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述
-
从中西互释中挺立(美)成中英著中国文化走过了悠悠几千年的历程,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宝藏,在人类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自19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开始面前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如何进一步深入发掘中国文化潜在的生机与活力,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在不断探索的问题。本书共收录了成中英先生的19篇文章。在这些文章中,成中英先生主要从哲学研究的角度,分析了中国文化的特性与价值,对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了比较,进而论证了使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与世界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与方法。<
-
性爱问题徐仲佳著性爱观是人的深层价值秩序,1920年代是中国现代性爱观形成的时期,本书通过对性爱问题在1920年代中国文化中的轨迹的沟沉,勾勒了1920年代性爱问题这一现代现象的文化地图,并借此重新审视1920年代小说流变过程中的文学现象,发掘重要文学现象的现代性内涵;对1920年代重要作家的重要作品的现代性意义进行了重新阐释。作者除了要在性爱问题这样一个现代性背景下阐释一段文学史的现代性内涵,对最终以现代性重写文学史提供一个试验性的探索,还希望为我们民族在新世纪的“立人”寻找一个并不久远的坐标。<
-
与孔子对话朱贻庭在“创新”的声音喊得震天响的时候,上海文庙管理处聚集的一批有识之士能够静下心来研究儒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创新是时代的需要,是发展的前提。“不创新,毋宁死。”可是,任何创新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攀登。假如说前人是100,那么,创新就是“100+1”。没有研究过前人成果的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创新可言的。不了解前人的成就,而声称创新,那不是夜郎自大,就是闭着眼睛说瞎话。现在人们的历史兴趣在淡化。这是令人遗憾的事情。殊不知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也会有创新。君不见在收入《与孔子对话》一书的论文中,不也有很多闪闪发光的新思想、新见解吗?能否创新不取决于研究对象,而取决于研究者刻苦钻研的程度和思想解放的高度。儒学是儒家的创造。在儒学提出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在熠熠生辉。现在举国上下都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和谐社会说一千,道一万,概括起来无非是人与社会互相融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老实说,在这些关键问题上,都能从儒学那里得到借鉴,找到先声夺人的警句。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不就是在提倡“和”吗?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看!孟子把“人和”提到何等高的位置!现在我们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完全正确的。可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现在有些人在把“以人为本”异化为“以‘己’为本”,歪曲为极端的利己主义。老实说,这种做法还不如两千多年前的老祖宗开明。《论语》里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请问:那些贪污受贿、挥霍无度、搜刮民脂民膏的达官贵人,你知道现在还有“连喷嚏也打不起”(即感冒没钱看病)的贫困群体吗?你“欲立”怎么就忘了“立人”了呢?你“欲达”怎么就忘了“达人”了呢?当前中国犯罪的一大特征是:家族犯罪。对于一些犯罪的高官来讲,高官还在“双规”,尚未逮捕,而妻儿已经锒铛入狱。为什么?因为他们奉行的是“老子发财儿有钱”的封建血统论,而不是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继承过去,是为了推动今天。研究儒学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因此,《与孔子对话》一书的出版,必将有助于古为今用,有助于和谐社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变成光辉的现实。
-
辽宁旅游文化研究佟玉权,韩福文 著辽宁是一个拥有44个民族的多民族省份,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回、朝鲜、锡伯等43个民族。辽宁是满族的发祥地和当今满族、锡伯族的最大分布省份,以满族为代表的关东民俗特色鲜明。辽宁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他们用自己的勤劳智慧与恶劣的环境抗争,适应特殊的自然条件,各民族融合共生,由此形成辽宁地域文化中所特有的朴实、厚重、豪爽、诙谐的一面。独特的区位与自然条件、特有的历史进程与民族融合特点是形成辽宁旅游文化的本源。在辽宁旅游业跨世纪发展的关键时期,认真思考辽宁地域文化特点及其深刻内涵,适应旅游市场发展需要和旅游开发新趋势,理性地研究辽宁旅游开发的战略策略,这是时代赋予旅游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更是我们关心辽宁旅游业发展的同志不容推辞的历史责任。《辽宁旅游文化研究》的主体部分由佟玉权和韩福文完成,同时负责全书的统稿工作。参加《辽宁旅游文化研究》编写的还有马鹤丹、孔祥芝两位同志,她们分别负责执笔第二章和第六章。以旅游开发的视觉审视省域范围内的地域文化问题在国内还应该是拓荒之举,加之我们的水平有限,疏漏甚至错误很难避免,恳请广大读者不吝教正。
-
诗歌与人生丁启阵著诗歌是人类情动于中时最好的宣泄方式,是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和追求,只要人类有感情、有憧憬就有诗歌。中国是诗歌的大国。本书作者从纵向勾勤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演变概况;其资又从诗歌的“言志”“传情”“写景”三方面阐释了诗歌与人生的关系。人类的情感,古今并无不同。如今的读者依然能够从古代诗歌中找到各种感情共鸣对心灵的慰籍。
-
胡适思想与中国文化胡明著《胡适思想与中国文化》是作者近些年来研究有关胡适思想文化的文章的结集。思想文化在书名中被拆成两节——胡适思想和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很好理解,无须多说;而胡适思想的解题需要费些笔墨。上世纪50年代我国曾掀起过一场轰轰烈烈的胡适思想批判运动,千军万马,口诛笔伐,几千万文字进入历史档案,但对胡适思想的诠释仍没有多少头绪与条理。然而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批倒胡适就必须批臭其思想,否定胡适就意味着把胡适思想扫地历史的垃圾堆。——胡适与他的思想正是相联一体、血肉不分的。《胡适思想与中国文化》中所收文章展示的正是胡适思想与中国文化的特定联系和内在统一。至于胡适思想本身的哲学学理的探索寻绎或者条分缕析,则可参阅《胡适思想与中国文化》附录中的《论胡适思想的奠基》一文。尽管胡适思想孕育成熟于大洋彼岸的美国,但它的认识论基础与方法论内核仍可以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中找到其一脉相承的合理因素。
-
审美的悖反王洪岳著《审美的悖反:先锋文艺新论》站在新世纪美学——感性学的角度,借鉴西方和中国古代审丑学思想,从先锋文艺的发生背景、美学取向、形式特征及审美价值等方面,对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先锋文艺进行了深入透彻的研究。该书认为,世纪之交的先锋文艺改变了中国两千余年的文艺发展之路,一改中国在虚假基础上的瞒和骗的文艺,其所提供的审美视角和经验在中国文艺学和美学——感性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书对先锋文艺的偏执倾向也进行了剖析和批判。该著观点新颖、大胆,敢于突破旧说,具有新锐的学术勇气和严谨扎实的学风,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先锋文艺美学特质的理论专著。
-
江湖丛谈连阔如遗著本书是我国现今仅存的一部客观而又比较全面地介绍江湖行当、行话和内幕的书籍。作者连阔如是我国著名的评书艺术家。20世纪30年代,他以云游客的笔名,在北平《时言报》发表长篇连载《江湖丛谈》。1938年由时言报社结集出版,共三集。这本书除了介绍北平天桥、天津三不管等地的变迁以及艺人小传、艺人生活状况外,还以大量的篇幅着重记述和揭露了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江湖行当的内幕以及危害社会的种种骗术,劝诫人们不要贪便宜上当受骗。由于作者具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一颗正直善良的心,他同江湖上的一些人又有很深的交往,所以他能透彻地了解江湖内幕,并勇敢地将它书写出来,公之于众,且该书写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真实可信,因而颇受读者欢迎,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连阔如(1903-1971)原名毕连寿,号仲三。笔名云游客。北京人。1927年的时候拜李杰恩学评书,擅说《三国》、《东周列国志》、《西汉》、《东汉》、《隋唐》。精通历史,对陈寿的《三国志》倒背如流,家藏各朝代《三国演义》的版本有四十余种。与历史学家过从甚密,细心研究,对三国演义中大小事件,各个人物加以点评,恰到好处,书中的诗词歌赋背诵讲解。曾参加过北平市的曲艺工会。1933年开始在天津的《时言报》、《民声报》、《立言报》上发表评书小说《西汉演义》等。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在北平、天津等地说书,并开展广告业务。曾应尚小云的邀请,为荣春社排演全部《东汉》说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戏剧界艺人讲习班主任委员。创立前门箭楼大众游艺社,自任社长。1951年任赴朝鲜慰问团戏曲服务队大队长。归国后多次到北京大学、中国戏曲学院、中国科学院讲学。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少数民族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戏曲研究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常任理事、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大学名誉教授等职。连阔如的评书章法严密、嗓亮音宽、气魄宏大,尤重讲评,并著有《江湖丛谈》一书,记录了北方江湖艺人和平民市场的大量资料。其《东汉》的打功、《水浒》的民俗、《三国》的讲评,成为"连派"评书的三大代表。被喻为“既有学者风范,又有诗人气质”的一代评书大师,创立了以说史为主、自成一体的连派风格,一直享有“净街净巷连阔如,家家户户听评书”的美誉。
-
话说孔子杨佐仁孔子被神化了两千五百多年,因而也就有了关于他的两千五百多年的神话;孔子也曾被鬼化了一百多年,因而也就有了他的一百多年的鬼话;他曾经是神灵,他曾经是魔鬼,他曾经是幽灵,他曾经是圣人;他曾经受到帝王的顶礼膜拜,他曾经遭到掘墓砸碑的痛打。然而他依然在我们面前挥之不去。神话的时代已经过去,鬼话的时代也已经过去,实话的时代已经到来。今天,这种历史的悲剧再也不能重演!尊孔的时代已经过去,批孔的时代也已经过去,科学研究孔子的时代已经到来!话说孔子,实话实说,让我们抚去历史的风尘,踏在时代的峰巅,去了解,去接近这位历史上伟大而平凡的哲人吧!
-
名著中的科学黄寰 等编著我们在学习时,一般不要就一个问题看待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来进行科学的思考。在看四大名著时,不要仅仅是将其当作文学名著来读,书中蕴含着大量的知识点和有趣的科学信息,我们可以从科普的角度来全新地诠释和解读它们。正是基于这一原因,我们组织编撰了此书,从四大古典名著中,每部各精选出二十五个、共计一百个有意思的知识点,以问答的灵活方式,进行一些科学的解释,从而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读懂名著、增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