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述
-
抵达生命的底色赵静蓉著老照片是历史的财富,也是这个时代的神话,它就像一面镜子,影射着人类那漫长的成长历程。然而,老照片毕竟属于过去的年代,就像怀旧的情绪不可能成为社会的主流一样,老照片也不可能成为社会景观的主导。……在这色彩纷呈、众语喧哗的生活中,老照片就像它的[样子]那样,只是静静地在属于它的位置上悄无声息地散发着岁月的馨香,等待着有心有情的读者来唤醒它。“老照片事件”是20世纪末中国的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它标志着一个以崭新的文化个性为核心的时代的来临。老照片以图像的形态展现了视觉文化相对于语言艺术的优势,也见证了被正统历史忽略和遮盖的日常生活史、平民史。本书以“老照片事件”为对象,以《老照片》为切入口,深入分析了老照片体现的文化怀旧与文化反思。
-
文字是肉做的董桥著香港著名作家、翻译家董桥喜欢也善于观察古今带有文化趣味的情事,领会个中寓意,然后回过头来斟酌眼前的文化现象以及现象背后的语文课题。本书收录相关小品近200篇,有智慧,有真情,有笑声,有泪影。作者简介:董桥,一九四二年生,福建省晋江县人。一九六四年毕业于台湾台南省立成功大学外国语文学系一九七五年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做研究。一九七○年任香港美国新闻处“今日世界”丛书部编辑,编译美国出版之各科书籍。一九七三年在伦敦英国广播电台中文部从事新闻广播及时事评论,并编制英国文学、文化和科技史节目。一九七九年返香港任职美国国际交流总署,翌年出任《明报月刊》总编辑。一九八七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组主任,半年后转任《读者文摘》中文版总编辑。一九八八年任香港《明报》总编辑至九五年夏季退休。现任香港公开大学中国语文顾问。撰写文化思想评论及文学散文多年,在港台两地出版之文集计有《这一代的事》、《跟中国的梦赛跑》、《辩证法的黄昏》、《另外一种心情》、《双城杂笔》及翻译书籍多种。北京、杭州、广东、四川各出文选数种。
-
穿裘皮大衣的维纳斯(奥地利)利奥波德·萨克·莫索克(Leopold Von Sacher-Masoch)著;胡正娟译本书自1870年首次出版以来,被翻译成24种文字,再版数十次,他的思想在后世被奉为“莫索克主义”,由此产生了现代心理学中一个著名的概念——“性受虐”。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曾给予此书极高的评价。 小说讲述了一个为爱受虐的故事,它为我们刻画了一位一心想实现自己爱情幻想的主人公萨乌宁。萨乌宁是一个欧洲贵族,他爱上了美丽的旺达,觉得表达自己爱慕之情的最好方式就是受她的奴役。旺达极不情愿地接受了这个“差役”,并给他起名为格列高,然而,她认为格列高的爱对她来说是莫大的耻辱。小说描述了萨乌宁的情感妄想,以及在冷酷无情的旺达身上所找到的“理想的”性爱方式。在这个忧伤痛苦的爱情故事里,作者用同情的笔调描写了萨乌宁不同于常人的性倾向,并全景再现了他与他的理想伴侣——旺达之间的真实情感历程。 一百多年来,作者萨克·莫索克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穿着裘皮大衣的维纳斯》被认为是继法国作家萨德之后的情色经典之作。作者将生活哲学和情色文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痛之爱”和“爱之痛”进行了酣畅淋漓而又精致入微的描绘。
-
儒家道德哲学研究沈顺福在本书中,我谈了一些个人的看法,这对于引起人们的思考是有重要意义的。又如为什么中国古人对于诗歌情景的探讨直到唐代才从探讨创作前诗人与外物的关系转向诗歌内部的情景关系?这也是过去人所所忽略了的。在本书中,我认为,当诗歌创作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看重之后,诗歌教育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诗歌理论转向了“怎样写”之后,创作时情景的组合就成为不可避免的话题了。诸如此类的问题和看法,于中国古代诗歌情景关系的研究虽无大补,却也有小益,但愿本书能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研究和探讨的是中国古代诗歌情景关系理论,从纵向的角度来梳理中国古代情景关系理论的演变发展脉络;第二部分也主要是从纵向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情景关系理论的演变和发展脉络。这两部分分别阐述各自的发展演变轨迹时,也意在探讨中国古代诗歌情景关系中创作与理论的关系。第三部分则是从横向的角度来研究讨论中
-
易与道汪忠长著大易博大精微,弥纶万有,其主旨在揭示天?厝巳糯蟮馈R砸謇硌裕戳⑻熘涝灰跤胙簦⒌刂涝桓沼肴幔⑷酥涝蝗视胍濉R宰匀换肪扯裕教斓溃慈赵滦浅健⒑罡K降氐溃瓷酱ê恿鳌⑶缬瓯浠K饺说溃淳褚庵荆硖宸⒎簟? 根据东西方学说的理论,咸认宇宙创始源于气化,即由气化而形化,由形化而质化,而且都是本乎自然。所以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易理”与“道功”,是中华文化的根源,是人类精神与形体的灵粮,读易不离修道,修道必须明易。盖以人生不但应有高度之智慧学识,尤其需要锻炼健康之身体,乃能学以致用,神形两全。本人学易兼学道功,先后历四十余年,日积月累,亦具心得,皆秉有师承,并非盲修瞎炼。爰将近年来关于“易”与“道”之论述十余篇及“集粹”数篇,俾供有志于修道者参考。
-
一面沿途漫步的镜子边芹著《一面沿途漫步的镜子》的体例近似与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作者在地理游历文字中,评述了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卢梭、马尔罗和萨特等人的思想,找寻了现代中国与法国在文化历史上蛛丝马迹的关联。司汤达说:“小说是一面沿途漫步的镜子。”中“镜子”自然是既照到人,也照到已。并且主要还是照自己。《一面沿途漫步的镜子》即是这样一面起中介用的镜子,可以带着你在法国四处漫游。从伏尔泰到卢梭、从法国五月风暴到巴黎公社、从马尔罗的恋情到拜倒在法西斯石榴裙下的作家、从一战中国劳工的命运到巴金在法国留下的痕迹……地理的旅行之上,有时间的旅行之上,还有人文的旅行,人文的旅行之上,便是心灵的游荡。那是不需要签证的。
-
泰戈尔与中国孙宜学著泰戈尔1924年的访华对中印两国来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他抱着沟通两国文化的目的而来,客观上使早就中断的中印文化交流重新焕发了活力,也使中国人在当时几乎令人绝望的社会环境中看到了另一种具有可比性且可以参照的文化传统。然而,由于当时中国特殊的政治和文化环境,以及泰戈尔对这种环境的不了解,最终使这次难得的文化交流变成了不欢而散的聚会,在鲜花和荆棘的双重簇拥下,这位印度诗哲默然离去,至今令人深感惋惜。《泰戈尔与中国》是一本学术著作。书中以翔实的材料,梳理了泰戈尔的思想学术在中国的传播经过,以及他本人在中国的游历和中国思想文化界对他来华的不同反应。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把握和分析既符合历史事实,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充满喧哗与躁动的今天,这是一部泰戈尔研究的难得之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
走向中国的日常生活批判李小娟主编日常生活批判是20世纪兴起的文化哲学领域。它同技术理性批判、大众文化批判、意识形态批判等并列为不同类型的文化批判理论。胡塞尔、维特根斯坦、许茨、海德格尔、列菲伏尔、卢卡奇、赫勒、科西克等人从不同视角探讨了日常生活批判问题。这些理论对我们有重要参考价值,但在理论范式、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上与我们有很大差异。例如,胡塞尔所关心的是通过回归前科学的和前逻辑的生活世界而重建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海德格尔和列化;而我们面对的则是如何消解自在自发的传统日常生活世界对于现代化进程的文化阻滞力。因此,我提出要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为背景,构建中国的日常生活理论范式和日常生活批判与重建的实践模式。中国日常生活批判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得以展开,但迄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还具有初创和奠基的性质,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要求还相差很远。
-
余秋雨现象大盘点古远清 编著2004年夏天,余秋雨曾说要封笔,要彻底告别中国文化界,在海内外传媒上闹得沸沸扬扬,这是真的吗?这与学界对余秋雨散文的评价所经历的“从颂歌合唱到骂声如潮”的过程有无关系?余秋雨在“文革”中到底有无做过“四人帮”的御用写手?他是如何从“文化苦旅”迈向“法律苦旅”的?他的“法律苦旅”是“圆满结束”,还是彻底破产?被称为“世界华文文化界最火爆的一件事”的余(秋雨)古(远清)官司,他是赢还是输?才思敏捷的他,文品和人品有无缺陷,有无顺手牵羊剽窃过别人的文章?他去年扬言要“自杀”,是肉体自杀,还是精神自杀?他的自传《借我一生》,有无改写、伪造他的“文革”历史?本书汇编了学术界不同看法和相关报道,并作了独到的评点,还公布了鲜为人知的史料和证据,从而解构了余秋雨一贯“站在正面”的神话。这可谓是对十多年来“余秋雨现象”的总盘点,不仅有史料价值,而且对研究“文革”文化也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
近代名人丛话郑逸梅著郑逸梅先生(1895~1992)是海内外知名的文史掌故大家。自1913年起,他就在报刊发表文字,至耄耋之年仍然挥笔不辍,成就一段文坛佳话。其笔下著述,多以清末民国文苑轶闻为内容,广摭博采,蔚为大观,成为了解近现代文艺界情形的宝贵资料。郑先生早年作品多用文言,简练含蓄,饶有风致;晚年炉火纯青之作,则用白话间以文言,笔墨卷舒之中,人情练达之处,皆能融合知识性与趣味性。这些作品以别具一格的小品文体和雅俗共赏的风格,赢得了各界读者的好评。五一期间推出《艺林散叶》《艺林散叶续编》《书报话旧》。(《文苑花絮》《清末民初文坛轶事》《近代名人丛话》待出)。前两本书以笔记文体琐记近现代文史掌故,文字短小精悍,叙述亲切生动,兼具史料性和趣味性;《书报话旧》以通俗平实的文字琐谈清末民国出版界、报界旧闻逸事,勾勒出了一部富有参考价值的文化史料,具有比较强的可读性,素来为关注近现代文化史的学人称道,也吸引了不少普通读者的兴趣,可称雅俗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