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
-
课本里的中国光明日报摄影美术部 编《课本里的中国》以文化为经,以地理为纬,以34个省级行政区为原点,别具匠心地将中小学语文课本里的诗文画作串联、归纳起来,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深入浅出的分析。每一篇文章展现一个省区,集中围绕各省区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时代风貌,从“红色”(革命文化传统)、“绿色”(生态文明)、“古色”(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切入,紧密结合教材中所选篇目的内容进行描述的同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联系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精神和风采挖掘各省区开拓奋进的精神内涵。 本书以全新的形式阐释中国各地的特色风景与精神文明,彰显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勾勒神州大地的壮美,是一部新时代的地理志,也是一曲新时代的精神赞歌,再次唤起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激起人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由衷热爱,是以人文地理开掘传统文化宝藏的好方式。
-
中国镇物陶思炎民俗镇物以文化象征和风俗符号,体现人的心智与情感的凝聚、艺术与生活的创造。 本书对镇物的起源、性质、特征、体系、功能、演进与价值等,作了系统的介绍,并对岁时镇物、护身镇物、家室镇物、婚丧镇物、除灾镇物等类型进行了具体的研讨。书中引证了大量的有趣实例,并做出了严谨的阐释。 全书寓理于图,深入浅出,堪称图文并茂的民俗研究佳作。
-
中国古代文化·工巧篇王振铎《中国古代文化·工巧篇》通过介绍中国古代能工巧匠制造的玉器、铜器、陶瓷、漆器、丝织、古建、水利、天文仪器、车船和历代奇器等,展示了我国先民在物质文化和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和工匠精神,证明了中华民族的智巧和中国传统工艺的精美绝伦,以翔实的证据,雄辩地论证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全世界的贡献,使我们能够在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下,保持一种自信的正确心态。纵观我们中华文化,会感到它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达四千余年,有文物可考的历史可达七千余年,甚至可以推到更为久远的年代。其文化成就灿烂辉煌,可与日月同辉。书中列举的每一部分,在科学史上都是一门专门的学科,作者把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撮其精要,编缀成篇,激励我们在新时期,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承和发扬先民的伟大成就和工匠精神,继续向新的科学前沿迈进。 从近三百余年的历史来看,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确实受惠于西方,这一点不可否认,而西方早年受惠于古代中国的地方,国人却往往忽略。本书中介绍了很多中国古代的发明、发现,这些光辉成就一方面属于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又有其鲜明的文化属性和文化特征。从科学技术史角度来看,中国有许多重大发现及发明,对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物质文化史角度来看,古代的中国人以自己独特的仁智和奇思异想,创造了一种与西方文明大相径庭的东方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全人类的物质文明史。
-
中国祥物陶思炎祥物乃古人将现实生活中最美好的片段组合拼接而成,寄予着人们美好的愿望。 本书讲述中国民俗祥物的起源、性质、特征、体系、功能、演进、价值等,以及祥物作为福善、嘉庆的文化象征和充满美学情感的艺术符号, 在民俗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本书内含:岁时祥物、建筑祥物、器用祥物、交通祥物、礼仪祥物、天地祥物、吉神吉仙、物种祥物、饮食祥物、文字图画。引证了大量的有趣实例,并做出了严谨的阐释。全书寓理于图,深入浅出,堪称图文并茂的民俗研究佳作。
-
岁时茶山记陈重穆,徐千懿 著中国茶的传统在哪里?传统一定是加分的吗? 正宗的西湖龙井究竟是什么滋味?武夷岩茶为何宣传蛇? 人有“人设”茶有“茶设”,花果香的“茶设”容易吗?铁观音也有浓香、沉香、清香?喝岩茶,到底喝的是什么? 做茶的认为文化虚,研究文化的不懂茶? …… …… 全书以“岁时四季”为经,以“茶山访茶”为纬,从雨水后的川茶蒙顶黄芽、春分的洞庭碧螺春和西湖龙井,一直讲到寒露后的桂花乌龙和安溪铁观音,以至立冬后的冻顶乌龙,访茶、制茶、品茶、评茶,作者一个个山场跑下来,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各主要茶区。除了具备一线行走的“实践性”,本书同时厘清了不少习以为常的错误观念如“明前茶一定好吗”“普洱越陈越香吗”,具有鲜明的“知识性”;作者常年浸润茶圈,解析茶生产消费的同时,对行业乱象也不乏自己的观点,有趣有料,爱深责切;文中也穿插了不少历史掌故和轶闻趣事,言必有据,谨严周到,读者能真切感受到中华茶文化的源远流长。 岁时有茶山,四季有茶务。诸般闲茶事,人间好时节。希望借着节气为线索,通过实际的生产和相关的文献,来探讨何谓“好茶”,让喝茶这件事,能健康地、活泼泼地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
中国人的称呼刘一达本书是一部系统地解读中国人称呼的书,囊括了从古至今人们常用的近300个称呼,时间跨度从远古时代到现今社会。就称呼而言,内容之丰富,考据之全面,堪称称呼和称谓大全。作者以严谨的学术的态度,对书中的称呼引经据典,做了详细的考证,许多都是鲜为人知,或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知识,令人有“开卷有益,开阔眼界”之感。称呼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不可缺少的语言,但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称呼上的混乱和缺失,许多人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人,给工作和生活造成很多麻烦。本书拾遗补缺,填补了这个空白,因此,本书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称呼涉及到历史人文、民俗风情、地域差异等等,尤其是古代称呼的演变过程,需要引证和考据,史料部分有些读之生涩难懂,但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生活语言,以诙谐幽默、轻松活泼的语言,对每一个称呼详细解读,娓娓道来,看似如一篇篇散文,大大增强了这部书的可读性。
-
草木五笺于业礼本书是一本围绕草木题材的散文集。全书分为五部分,分别是草木有名、草木有咏、草木有书、草木有绘、草木有用。草木有名主要围绕草木的名称、正名、异名展开。草木有咏则围绕诗词、明清小品文以及近代作家笔下对于草木的描述、研究展开,赋予作者自身的体会。草木有书则对历代本草、草木著述及今人著述等进行研究。草木有绘则对历代的草木插画进行研究、评述,包括敦煌壁画中的植物、花鸟画中的草木、草木画谱以及本草著作插图等。草木有用则作者从药用功效、哲学等角度进行阐述,颇有新意。本书可供广大草木爱好者参考阅读。
-
《尚书》与中国文化姜建设 著《尚书》为“五经”之一,乃“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具有“与天地为终始”的神圣地位,是历代帝王和士大夫牧民治国的政治和伦理轨范,是中国古代社会道统、政统、学统的根基所在。无论《尚书》作为中国古典学术和政治的群经之首、百家之冠,还是现代学术视域中早的历史文献,它都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
-
《周易》与中国文化宋会群 著《周易》被誉为“六经之首”,是中国文化元的代表。它作为一种逻辑思维方式,贯穿于中华民族各种文化形成发展的始终,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长期而广泛深刻的影响。不论是农、医、术、数、天文、地理、律历、文史、艺术、棋戏,还是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技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打上了易学的烙印。在我们民族的民族精神、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文化行为中更是流淌着易学的精血。《周易》的三才观、整体观、象数逻辑思维方式,不仅是中国文化元的代表,同时也构成了世界文化之一元。《与中国文化》作者宋会群、苗雪兰通过多个领域的研究,详细论述了《周易》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书稿分为以下七个部分:一、千古奇书——《周易》;二、周易学简史;三、《周易》与中国思想文化;四、《周易》与中华民族精神;五、《周易》与中国古代科学;六、《周易》与术数文化;七、余论。引导读者由浅入深,领略《周易》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周易》对中国文化无处不在的影响。
-
《道德经》新解姜仁东本书以传世本《道德经》为底本进行翻译和解析,主要内容包含两部分:部分,包括一到三十四,其中一到三是对《道德经》前世今生和一些基本知识的介绍;四到三十四是作者学习研究《道德经》的体会、感悟和总结。第二部分,包括三十四到三十六 ,是《道德经》新解的说明和翻译解析部分。本书对老子的核心理念“无为”“无为而为”、“玄德”的三种情况、“无”和“有”的两种情况、“无名”和“有名”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使老子的思想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践行。本书的“新”表现在:新解中道不再是“玄奥”、不可认知、不可言传学习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道德经》成为一部人人都能看懂的经典,更有利于普通人了解学习《道德经》及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高尚的精神世界,从《道德经》中感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智慧,启迪人们对物质世界、人类社会和人类命运的广泛思考;学习老子关注民生、关爱百姓、胸怀天下的高尚人格;学习老子“知雄守雌为天下溪,知白守黑为天下式,知荣守辱为天下谷”的宽大胸怀;学习老子“塞兑闭门、挫锐解纷、和光同尘”的道德修养;学习老子“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人生态度;品味“为无为,事无事,味无为”的人生境界,达到为而不争的思想境界,实现社会“无为而为,人民能够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