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述
-
诗人自杀之谜冒键“这也许是诗人写下他生命乐章的最后一个休止符,也许是诗人为他的人生故事写下的最后结局,也许是诗人为他终结的神话划上的一个句号,也许是诗人给生者留下的最后一个永远也无法破解的谜……”《最后的神话:诗人自杀之谜》开篇就提出了世纪之问:何谓诗人?在困惑和沉湎中,如何直面诗人“临终的眼”而不迷失理性的生命坐标?对死亡的探索从来都是危险的,我们一直沉默着,害怕一语成谶,害怕那黑色的巨大翅翼在不经意间触到自己,心灵在转瞬间凝固成坚硬的水晶。都知道躲不了一死,我们闭上眼睛,而诗人们则选择在光和黑暗中睁着眼穿过那扇只进不出的门。本书作者冒键是勇敢的,他松开捂在眼睛上的手,尝试“触摸生命,解读别样人生。”他从东西方诗人的死亡观切入,继而追溯文学作品中的死亡情结和自杀母题,随后分析诗人自杀的社会心理和个人内在的心理动力,最终从神话思维这个独特的角度试图解开“并非谜底”的谜底。飘落的樱花和“失乐园”,“麦地”的布衣和无望的哀歌,“黑色的雪”和“红色美杜莎”,诗人用自我完成了最后的创作,是最后的抛舍也是最后的抱拥,是永恒的沉沦也是彻底的解脱。生命是一个童话,一个隐喻,醉生梦死容易有浑浑噩噩的快乐,但最好的终究还是“醒来”,哪怕在睁眼的一刹那被光芒刺瞎了眼睛。还是里尔克说得透彻:“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
先秦学术概论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论述先秦诸子学术,有三个特点:第一,全面分析先秦学派的源流,除道、儒、法、名、墨、阴阳等六家之外,兼及纵横家、兵家、农家、数术、方技、小说家、杂家。第二,着重分析各派源流和相互关系。第三,不仅分析各学派重要著作的内容,并论辨其真伪。《先秦学术概论》在评论各个学派的著作中,颇多独到的见解。例如作者反对胡适的《诸子不出王官论》。又如近人都认为现在的《尉缭子》和《六韬》是伪书,作者却认为“此书义精文古,决非后人所能伪为”。现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士了两书的残简,足证作者论断的准确。
-
遐迩贯珍(日)松浦章、(日)内田庆市、沈国威《遐迩贯珍》(英文名:chineseserial),是1853-1856年英国伦敦布道会所属英华书院在香港出版的中文月刊杂志,共刊行32期。麦都思、理雅各等任主编。《遐迩贯珍》是《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最早出现的中文刊物,又是中国第一份宗教期刊。内容包括言论、新闻、传道、寓言及西方科普文章,涉及军事、外交、时人行踪、市政建设等中国新闻,还有刊登商品行情的广告,开创中文报刊刊登广告之先河。对于19世纪中叶,封建专制、迷信盛行的中国大地,《遐迩贯珍》所载文章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和科学启蒙作用。《遐迩贯珍》在当时拥有大量中国读者,每月印刷3000本,各个阶层都有大量的读者,开创了香港近代中文报刊业的时代。对于当代学者而言,《遐迩贯珍》所刊载的内容,如其报导翔实的太平天国、小刀会的情况,美国逼日开埠的始末,以及许多地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物理学、工艺学等方面的文章,为各领域研究提供了真实可信的史料参考。而《遐迩贯珍》杂志本身也是新闻史研究的宝贵的资料。由于种种原因,《遐迩贯珍》在中国没有全文收藏,这给研究者带来了诸多不便。这次中日学者联手,以英国伦敦大学亚非研究所图书馆收藏的《遐迩贯珍》为底本,以接近原版的形式影印出版,我们才能目睹这份珍贵期刊的全貌。沈国威、松浦章、内田庆市等中日学者对《遐迩贯珍》所做的研究和解题,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遐迩贯珍》。此外,他们又为《遐迩贯珍》全文做了索引,极大地方便了读者查找和阅读。
-
传统历史文化散论黄留珠这册《传统历史文化散论》,是2002年出版的拙作《秦汉历史文化论稿》的姊妹篇。
-
中华文化系列讲座中央社会主义学院 编中华文化学院是一所面向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国际友好人士,以中华文化和中文为主要内容的学习、研究、交流的高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具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完善的教学设施,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安全舒适的住宿环境。中华文化学院以培养中华文化、中文、艺术、外国语等高层次教学研究人才为主要目标。中华文化学院欢迎来自海内外的朋友!
-
中国书评邓正来 主编中国学术欲发展,就必须构建起中国学术自己的自主性。而关于中国学术自主性的问题,我认为,我们强调中国学术研究场域依照其运行逻辑而必须与经济场域、社会场域和政治场域做出明确的界分,这可以说是学术自主性的国内向度,因而也是每个国家的学术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遭遇到的问题。众所周知,在中国学术当下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即论者们在研究中往往未经批判性的审视就把西方的一些概念或理论框架套用于中国社会的分析。据此,我认为,我们必须在我们的知识实践活动中,对中国学术场域在当下世界结构下如何自主于西方社会场域“文化霸权”这个问题做出我们自己的回应。或许我们的回应不会很有效,但是只要我们开始对这个问题做出我们的回应,那么我们的这种努力便能够标示出我们对中国学术自主性的意识已然确立起来了。
-
宋江三十六人考实杨家将故事考信录余嘉锡 著《宋江三十六人考实》将《水浒传》前身《宣和遗事》所述宋江等三十六人横行河朔的故事,追迹文献,弄清了《水浒》主要人物的历史原形,并从文本、制度、地理、民俗等多方面,还宋江起义以历史真实。本书记述了云南昭通解放时期,历时五年多(1950~1955)的剿匪战斗经过,记述了为昭通解放而献出宝贵生命、流血流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丰功伟绩。
-
彝族法律文化研究张晓辉民族法是最古老的法源之一。19世纪英美学者创立了法人类、法民族学,百年后中国学者开始研究少数民族习惯法学。全书对彝族法律文化历史和现实作跨区域,按族别的分类研究和整理,在历史线索上遵丛了1993年出版的《中国彝族历史纲要》的脉络,在古代彝族先民的法律文化上起源上顺着艾哺、尼能、笃幕时代进行描述,其中夜郎法是据彝文古籍翻译过来的。《彝族法律文化研究》是我国第一部以单个民族的法律变迁为研究对象的少数民族法制史。全书以时间为顺序,以史料研究为主,辅以田野调查,史论结合,展示了不同时代的彝族法律文化特点。其中彝族的“德古”、“家支”等习惯法颇具特色。本书共有12章,时间跨度从远古时期彝族法律的起源开始,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从来的彝族法律文化,是一本具有一定意义与价值的少数民族法制史。
-
科技发展与都市文化建设项家祥,王正平 主编都市文化的建设,既取决于科技发展,也取决于文化实力。文化建设是提升都市综合科技实力的重要方面。文化实力,既包括知识、技术、教育、艺术等在内的智力因素,也包括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审美观在内的精神力量。文化建设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巨大动力。文化发展和科技发展互为依托,互相依存。上海师范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敏锐地抓住“科技进步与都市文化建设”这一重要课题,热忱组织与邀请上海和全国的部分学者展开跨学科、多视角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书是这一专题研究的初步成果,内容涉及科技发展与都市伦理、都市艺术、都市大众文化、都市信息传播、都市全面建设等广泛内容。
-
指尖的飞翔李彬,王哲 编听院里的大孩子说,那座公馆的地下室以前是个水牢。雨亮云亮他爸曾经和人点了支火把,下去看过。据说还从水底捞出了一挺机枪,几副镣铐,还有些人骨头。我们猜想那些骨头该是烈士的遗骸,镣铐的作用也很明显,可是那机枪呢,怎么会丢在那里?我家搬到东四胡同的时候,大院里好多老一批的孩子,都随大人搬走了。大院里的住户腾空后,成了机关大院。我们都叫它办公院,大人们就在那儿上班。康兴说,办公院里现在是喷泉的地方,老早以前是座假山。曾经有一对双胞胎兄弟,叫三三和四四,在假山上玩的时候,四四一个倒栽葱跌下来,脑袋撞到石头上摔死了。办公院其实也不是很大,除了两座用天桥连接着的老式三层楼,除了现在的喷泉,除了一座葡萄架两株大梧桐,就什么也没了。你想啊,解放前,那只是阎锡山一个远房表妹的小公馆,再大能大到哪里去呢?这么一想的话,我就老有个疑问:这个远房表妹的小公馆,建个水牢干吗呢?怎么在牢底还留下一挺机枪?前面提到的三三和四四,没搬走以前,住在那两座三层楼中东边的那座里。“文化大革命”期间,工宣队啊军代表什么的,还有好多家属住满了公馆。后来康兴给我讲大院以前样子的时候,我脑子里老是出现一个挺大的蜂窝,三三啦四四啦,就是那些飞来飞去玩耍的小蜜蜂。而他们的军代表爸爸呢,一动不动趴在窝里,胳膊上戴个红箍,上面写着:军代表。夏天来了。办公院里那两株繁茂的梧桐树,张开了厚实的臂膀,将树下的一个大石桌、四个小石凳抱在树荫里。要是到了晚上,大人们常借了灯光,在树下打牌。也大约只有在晚上,老范才允许我们进办公院里玩。坐在葡萄架下,常常有雨滴一样的水珠,不知道从哪里掉下来,落在脸上和光着的背脊上,不待擦拭就已经干了。水牢里的机枪,贯穿了那年的整个夏夜。争论总是在星光中不了了之,再在次日的星光中开始。我们多少次接近那两座三层楼,趴在水牢的窗户上往里探看,鼻子上甚至沾到了窗户外铁丝罩的污锈,可是在夜色里,黑黝黝的只能看到失望。老范突然从背后出现,用他们平遥话发一声喊:狗的们!于是我们四散奔逃,冲出办公大院。没有人知道机枪的秘密,甚至连水牢的传说都越来越模糊。起先说雨亮爸爸进去的时候,里面是有水的,机枪是从水底捞出来的,可是后来,又说他们爸爸进去的时候,水早已经干了,机枪就撂在地上,旁边还有几枚弹壳。康兴答应大家,什么时候找趟那帮老一批搬走的孩子,比如三三,去问问情况。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