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
-
民国时期总书目北京图书馆,人民教育出版社图书馆编;张守智册主编收录我国1911年至1949年9月出版的中文经济类图书1万6千余种,包括:经济史、经济地理、农业经济、贸易经济、财政、金融等9类
-
中国土司制度龚荫著本书所写内容,主要是写的土司制度。“羁縻政策”仅是作为土司制度的起源写的,只是写了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酋领的任用。拟于三四年后,将“羁縻政策”和“土司制度”系统写出,以《中国西南部民族政策史》之名面世。这本《中国土司制度》,是一本学术性、资料性著作。对土司制度的起源、形成、发展、消亡作了较系统和全面的论述;对元、明、清王朝先后设置的二千五百六十九家土司一一作了纂要。即将每一家土司的治所地望作了考订,族属作了识别承袭作了清理,事迹作了核实;凡是重大、关键性的问题,都作过一番初步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撰写本书的愿望是:对于一般期求知道土司制度者,只要有了此书在手,即可不必另有翻检之劳,便可了解土司制度的种种情形;对于从事民族历史或地方历史研究者,本书提出一些基本论述和确实史料,这对其深入研究亦是有所裨益的。苟能达到这两个目的,当然笔者就十分欣慰了。
-
周易知识通览朱伯崑主编《易经》一书,在先秦称为《周易》,从汉代开始,被尊为经,称为《易经》,为儒家的经典五经之一,并居其首。《易经》究竟是什么样的书7从春秋时代开始,便长期争论不休,直到今日,仍在争议。如有人认为它是占卜算命的书,有人则认为是讲哲理的书,还有人认为是一部天文学或数学,有人甚至说是一部电子计算机……。所以众说纷纭,一方面由于这部典籍的文字古奥,又有图象,令人难于捉摸,另一方面由于其影响深远,人们习惯于从不同的角度评论其价值。怎样认识这部典籍的性质,对其评估,有无客观的标准,这个问题,如果从这部典籍在流传过程中的遭遇看,即是说,历史地看待这部典籍的命运,是可以解决的。我们知道,古今中外,任何影响大的经典,后人对它的理解,大都是从其所处时代的要求出发的,不同时代的人,往往赋予其不同的意义,此是意识形态发展的一条规律。如果,把握住某一经典流传的历史,弄清各个时代对其解释的特点和原因,其本来的性质和意义,是可以说清楚的。就《易经》这部典籍说,从其形成到流传,经历了三个阶段;《周易》,《易传》和历代易学。儒家尊奉的典籍,大都有经有传,传是对经的解释,解说经和传的为学,即经学。经、传、学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易经》系统的典籍亦是这样。古代的经学家,墓于尊孔读经的信念,往往将自己的解释视为经典的本义,甚至以正统自居,不注意三者的区别,所谓以传解经,以学解传,缺乏历史主义观念,其结果,经的本义便模糊不清了。甚至走上借古说今或以今释古的道路。我们今天研究《易经》系统的典籍,不应再因袭古代经学家治学的途径。以下从经,传、学三个方面,谈谈《易经》这一典籍的性质及其影响。一,《周易》原本占筮典籍此处说的《周易》,指《易》或《易经》中经的部分,不包括《易传》和易学。宋朝的大哲学家朱熹也是易学专家,提出“易本卜筮之书”(《语类》卷六十六)这一论断,认为此书乃周朝人算命用的典籍,不是讲哲理的著作,赋予其哲理的解释,是孔子易即《易传》的任务。朱熹此说,颇有眼力,是针对两汉以来的易学家视《周易》为穷理尽性之书而发的。《周易》所以是占卜之书,他依据先秦的文献,如《左传》、《国语》, 《周礼》等有关记载,做了论证。朱说难以反驳。按古代文献和近代出土文物提供的资料,上古人算命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卜和占。 卜即龟卜,将龟甲和兽骨钻孔,以火烤之,依其周围呈现的裂纹形状,推断所问之事的吉凶。将其吉凶断语所卜之事刻在甲骨上,即是“卜辞”。个法于殷代已很流行。到了周朝,除龟卜外,又增加了依蓍草数目变化的程序,得出某一卦象,代替卜兆,推测吉凶。此种算命的方法,称为“筮’或占筮。依筮法判断所问之事的吉凶辞句,称为筮辞。据《周礼·天官》记载,周朝流行的筮法,又称为“易’,取蓍数和卦象变易之义,有三种,周易,连山,归藏。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周易一种,将其卦象和筮辞编辑成书,即是《周易》。此书成于西周时期,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便于算命时检查,作为判断吉凶的依据。今传《周易》一书的内容,由六十四种卦象和卦辞,爻辞构成。每卦六画,分别由奇偶两画或阴阳两爻即一和——组成。以数字示之,阳爻称九,阴爻称六。系于卦象下的辞句,称为卦辞,系于每一画下的辞句,称爻辞,卦辞共六十四条,爻辞共三百六十八条。怎样依卦象推断吉凶祸福,春秋以前的占法,不得而知。就《左传》提供的材料看,筮得某一卦象后,便查阅《周易》一书中相同的卦象,依该卦象及其卦爻辞推测所问之事的吉凶。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记载,周史以周易为陈侯算了一卦,筮得的卦象为观卦象*,此为“本卦”,此卦象中第四画(由下向上数)为阴爻,变为阳爻则为否卦象*,此为“之卦”,从观卦引出否卦,即“遇观*之否*”。然后查阅《周易》书中观卦象及其卦爻辞。但爻辞有六条,应查哪一条?他查看第四画可变的一爻。据后来的解释,此爻之象出于揲蓍即数草棍时得出的数为六,称为老阴,如笼得的数为九,其爻象称为老阳,凡本卦中为老阳或老阴的爻象,都要变为其相反的爻象。查阅爻辞时,主要查阅可变的一爻。就观卦说,其可变的一爻即六四爻辞说,‘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周史便依此爻辞推断说:“此其代陈有国乎!”意思是陈敬仲的后代必能复兴陈国。此即后来《易传》所说的“易彰往而察来”。至于怎样数草棍的数目,得出某卦象,除《易传·系辞》大衍之数章提供的方法外,别无其他较早的材料可以说明。按大衍章的说法,取五十根草棍,拿出一根不用,余下四十九根。此四十九根,任意分为左右两堆,即“分二”,从其中拿出一根,即“卦一”,其余的草棍,按四根为一组,分别数之,即“揲四”,再将余下的草棍数目合为一堆取出,搁置一旁,此即“归奇”。此为一变。以后,将一变时剩下的草棍,再按上述的程序,即分二,卦一,揲四,归奇,数一遍,此为二变。其后,将二变的余数,再按上述程序数一遍,此为三变。三变的结果,其总数只能有四种情况,即三十六,三十二,二十八,二十四,各除以四,为九,八、七、六。如其数为九,则为老阳爻象,为六,则为老阴爻象,,为七,则为少阳爻象,为八,则为少阴爻象。经过三变,得出一爻之象。经过十八变,便得出一卦六画之象,此即“十有八变而成卦”。据《周易》称阴阳二爻为九六,以及《左传》对筮法的解释,如区分本卦和之卦, 《易传》提出的揲菁成卦说,是大体可信的。此种揲蓍说,基于数学的演绎法则,其数目和程序都可以简化。总之,依上述文献提供的史料, 《周易》乃周人算命用的典籍,是不容质疑的。至于此书的作者,汉朝人认为八卦为伏羲所画,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或者认为爻辞为周公所作,此皆为传说或推测,不足为信,清代学者崔述和近人顾颉刚等都作了辨伪和考证。
-
香港社会大写真范力今,管曙光编著本书可称是对香港社会的面面观。香港虽是一个弹丸之地,但却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本书介绍了香港的社会风情、种种奇闻轶事、香港色情扫瞄、黑社会以及吸毒、贩毒曝光、香港的监狱内幕、迷信一瞥、香港的夜生活、美食以及环境等等。相信读者阅完此书,一定会对这些有所了解,并会作出自己正确的观察和判断。
-
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历史反思陆复初,程志方著本叙述原始思维到文明思维的演进过程,寻找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源流。对先秦诸子,西汉经学,魏晋南北朝和唐初的玄学、佛学,宋明理学及明清实学等作了重新评价。
-
中国性文化郑思礼著本书的读者对象是成年人,主要是中国的成年男女读者。.这是一本全面阐释中国性文化的理论专著,它完整地展示了构成中国性文化的方方面面及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核。主要涉及:从史前到当代中国社会对性的控制中,国性文化的各种观念形态、行为形态及心理形态,最后,深入剖析中国性文化的特质。通过本书,您可以看到关于中国性文化的种种奇形怪象及其不可思议之处——这一切,都是为了引发您自己的思索。您不必为「理论专著」一词望而生畏,本书采用了相当生动的阐释结构和流畅的散文化表达笔调,有理论的深度但绝无理论的晦涩,不信,您看一下目录上的小标题——生动活泼、情趣盎然。性,生命中无穷丰富和无限复杂的现象,但近千年以来,性在中国是一种深重的禁忌,有如人生舞台上的黑幕,黑幕后面究竟是些什么呢?让我们共同揭起这「黑幕」的一角罢!...
-
中国“京官”和“封疆大吏”王霄鹏主编为使世人更多地领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党政军人主要领导人、中国杰出人物和海外杰出的炎黄子孙的风采,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同时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以激励人们团结在江泽民为首的党中央周围,加快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我们组织编辑了这套《中华英才丛书》。一、本丛书由《中华英才》杂志社的同志选编。书中收录的文章,仅限于该刊已发表过的。有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其他方面人士的介绍文章,该刊尚未发表的只好待将来另结集出版。二、收入本书的文章,有访问记,有新闻特写;有的人接受采访次数多,有的接受采访次数较少,因此,文章长短不一,详略不一,少数人有多篇介绍。三、有的主题领导人中没有生年、籍贯、任职介绍,或介绍不全,或后来有变动者,一般均在文后注明。
-
学术集林王元化主编本书是王元化先生的第二本论文集,收入了作者从一九九三年大半年到目前所写的大部分文字,它们留下了这些年来作者的思想痕迹,其中突出了作者对“五四”的反思。书中收入的,既有很正规的学术论文,也有为别的著作题写的序和跋,以及一些学术随笔和日记,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作者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文笔;读之,可以使您受益非浅。
-
中国娼妓单光鼐著本书作为“中国娼妓问题历史与现状的考察”的研究成果,它是一部社会学专著。笔者意欲从社会学的视角观察中国娼妓问题的历史与现状,尤其着重把握和认识娼妓问题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与“状态”。这是本书的基本思想。透过对其所作的整体状况的描述,笔者力求运用社会学理论,尤其是越轨社会学理论解释业已观察到的各种经验事实,企图认识“现实”与“历史”的关系,尤其是认识中国大陆重现娼妓这一社会现象和诸多社会因素的关系,并运用实证方法,验证研究假设,借此期望得出一个有条件限制的、具有“中层理论”意义的概括性结论。为了完成上述研究目标,取得比以往的学者更为全面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课题组耗费颇多精力和时日去收集既能反映这一社会现象的,又能适合于观察和评价理论的各种生动的、客观的而且具有普遍性的资料,现在看来,这一目的已基本达到。作者将运用这些年积累的这些资料,向读者展示中国娼妓问题的一个较为全面的宏观风貌,提供一个尽可能详实的、能够涵盖海峡两岸暨香港的“中国娼妓史”。海峡两岸暨香港社会制度各不相同,社会人文背景也有较大差别,娼妓问题在三地的发展态势更是迥然有异。笔者第一次尝试从整个中国的范围去观察这一问题,力求为读者提供一幅全景式的信息画卷。这为廓清三地娼妓问题各自发展的脉络,运用比较方法去评判娼妓政策在三地的差异是大有裨益的。
-
太上感应篇(北宋)佚名撰;(清)黄正元图注;张兆裕编著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的一批青年学者,在国内一批知名专家的指导下,组织编纂了这套《中国传统文化读本》丛书。《中国传统文化读本》是面向全体国民的普及性读物。它从浩如烟海的文化古籍中精选出六十部在历史上影响至巨的经典,作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读书目,这将使读者在这方面的努力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同时,本丛书避免了以往古籍整理中注释繁琐、白话生硬的缺陷,代之以一种全新的编纂方式和设计风格,使读者能够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一睹古代典籍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