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
-
媒介、传播、文化(美)罗尔 著,董洪川 译本书是一部媒介与文化学研究的入门读物。作者展示了现代大众媒介是如何与意识形态、情感、霸权、社会规则、权力、思想、文化等方面产生相互作用并相互影响的。在全球化背景下,作者将全球性文化融合的主流理论与其最新的发展趋势巧妙地连接起来,并对当今的文化和信息研究提出了重要的批判性观点。
-
隋唐五代道教美学思想研究李裴《隋唐五代道教美学思想研究》以隋及初唐、盛唐、唐末五代为分期,不早不晚和论证了道教美学在这三个不同时期的背景、发展情况、基本内容及特色。论述的方面广泛涉及到美的本质、美感、审美心态、美丑辩证观、人格美学、生态美学、美育等重要问题。同时,由于道教在唐代的兴盛,道教美学思想、审美趣味也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社会普遍的审美文化思潮。这为道教美学思想在宋代的继续深化发展打下了基础。
-
望海楼札记李熙泰本书是一部关于厦门及闽南地区同台湾之间文化考证的小集子。本书分为草根文化、地方文献及史事、大陆闽南话与台湾闽南话、人物印象、游踪随感五卷,记录了大陆与台湾文化的点点滴滴。
-
宋元道教易学初探章伟文《宋元道教易学初探》认为,道教易学的宗旨主要是弥补道家哲学偏重形而上学的弱点,开辟道教从人事通向天道的实践之路。和儒家易学偏重政治和社会伦理的问题探讨有所不同,道教易学重在对自然天道及人与自然天道的合一等问题进行研究。宋元时期是道教易学与内丹学结合,出现了三种主要的学术形式。其中易学内丹学主要是以个体为本位,对天道之理进行切身之体悟,以求得个体与天道相通、相融的具体方法和路径;道教易图学主要以易图的形式对天道之理进行探讨,为道教内丹修炼提供理论的指导;道教易老学则是对上述这种天人之学的理论结合,以体用的方式来贯通天与人、道体与器用,沟通形上与形下。上述三种理论形式虽侧重点各不相同,但共同构成以道教内丹修持为主旨的、完整的、具有时代特性的道教易学思想体系。
-
都市文化研究孙逊本丛书拟以都市文化研究为基础,进行跨学科、跨文化的综合研究。拟设置当代都市文化、国际都市文化、都市又化史、文学中的都市文化、艺术中的都市又比、影视与媒体中的都市文化、焦点人物、访谈、书评、新书推荐、名刊介绍、文献索引等定期或不定期的栏目。每期悬置一个主题,邀请不同人化背景、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就这一问题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探讨,以阐述常见中之不常见。我们长远的计划就是把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逐一进行专题研究,编辑相关的经典读物与文献索引,为后人研究提供便利和条件。这类主题包括“城市起源”、“移民与城市”、“城市发展”、“城市设计史”、“城市又化”、“城市政治”、“环境与城市”、“城币与乡村”等。本丛书以都市文化研究新发展为重点,同时兼及其他有关学科,并着眼于最新变化和前沿问题的探讨(既要及时了解国外都市文化研究的最新发展,特别是理论方法论上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又要结合中国都市文化的具体实际,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本刊的最大特点就是前沿性、理论性。
-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2辑毛迅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价值重估问题一直困扰着学界,其中,断定现代中国文学“断裂”了中国文学传统的声音一直占有相当的分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对此的回应虽然不断出现,但似乎都流于为“断裂”而掩饰,这样似乎还不足以直接面对“断裂”之说的挑战,究竟中国现代文学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这样的“断裂”,我们又当如何来判断这样的现象?本书汇编了当代文学研究名家的精辟论述,系统地对上述问题进行了阐述。
-
中国神剪欧有才、李伟剪纸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是民俗的产物,她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浓烈的原始趣味和稚拙美感,在中国民间艺术中占有一个重要的位置。我国有许多民间剪纸艺术家,常常倾其毕生心血,陶醉在剪纸的诗情画意中,忘却了生活的磨难与沧桑。栾淑荣就是其中一位。她只是一个普通女子,但她更是残疾人学习的榜样,生活的磨难让她的身体一天天消瘦下去,但她毫不放弃对生命的热爱,每天她都在不停地剪着、剪着…… 一位身残志坚的剪纸艺术家,一位面对丈夫叛离、徒弟“负心”的女人,一位两次从车祸中死里逃生的女人,一位张海迪式的英雄人物,一位能与“剪花娘子”库淑兰并称为两代人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她就是被剪纸艺术界誉为中国神剪的瘫痪女艺人——栾淑荣。《中国神剪——栾淑荣》一书收集了栾淑荣多年创作的600多幅剪纸精品,并介绍了她一生的坎坷。
-
泰州学派新论季芳桐泰州学派是明代王阳明学派的一个分支,对于传播王阳明学说、普及儒家思想起了较大的作用,他们不少观点带有启蒙性质,对于社会向近代转型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泰州学派组织的一些基本问题,理清了学派与儒家、佛教、道教的关系,尤其对泰州学派的思想诸如“大成学”、“百家日用是道”、“诚意说”、“赤子说”、“童心说”等研究有较多创新。此外,还将泰州学派与江右学派、浙中学派的修养论进行比较,并讨论泰州学派地位与历史影响。
-
文子成书及其思想葛刚岩《文子》是西汉时已有的先秦古籍,它先于《淮南子》而成书。《文子》虽经后人篡改润益,但不是伪书,可以作为研究文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道、道和德、道德和仁义礼法,以及由道到术的发展来看,文子在中国哲学史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文子》是古代道家的重要著作,上承《老子》哲学,下启黄老道家,思想体系上以老子道学为中心,兼有部分儒家、法家思想,是老子道家向黄老道家发展过渡的桥梁。对该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尤其对我们理解周秦、两汉期间道家思想的流变、诸子思想的融合,都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
中华文化承传施仲谋《中华文化承传》获香港教育统筹局优质教育基金项目资助,是"中华文化研究计划"的研究成果。将参照中国语文课程大纲及有关文献,定24个范畴,共分三册。第一册的内容包括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社会习俗、传统节日、河山风貌、名胜古迹、情操礼仪、康乐文娱八个方面;第二册包括饮食文化、工艺服饰、语言文字、修辞语汇、伦理道德、经济贸易、交通传讯、科学技术八个方面;第三册包括文学作家、名篇佳作、艺术欣赏、人文教育、治乱兴衰、历史人物、学术思想、宗教信仰八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