二三百万年间,就是漫长的石器时代。从器用至装饰、赏玩,均以石为材料。原始人类的图画和文学符号是镌刻在石壁上的,最早的礼器是石刻的圭臬斗柄;言乐器,石是古代的八音之一;石可验天象,谚有“础润而雨”及“风欲起而石燕飞”;石可作符玺,合璧分牒以昭信。要之,石与人类文明同步。顾鸣塘此书虽非历代文人爱石蓄石之专史,然采撷古来文化名流耽情此道之佳话轶闻差备,可觇见文化风习;虽非志石品之专书,但对奇石之品质产地,叙录亦颇详赡,因专注赏玩,故文房砚具如端溪歙石、印章佳石如寿山青田皆不与焉。
-
工艺文化(日)柳宗悦 著;徐艺乙 译本书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部分。上篇为序论,探索工艺在多种艺术中的位置,试图比较明确地说明在造型的领域中,美术与工艺在多种艺术中的位置,试图比较明确地说明在造型的领域中,美术与工艺的关系。中篇是各种工艺品的分类,目的在于说明各种工艺的特殊性质与它们之间的界限;因为工艺之美的理论就是工艺文化论。在这里,下篇叙述了要在将来实现最美的境界,可供工艺驰骋的场所是何其大,以及工艺性为什么是美的重要因素等问题。作者综合了迄今为止所写的种种工艺散论,将其组织在本书中,并打算按照顺序,尽可能恳切地去阐述。为了所有篇章的立论不至于落入抽象,本书将努力不断地举出实例加以具体说明。书中还安排了插图并加以短注。这是因为,离开对象去谈论美,意义就不大了。
-
迎春吉庆联梁申威 主编本书是中国名联系列中的《迎春吉庆联》分册,书中收录了大量吉祥喜庆的迎春对联。每副对联均有制作的简介,及较为详细的评析。本书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及趣味性。读者从中不仅可阅读到千姿百态的名式对联,而且还可以提高文学素养。
-
我们的存在或新的种族蒋宇航听闻《丑陋的中国人》一书要再版的消息后,感慨良多。想当年一口气就读完了,那感觉,就是柏杨先生说得太真、太准、太对;同时也感慨自己身为中国人,实在是大不幸,不会投胎,好羞愧啊。随着年龄增长、见识增加,随着自己的思想渐趋成熟、独立了,却觉得老先生其实说得不真、不准、也不对。难不成法西斯酷刑也是中国人的发明?欧洲人烧女巫时,也是热情高涨。当然,柏杨先生可以认为这些问题不在他的有关文化论题的范围之内。因而承《丑陋的中国人》再版这个契机,写下《批判》一文在网上发表。我反对柏杨先生的,是他用了田忌赛马的策略来进行批判,拿外国人的优点比中国人的缺点,拿中国人的缺点比外国人的优点,从而得出中国人一无是处的结论。这实在不怎么样——如果不是恶意诽谤的话。
-
节日文化论文集中国民俗学会、北京民俗博物馆 编民族传统节日无论在国家时间制度中,还是在广大民众心里都占据着特别显赫、甚至是中心的地位。本书对民俗节日的相关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如节日体系、内部结构,节日的发生学问题,节日的周期性问题,节日的独特功能等等,是民俗学工作者和民俗知识爱好者难得的知识文库。<br>
-
畲族民间文化邱国珍, 姚周辉, 赖施虬著近20年,我在研究中国多民族文化圈及其分布特点时,特别喜欢阅读有关民族史或民族志的书籍。为了弄清楚一个民族形成、发展历史的来龙去脉,我不得不在众说纷纭的考证中努力判断令人信服的史论。在这个过程中,常常有两种感受让我难以释怀。我的第一种感受是:了解一个民族的族源,特别是了解那些只有本民族语言而没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历史,只能通过汉文典籍中支离破碎、似是而非的记载辨认或推断。某一种说法把这个民族作为一个支系归入某一个更大一些的有“虫”字代码的“南蛮”族群里,另一种说法又有可能把它归入另外一个大一些的有“犭”(犬)字代码的“北狄”族群里,于是这个民族的族属似乎总是处于游移不定的状态,甚至是以弱势族群的“卑贱”身份总是处于主体民族的边缘和附属的低下地位。于是,在所谓的正史中他们总是受到歧视。我的第二种感受是:一个受到歧视被迫难以生存的弱小民族,总是不顾一切地经过艰难险阻寻找自己族群可以活下去的生存空间,尽管这些空间经常处于环境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他们也会不惜一切代价地跋山涉水坚持维护自己族群的生存和发展。为此,这些民族几乎都有一部悲壮的民族大迁徙的血泪史,可歌可泣,让我不能不肃然起敬。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正以国家工程的实施规模在有计划地进行着。其中民俗学者责无旁贷的工作之一就是发挥指导性和示范性的作用。参与各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与保护的田野普查工作,进行有关各民族的文献资料的梳理编纂,撰写调查研究的科学著作文本,都是极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像《畲族民间文化》这样的著作,就是既有对畲族史料的梳理辨正,又有对畲族民间文化所有表达形式的调查评介与分析,更有对畲族文化做出的全面整体的价值评估和科学判断。这种民族史、民俗志、民间文化论三位一体的科学文本,应该被认定为民族民间文化抢救和保护的指导性、示范性的一种科学范本。我认为,像《畲族民间文化》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分量很重的学术著作,也是保护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指导手册。这本书的出版问世,必将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产生显著的积极效应。
-
中国绅士费孝通著;惠海鸣译本书是费孝通先生的英文著作China’sGentry的中文译本。本书于1953年在美国出版,以后又不断再版,在国外被当作教科书广为流传,费正清等著名学者曾多次引用本书内容。本书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知识分子问题和传统中国的绅士,二是乡村、城镇和都市。作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深层次地探讨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剖析了中国士大夫阶层的本质特征和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的作用,指出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的根由所在。本书对我们认识中国当前一些社会问题也颇有助益,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
三十六计故事天堂工作室三十六计是中国兵略的精华,是在各种环境下克敌或避敌制胜的法宝。三十六计不仅适应于军事,也广泛运用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三十六计中,每六条计策为一套,其中胜战计、攻战计和并战计是处于优势情况下使用的对策;敌战计、混战计和败战计是处于劣势情况下使用的对策。三十六计变化万端、诙诡奇谲,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
《周易正义》导读刘玉建易学作为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的笺注之学,用当今西方用语说是诠释学(或解释学)。说它是诠释学是因为易学以传注、说解、笺疏、释疑、考证等为主要形式理解和解释《周易》文本,探寻《周易》作者意识到的和未意识到的思想或义理,这种注释不仅着眼于《周易》的字词句的意义,即通过训诂对《周易》进行语言和意义的转换,简单地复制、转述《周易》本义和再现作者的生活世界,而且在此基础上依据解释者的知识和体验。对《周易》文本进行再创造,使其意义得到拓展和升华,达到更好理解作者思想的目的。成书于殷周之际的《周易》本为卜筮之书,生活在春秋时的孔子及儒家在传授、整理《周易》时,首先把它视为诠释的对像,以儒家独特的语言和思维对《周易》成书(包括成书的过程和时间、作者)、主要概念、符号系统、思想内容、卦爻辞、筮法和治易的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解说,在保持对像性质不变的大前提下,极大限度地促进了《周易》与儒家的思想会通,使其诠释客观上远远超越了《周易》本义,开了易学诠释学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