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
-
众神狂欢孟繁华著中国问题报告China′sPr0blemS现代性的追求,它的脚步在中国历史的隧道中已回响了百年。悬浮于现实之上的思想文化冲突,构成了本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独特景观。谁也没有想到,一场真正现代性的“精神裂变”,竟使百年中国最后的启蒙之音成为绝响。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陷入了大量我们没有完全理解的事件,其大部分似乎都在我们的控制之外。人们拥有了属于这个时代的时尚,社会展示了这样一幅文化冲突的景观:整合社会思想的中心价值观念不再有支配性,偶像失去了光环,权威失去了威严,在市场经济中解放了的“众神”迎来了狂欢的时代。
-
漫说文化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著这套小书最表面的特征是选文广泛和突出文化意味,而其根基则是我们对“散文”的独特理解。从章太炎、梁启超一直选到汪曾祺、贾平凹,这自然是与我们提出的“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密切相关。之所以选入部分清末民初半文半白甚至纯粹文言的文章,目的是借此凸现20世纪中国散文与传统散文的联系。鲁迅说五四文学发展中“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小品文的危机》),原因大概是散文小品稳中求变,守旧出新,更多得到传统文学的滋养。周作人突出明末公安派文学与新文学的精神联系(《杂拌儿跋》和《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反对将五四文学视为欧美文学的移植,这点很有见地。但如以散文为例,单讲输入的速写(Sketch)、随笔(Essay)和“阜利通”(Feuilleton)固然不够,再搭上明末小品的影响也还不够;魏晋的清谈,唐末的杂文,宋人的语录,还有唐宋八大家乃至“桐城谬种选学妖孽”,都曾在本世纪的中国散文中产生过遥远而深沉的回音。面对这一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文体,学者们似乎有点手足无措。五四时抬出“美文”的概念,目的是想证明用白话文也能写出好文章。可“美文”概念很容易被理解为只能写景和抒情;虽然由于鲁迅杂文的成就,政治批评和文学批评的短文,也被划入散文的范围,却总归不是嫡系。世人心目中的散文,似乎只能是风花雪月加上悲欢离合,还有一连串莫名其妙的比喻和形容词,甜得发腻,或者借用徐志摩的话:“浓得化不开”。至于学者式重知识重趣味的疏淡的闲话,有点苦涩,有点清幽,虽不大容易为人世未深的青年所欣赏,却更得中国古代散文的神韵。不只是逃避过分华丽的词藻,也不只是落笔时的自然大方,这种雅致与潇洒,更多的是一种心态、一种学养,一种无以名之但确能体会到的“文化味”。
-
北朝文化特质与文学进程吴先宁著《北朝文化特质与文学进程:日晷文库》是“中国文学史研究系列”的一种。与南朝文学徜徉于山水林壑、沈溺于宫闱闺阁不同,北朝文学是带着血与火走进中国文学史序列之中的,由此,北朝文学的情调才那么悲凉,风格才那么刚健质朴,她对现实人生和社会政治的关注才那么热烈而执著。当然,对北朝文学的特质和进程仅仅作出“描述”还是不够的,重要的在于“说明”。《北朝文化特质与文学进程:日晷文库》旨在说明北朝文化有哪些特质?这些特质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又如何通过文学创作的主体——北朝士族而在文学上表现出来?很难说《北朝文化特质与文学进程:日晷文库》对这些问题都有了圆满的、一劳永逸的解决,但这本书肯定会使您对这些问题产生新的兴趣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
-
学术集林王元化主编暂缺简介...
-
古今对联丛谈孙保龙编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它是根据汉字的字意、字形、词性与声韵等特点构成的。在一副对联中,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句法相似、词性相同、词意相关、平仄相对,一一对称。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每个字都只有一个音节,而且一般都能单独表示某一概念;它不是拼音,不实行词的连写。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拼音连写文字,就无法构成对联。故对联是我国独特而宝贵的文学遗产,值得学习和继承。本书选用各种内容、各种形式的对联,近八百副,其中很多出自古今名人手笔。对选用的联语,一般都作了简要介绍,有的并作了解释与说明。在对联的形式与表现手法方面,列举了二十多种形形式式的对联。本书取材于各种报刊杂志,以及清代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巧对录》,梁恭辰的《楹联四话》、《巧对续录》,明清笔记小说等,也有的取自民间传说。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它是根据汉字的字意、字形、词性与声韵等特点构成的。在一副对联中,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句法相似、词性相同、词意相关、平仄相对,一一对称。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每个字都只有一个音节,而且一般都能单独表示某一概念;它不是拼音,不实行词的连写。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拼音连写文字,就无法构成对联。故对联是我国独特而宝贵的文学遗产,值得学习和继承。本书选用各种内容、各种形式的对联,近八百副,其中很多出自古今名人手笔。对选用的联语,一般都作了简要介绍,有的并作了解释与说明。在对联的形式与表现手法方面,列举了二十多种形形式式的对联。本书取材于各种报刊杂志,以及清代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巧对录》,梁恭辰的《楹联四话》、《巧对续录》,明清笔记小说等,也有的取自民间传说。TOP目录 前言春联挽联贺赠联故事联名胜古迹联各种形式的对联后记 TOP书摘书摘韩国钧赞颂陈毅的对联:注述六家胸有甲,立功万里胆包身。郭沫若书赠现代作家茅盾的一联:胸蔽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高度赞颂了茅盾的才华。琴师徐兰源书赠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一联: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概括了演员在表演中高度的艺术境界,赞颂了梅兰芳精湛的表演艺术。田汉同志书赠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的一联:英名盖世《三岔口》,杰作惊天《十字坡》。盖叫天原名张英杰。联中嵌进了他的名字及他的两折拿手好戏,予以赞颂。写法上有独到之处。清代著名诗人袁枚,与郑板桥关系非常密切,两人在扬州聚会时,板桥书赠他一联:室藏美妇邻君艳,君有奇才我不贫。上联是比喻,用来表现下联。表达作者为朋友的才华,感到无限高兴与自豪。清代,湖南望城县贫苦农民杨海芳的妻子罗氏,在江边洗衣服拾到一包银子,赶忙送还失主。失主拿出部分银子酬谢,罗氏婉言谢绝。乡亲们称赞她的美德,送了“廉静可风”的金匾并一副对联:能以柴门坚介节,不围巾帼见高风。一百多年来,这副赞颂的对联一直在当地群众中传颂。朋友间赠联的第三种情况,是表示祝贺、劝勉。清代林则徐因在鸦片战争中抗击英国侵略者,被清廷发配到新疆伊犁去充军,屯田。后被起用为云贵总督时,梁章钜寄去一副贺赠联:麟阁待劳臣,最难西域生还,万顷开荒成伟绩;凤池贻令子,喜听东山复起,一门济美极清时。对林则徐的生还、复官给以庆贺,对他开荒屯田的功绩进行颂扬,鼓励他为国立功,争取名标凌烟阁。1961年前,蒋经国在台湾任国民党总政作战部主任时,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党政府监察院长于右任,书赠他的一副对联: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廖承志致蒋经国信中,曾用此联。要蒋经国为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统一大业,作出努力。劝勉的对联比较多,如宋仁赠冯心侠一联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冢。蔡锷赠时杰的一联:誓师伏波庙,倚马剑门山。梁章钜赠余小霞一联:劝子勿为官所嘱,知君欲以诗相磨。这些对联相赠,都是劝导、勉励朋友的,亦可称做“劝勉联”。还有一种情况,题联相赠是为了规劝、帮助、教育。这种题赠联,也可称为“劝戒联”。清代有位读书人,嗜酒成癖。何绍基题赠一联:爱书不厌如平壑,戒酒新严似筑堤。规劝他戒酒,教育他发奋读书。清代,江苏丹徒人张骐,到广西任巡检,随任前往的妻子钱守璞,时时注意帮助丈夫克服缺点错误。她发现张骐贪饮奢谈,醉后乱言招惹是非,便题赠十联:人生唯酒色机关,须百炼此身成铁汉;世上有是非门户,要三缄其口学金人。明代,有位文人余陞,将前妻留下的三个儿子锁在书房,促其读书。三子都挖墙钻洞而出,各与自己的妻子嬉笑。余陞续娶夫人杨氏见了,手书一副对联:爱惜精神,留此身担当宇宙;蹉跎岁月,将何日报答君亲。三子见联,感悟发愤攻读,终成大器。这副对联,若将“君亲”两字改为“国家”,去掉封建色彩,对那些沉溺于爱情、蹉跎岁月的青年,仍不失为一好教材。贺婚联为庆贺新婚之喜所写的对联,叫做“贺婚联”,简称“婚联”。贺婚联,有亲戚朋友书赠,以示庆贺的;有主人家自己写的,作为自贺的。外宾庆贺的婚联,如1890年9月,清代光绪皇帝结婚时,英国女皇维多利亚,通过当时驻北京的英国公使,送来贺信和一台精美的自鸣钟。钟座上用中文刻有一副贺联:日月同盟,报十二时吉祥如意;天地合德,庆亿万年富贵寿康。以外国元首署名,用中文撰写,向中国皇帝赠送的结婚贺联,在历史上还是比较少见的。从前的贺婚联中,有许多糟粕,如过分宣扬福寿子财等。但也有不少思想性、艺术性较好的贺婚联。现举几例:……TOP 其它信息 装帧:精装页数:247 版次:1997-11-1开本:36开
-
中国游仙文化汪涌豪,俞灏敏著中国游仙文化,因依托于远古以来逐渐形成的宗教观念和哲学传统,而具博大精深的理论品性,其窈奥幽约,几令人无从措手,以致当我们用二十余万字的篇幅,概述其源流经变,剖分其体系特点时,时时会感到力不从心的寒俭和单窘。本书撰作的全部动机,就是想透过光怪陆离,甚至匪夷所思的宗教外壳,抉取传统游仙文化的精神内质,以见出这处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向上之于中国人精神成长的历史,人格发展历史的深刻影响。我们并有一种期待,当以后说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基本特重申、基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趣味时,人们将不再绕过游仙文化这一重要环节,进而对这一环节,作出更出色的论断。本书所探讨的,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且带有荒诞万成分,涉及社会各色人等的特殊文化现象。
-
爨文化椎论陶学良 著如果说,椎论为大辂之始,那么爨文化,也具有彝族文化的基本形态,原始形态的本质特征。故研究彝族文化,需首先探索爨文化的面貌,也许对彝族文化的深入发掘更为有利。其实,认真剖析一个民族的文化要素,以及复杂的动作模式,更有利于探讨整个民族文化的全貌,以利中华民族文化的总体把握。研究爨文化的轨迹,以利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从一个民族文化历史的研究,进而寻觅生活变迁的轮廓,以利整个文化的深入探讨。甚至,说得更迫切一点,以便更好的贯彻党和政府的民族团结、和睦、共同发展的政策。推动中国文化的深入研究,促使其繁荣发展。
-
口承文化论王亚南著先秦有《国风》,由中原上古民族的口语传承作品汇集而成,集中了中华上古时期的某些文化精粹。在云南,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这12个少数民族使用文字的历史很短,就其历史状态而言可称无文字民族。他们各自源远流长的口承占风一直存活并传承至今,实为这些民族长期积累的精神文化理论概括和物质文化经验总结成果,其中包括:1.原始的思想文化(知识体系:哲学思考和科学认知);2.传统的价值文化(行为模式:伦常规范和信仰观念);3.古老的历史文化(社会传统:民俗意识和历史记忆);4.久远的艺术文化(美学经验:审美取向和娱乐志趣)。这种口承古风堪称无文字的百科全书,是这些民族无文字时代的文化渊薮,同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
中国民间四百宝相图说岭南美术出版社中国民间美术类别繁多,其中人物故事的题材更是不胜枚举。孔子、关公、观音、钟馗的形象,在民间绘画、木刻插图、古刻线画、彩印年画以及纸马神像中,流传大量的珍品,散布在各地。本书收入的四百余幅艺术精湛的图像,不仅展示了我国绘画艺术表现方法的多种技能和风格,更深刻地表现了这些人物内在的魅力。
-
中西文化回眸许思园著本书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论中国哲学的成就与弱点,以及与西方哲学面貌的不同。第二部分论中国文化的背景、缺陷及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和评价。第三部分从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评论中国诗歌的风格、特色,并尤为着重论述自然诗和李白与杜甫的诗艺成就。许思园认为中国文化的优异之处,其一为“反求诸己”的人生智慧,其二为“民为邦本”的政治传统,其三为空灵淡雅的艺术境界。他论述中国文化的缺陷,一为不重纯知识活动,未能充分领略好奇耽思与探索创造之乐;二为内心激动的振幅不大,少深哀极乐,悲情与劲气都不足;三为重家族,缺少个性自觉、孤往独创的精神,未以全民政治为理想。我们于此可见其研究境界的超越与用心甚深。许思园论诗更有一番令人悠然神往的境界。他以诗代表文艺,用以说明文艺境界,同时用东西方诗的不同形式,解释东方人与西方人心灵深处的异同。如他认为李白作品虽然以个性的极度伸张为主题,但这种伸张是心灵“不能安于现前世界,其潜意识无时无刻不在追寻一个超越现世的灵异境界”,即以有涯而向无涯追求。他并将李白精神与西方浮士德精神比较研究,予读者含蕴无穷的启示。本书第四部分为科学原理研究:《从一种新的观点论几何学的基础》、《与爱因斯坦教授讨论两个问题》。许思园在法国时写成《相对论驳议》,此书法文本出版后他又译成英文再版。他用法文写的几何学论文曾得到大数学家卡当等的称许,他用英文写的《波动力学的基础及其哲学含义》在加拿大发表后受到高度评价。许思园在普林斯顿时,爱因斯坦曾邀请他到寓所会面,并说他自己对他写出的论著终生存有怀疑,因此对许思园的“驳议”颇为鼓励嘉许。本书第五部分评议机械论与鹄的论,并论述斯多噶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以及斯宾诺莎主义对知识的探索和崇拜,均充分显示出作者学兼文理融贯中西的奇思妙悟。《中西文化回眸》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故学新知丛书”的一种,此外还有周辅成的《论人和人的解放》、王利器的《晓传书斋集》和傅振伦《七十年所见所闻》。“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涵养能深沉。”以朱熹名言命名的这套丛书会受到乐于探索新知旧学的读者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