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
-
中华文化承传施仲谋《中华文化承传》获香港教育统筹局优质教育基金项目资助,是"中华文化研究计划"的研究成果。将参照中国语文课程大纲及有关文献,定24个范畴,共分三册。第一册的内容包括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社会习俗、传统节日、河山风貌、名胜古迹、情操礼仪、康乐文娱八个方面;第二册包括饮食文化、工艺服饰、语言文字、修辞语汇、伦理道德、经济贸易、交通传讯、科学技术八个方面;第三册包括文学作家、名篇佳作、艺术欣赏、人文教育、治乱兴衰、历史人物、学术思想、宗教信仰八个方面。
-
方姓史话方交良 编著本书生动、翔实地介绍了姓古今史事。内容包括叶姓的寻根、源起、流布、盛事、文化、名人和胜迹。叶姓受姓两千多年来,演绎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兴衰事,涌现了众多令人景仰的著名人物,成为中华姓氏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主要姓氏之一。
-
文人雅趣许立昌, 许涤心著智慧是一眼清泉,她可以汇入江海,掀起滔天巨浪;也可以牵出一缕涓流,静静地蜿蜓。智慧是一片沃土,她可以孕育出花苑里五颜六色的妍丽;也可以滋养出原野上星星点点的淡雅。清泉涌出甘冽的水,沃土育出美丽的花,而智慧呈现出来的是充满趣味的故事。书中故事的幽默、高雅、隽永、深邃、闲逸等等,它也许只是来自酒楼茶肆的演义、道旁坊间的传说,却更彰显了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凸现出民族文化中丰富的生活趣味和人生智慧。本书里没有金戈铁马、王朝更替的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而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绵延中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在日常生活中充满闲情的旧闻轶事的记录。一件趣闻、几句妙语、一首小诗、几幅佳联、一段真情……采撷的题材很小,但范围很广,有正史、有轶事、有笔记小说、有文坛掌故等等。但都是经过加工、演义而成的有人物、有情节、有形象、有主题的完整故事。
-
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任文京本书论述了时代精神对边塞诗人的影响。时代精神包括三个方面:进取精神、尚武精神和游侠精神。时代精神对边塞诗人强烈的功业意识和出塞从戒的壮举,产生了重要影响。唐代边塞诗具有很强的地域色彩,它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诗人行旅和风物景色等均与地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时期的边塞诗特质不同,其文化环境也有相当的差异。边塞诗的发展脉络体现了社会历史变迁和社会心理变化,初盛唐边塞诗人的昂扬奋发,中晚唐边塞诗人的忧患意识和文化反思,在边塞诗中都得以了生动形象的反映,尤其是唐代边塞诗中的闺银屏诗形象地再现了闺妇的孤独生活和痛苦情感,以及她们对边塞战争的态度,具有较高的价值。
-
中国文化概论秦蕾 主编本书是与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自学考试大纲、教材相配套的辅导用书。编写依据:1.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颁布的《中国文化概论自学考试大纲》;2.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编的教材《中国文化概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王宁主编)。本书的特点:1.以考试大纲规定的考核知识及能力层次为线索,按最新体例分章节进行编写.每章均列有考点透视,并将每一章节可能出现的所有考核知识按考试题型编写同步跟踪强化训练,以便考生扎实、准确掌握本章内容。2.对第一章的重点、难点部分进行解答并举例点评,又将本章最近出现过的考题进行题解,每章又附有知识网络图,这对于考生全面把握教材内容,掌握重点、难点,正确解答各种题型,富有切实的指导意义。3.附录部分包括两套模拟题、一套最新全真试题及参考答案,以便考生及时了解最新考试动态及方向。
-
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想活力张寿安著清代礼学复兴,成为18世纪以后儒学思想的主轴。本书讨论18世纪的礼学思想,一方面关注清儒礼学思想与宋明天理观念下礼思想之间的差异,包括原则面与制度面,以观察18世纪礼学思想在前近代史脉络里所可能出现之突破。一方面更注目18世纪知识界对宗法秩序和宗法理念所提出的质疑,这些质疑留下极大的开放空间,令响应成为旧知识转型与新知识援引的多向可能。清代礼学复兴,对儒学思想而言,不只是理学转型,更是礼学转型。礼学成为十八世纪以降儒学思想的主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揭示了儒学思想的另一种型态:经验界的秩序。这种直指经验世界之秩序安排的思想,因其兼具理念与形式,故在展开时,与理学产生必然之歧异。礼与理对话,成为儒学思想的另类交锋。此一儒学型态的开拓,不仅能解答学界极为关切的“礼教议题”,更能呈现礼经、礼制和礼俗三度空间在历史时间脉络里交互影响的复杂互动,从而为儒学思想史展开人伦日用经验面向的另一章。【作者简介】张寿安,河南省嵩县人。1951年生于台湾省。台湾大学中文系学士、中文研究所硕士,香港大学哲学博士(1986)。曾任香港浸会大学讲师、美国Seton Hall大学助教授,现任“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明清学术思想史、礼学思想史。著有《以礼代理:凌廷堪与清中叶儒学思想之转变》,《龚定庵学术思想研究》,及《清中叶徽州义理学之发展:从戴震、程瑶田到凌廷堪》、《十七世纪中国儒学思想与大众文化间的冲突:以丧葬礼俗为例的探讨》、《礼教与情欲:近代早期中国社会文化的内在冲突》及《清代扬州学派研究之前瞻》等论文二十余篇。1996年并以《以礼代理》一书荣获第一届“中研院”年轻研究人员著作奖。
-
水文化文集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协会 编本书共分四篇。第一篇为文献篇,主要收录了第二届水文化分会理事会第一次、第二次理事会议和第三、第四次全国水文化研讨会的领导讲话及有关文件。第二篇为经验篇,主要收录了一些将水文化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推进水文化建设并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的经验介绍性文章。其中有些文章是从论文征集中发现的,这些论文参加了评选并获奖,不再收入到论文篇。第三篇论文篇(2004)、第四篇论文篇(2005)是分别从第三次和第四次全国水文化征文获取的论文中遴选出来的,少数论文虽未在评选中获奖或因收到较晚而未能参加评选,但由文章中有不少的闪光点,所以我们也将其收入了文集。本书所编的论文大体上是以两次征文主题、宏观论述、本地域的实际以及历史水文化角度探讨的顺序编列的。
-
当代中国农村的社会生活罗沛霖主编本书主要由在研讨会上发表的文章汇编而成,反映了与会的各位同仁的观点和各自的研究心得,我们只是做了必要的编辑工作。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出版这样的文集抛砖引玉,推动中国内地农村社会研究的深入。本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在香港理工大学办的“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生活与中国人的自我观的转变”的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文章汇编,反映了与会者对中国内地农村社会研究的观点。第二部分是对中国农村妇女参政的研究。通过对湖南、浙江、宁夏、四川等地农村妇女参政情况调查,分析了中国农村妇女参政情况现状以及改革后中国农村妇女政治精英构成的变化。
-
明分之道储昭华 著本书是储昭华贯通中西哲学的结晶。作者以荀子为个案,意在透过荀子探讨儒家文化与民主政道融合的可能性。本书有如下重要创获:一、探求儒家文化与民主政道融通之路的新的尝试:通过为二者的对话寻找共通的语境,发掘其相互融合的更切近的途径。二、借鉴现代哲学的方法,透过文本的表层语义,发掘其隐含的深层趋向,并通过创造性解释,将其开显、导引出来。 三、关于人与自由的不同层面含义的辨析。四、以明分的运思方法为核心,对荀子思想的各个层面及其意义展开新的解释
-
百部文化名著导读叶晗 主编《百部文化名著导读》是一部以倡导高校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读经典、读原著为目的,旨在全面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全书精选古今中外文、史、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宗教等学科百部名家名作加以精要评介,并提供进一步阅读的指导,可作为文化素质教育教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的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本书荟萃古今中外的人文社科经典与美文,阐发人类文明的各种优秀思想与精华,尽可能构建一个"人文思想的宽银幕",从而使人类在改造主客观世界的漫漫长途中创造和积累的成果,成为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宝贵精神财富。本书是为切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水平而进行积极尝试的结果。通观全书,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独到之处:第一,该书为大学生成人成才推荐了较为全面的阅读文本。第二,该书对“导读”内容作了独具匠心的安排。第三,该书是帮助学生了解名家、修养品德的良师益友。该书对所选经典作家的生活经历和主要成就都给予了较为精要的描述,从而将学习名著与了解名家紧密联系起来,启迪学生以名家为师,领悟做人、做事、做学问之道,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写好自己的一个“人”字。而这正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本书编者希求实现的目标。我也真切希望大学生们能从这本书中获取有益的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