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述
-
唐鲁孙系列唐鲁孙北方味、山珍海味、烟酒味,百味不离其宗,那就是作者对往昔的人与事的无尽回忆。民以食为天,吃是文化、是学问、也是艺术。自号“馋人”的唐鲁孙先生,游遍大江南北,遍尝中华美味,本书便是他“吃文化”与“吃艺术”之集萃。本书共分三辑:辑一,北方味:搜罗了作者对故都北京的怀念之作,除了对清官建筑、生活、饮食介绍外,对平民生活的详尽描述,也引人入胜。辑二,山珍海味:收录作者对蛇、肴肉等山珍,以及蟹类、干贝、乌鱼仔等海味的介绍,除了令人垂涎的美味,还有丰富的常识与掌故。辑三,烟酒味:作者畅谈烟酒的历史与品味方法,充分展现其博学多闻的风范。序: 台湾过去半个世纪的饮食资料是一片空白,唐鲁孙民国三十五年春天就来到台湾,他的所见、所闻与所吃,经过馋人说馋真实扼要的纪录,也可以看出其间饮食的流变。他说他初到台湾,除了太平町延平北路,穿廊圆拱琼室丹房的蓬莱阁、新中华、小春园几家大酒家外,想找个像样的地方,又没有酒女侑酒的饭馆,可以说是风毛麟角。1949年后,各地人士纷纷来台,首先是广东菜大行其道,四川菜随后跟进,陕西泡馍居然也插上一脚,湘南菜闹腾一阵后,云南大薄片、湖北珍珠丸子、福建的红糟海鲜,也都曾热闹一时。后来,又想吃膏腴肥浓的档口菜,于是江浙菜又乘时而起,然后更将目标转向淮扬菜。于是,金霁玉脍登场献食,村童山老爱吃的山蔬野味,也纷纷杂陈。可以说集各地饮食之大成、汇南北口味为一炉,这是中国传统饮食在台湾的一次混合。 不过,这些外地来的美馔,唐鲁孙说吃起来,总有似是而非的感觉,经迁徙的影响与材料的取得不同,已非旧时味了。于是馋人随遇而安,就地取材解馋。唐鲁孙在台湾生活了三十多年,经常南来北往,横走东西,发现不少台湾在地的美味与小吃。他非常欣赏台湾的海鲜,认为台湾的海鲜集苏浙闽粤海鲜的大成,而且尤有过之,他就以这些海鲜解馋了。除了海鲜,唐鲁孙又寻觅各地的小吃,如四臣汤、碰舍龟、吉仔肉粽、米糕、虱目鱼粥、美浓猪脚、台东旭虾等,这些都是台湾古早小吃,有些现在已经失传。唐鲁孙吃来津津有味,说来头头是道。他特别喜爱嘉义的鱼翅肉羹与东港的蜂巢虾仁。对于吃,唐鲁孙兼容并蓄,而不独沽一味。其实要吃不仅要有好肚量,更要有辽阔的胸襟,不应有本土外来之殊,一视同仁。 唐鲁孙写中国饮食,虽然是馋人说馋。但馋人说馋,有时也说出道理来。他说中国幅员广宽、山川险阻,风土、人物、口味、气候,有极大的不同,因各地供应饮膳材料不同,也有很大差异,形成不同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口味,所谓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虽不尽然,但大致不离谱。他说中国菜的分类约可分为三大派系,就是山东、江苏、广东。按河流来说则是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的菜系,这种中国菜的分类方法,基本上和我相似。我讲中国历史的发展与流变,即一城、一河、两江。一城是长城,一河是黄河,两江是长江与珠江。中国的历史自上古与中古,近世与近代,渐渐由北向南过渡,中国饮食的发展与流变也寓其中。 唐鲁孙写馋人说馋,但最初其中还有载不动的乡愁,但这种乡愁经时间的冲刷,渐渐淡去。已把他乡当故乡,再没有南北之分,本土与外来之别了。不过,他下笔却非常谨慎。他说:“自从重操笔墨生涯,自己规定一个原则,就是只谈饮食游乐,不及其他。以宦海浮沉了半个世纪,如果臧否时事人物,惹些不必要的啰唆,岂不自找麻烦。”常言道:“大隐隐于朝,小隐隐于市。”唐鲁孙却隐于饮食之中,随世间屈伸,虽然他自比馋人,却是个乐天知命而又自足的人。
-
故事的歌手(美)阿尔伯特·贝茨·洛德(Albert Bates Lord)著;尹虎彬译故事的歌手》是国家重点图书“十五”规划项目,获中国出版集团2003年度学术著作、重点图书专项出版补贴。 本书是我国民间文学专家钟敬文先生主编的《外国民俗文化研究名著译丛》之一种,是“帕里-洛德理论”的奠基之作,被学界誉为口头诗学理论的《圣经》。该书的主旨是揭示和证明口头诗歌是一种创作和表演相互结合的过程,它凝结了洛德教授在古希腊文学和南斯拉夫口传史诗领域长达25年的探索和许多重大发现。洛德与他的老师在前南斯拉夫田野工作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方法,被学术界广泛采用;他的有关口头史诗的创作、传递、演化的理论具有深远的影响。帕里和洛德创立的口头诗歌的学说是20世纪最有发展潜力的理论和方法论,是民俗学领域继人类学派、芬兰历史地理学派之后的第三个重要的理论流派。帕里-洛德的学说影响了口头文学和古典文学研究,为相关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生机。
-
观点吉瑾主编本书从“文论走向”、“文化观察”、“专题研讨”、“批评论坛”、“问题思考”、“文学史论”等十二个专题,收入文章一百二十余篇。
-
世纪末文化批判余开伟主编前言:二十世纪末的今天,随着社会转型时期到来,商业化、世俗化的浪潮汹涌高涨,席卷而至。文学领域所受到的前所未有的冲击和侵袭,有目共睹。丈人世俗化和文学世俗化已成当今时尚,普遍流行。传统的士志于道已转变成士志于利;文以载道已转变为文以载欲。对于上述文化现象,众说纷纭,多有歧义,由此引发的学术讨论和文艺论争,则是方兴未艾,高潮迭起,深受广大读者关注。这一方面反映出上个世纪末文化界、学术界多元竞争、空前活跃的生动局面;一方面也辐射出在世纪之交的一动荡之中几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冲突和文化选择,这是极富时代意义的。特别是当前学术讨论和文艺论争中产生的一些不同流俗、独立思考的文章,不但有益于健康学术氛围的传扬,更有益于世道人心,的确弥足珍贵。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希特在《论学者的使命》中指出,学者真正的使命是:“高度重视人类一般的实际发展过程,并经常促进这种发展过程。”他意味深长地说:“一个丧魂落魄的时代,把它自己所不能攀登的一切称为狂想,它带着恐惧的心情,使自己的视线避.开一幅只能看到自己麻木不仁和卑鄙可耻的画面。”因此,真正的学者应该具有一种精神,一种为真理和学术献身的精神。诚如费希特所言“把我这个时代和后代的教化工作担当起来;从我们的工作中产生出未来各代人的道路”。为了给当前广大读者提供世纪之交较为典型、丰富的文化信息,给今后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提供具有文化价值和代表性的参考史料,我们收集选编了这本书稿,但愿对当代的文化建设有所助益,对广大读者有所启迪。由于编选者能力和条件所限,遗珠之憾在所难免,恳切期望得到广大读者及方家谅解和指教。本书再版之际,再一次感谢所有参予本书撰稿的学者和批评家。
-
胡适经典文存胡适著;洪治纲主编胡适(1894-1962)“五四”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家,白话文运动的理论奠基者。他不仅是自由主义斗士、外交家、文化名流,而且是学贯中西的著名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一代国学大师。本书是从其全部著作中精选出来的,偏重于哲学和文化两方面,为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学生提供一面思考的镜子。
-
迟疑电视自画像(比利时)让—菲利普·图森(Jean-Philippe Toussaint)著;姜小文,李建新,曾晓阳译让:菲利普·图森,1957年11月29日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1978年毕业于巴黎政治科学学院并开始写作。1982年至1984年他参与了比利时政府援助发展中国家的协作项目,在阿尔及利亚的梅德阿中学任教两年。1985?辏忌牡谝徊啃∷怠对∈摇酚晌缫钩霭嫔绯霭妫艿焦惴旱暮闷馈K婧蟆断壬泛汀墩障嗷返某霭媸雇忌男醋鞑拍艿玫搅私徊娇隙āE澜缃淼男路绺癯浦僦饕逍∷怠?在写作小说的同时,图森也拍摄电影。1990年和1993年拍摄了改编自同名小说的《先生》和改编自《照相机》的《塞维利亚人》。1998年,在小说《迟疑》和《电视》出版之后,图森拍摄了《溜冰场》这部全新的关于电影的电影。2000年,图森在午夜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六本书:《自画像》。在用更加清洁的文笔记录旅行生活的同时,也让人从书中的某些回想起小说和影片中的画面。2003年,午夜出版社出版了图森以日本为背景的新小说《做爱》。在《迟疑》和《电视》里,让:菲利普·图森继续小心地避免去触及意义。然而,和早期的三部作品《浴室》、《先生》和《照相机》相比,小说的主人公看起来已不再是消极遁世的了,他对一些小事情::例如对一只死猫的着魔让我们开始相信他和现实展开的是另一种较量。他有一个孩子,而且很快将有第二个孩子;他做正常人所做的一切,去看一位朋友或去做一项关于提香的研究。可是,就在这时,他的老毛病又犯了:他对于要不要去看朋友犹豫不决;他的老毛病又犯了:他对于要不要去看朋友犹豫不决:他的论文总是停留在当缪塞那半页纸上:他已经决定不看电视了,但又说这并不意味着要向日常生活中的矫揉造作投降。这个人,我们猜想有时就是作者本人。在《自画像》里,旅行者看到的并不是外国的城市,而是他自己。最后,这幅肖像被切成无数个小块块,放进了自《浴室》以来的整个叙事体系中。
-
老乡亲唐鲁孙著唐鲁孙有二分之一的汉人血统,他的母亲为曾任河南巡抚、河道总督、闽浙总督的李鹤年之女。……因此,唐鲁孙先生能有以燕京种种切切为主的这套文集,与震钧的《天咫偶闻》先后媲美,真可谓由来有自。唐鲁孙将自己的饮食经验真实扼要写出来,正好填补了他所经历的那个时代某些饮食资料的真空,成为研究这个时期饮食流变的第一手资料。唐鲁孙以文字形容烹调的味道,好像《老残游记》山水风光,形容黑妞的大鼓一般。唐鲁孙,本名葆森,鲁孙是他的字。1908年9月10日生于北京,1946年到台湾,1985年在台湾病逝。满族镶红旗后裔,珍妃的侄孙。毕业于北京崇德中学、财政商业学校,曾任职于财税机构。年轻时只身外出谋职,游遍全国各地,见多识广,对民俗掌故知之甚详,对北京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及宫廷秘闻尤所了然,被誉为民俗学学。加之出身贵胄,有机会?鋈牍ⅲ桌始疑睿坝谄肺都页嬲洌直槌⒏魇《捞孛牢叮砸秤卸赖降募舛忻朗持?著作有《老古董》《酸甜苦辣咸》《天下味》等,量多质精,允为一代杂文大家,而文中所传达的精致生活美学,更足以为后人典范。无论是谈吃、谈古,还是谈闲情,都隐约可见作者对旧情旧景的感怀。只言片语之间,流露出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消失殆尽的担心。
-
贪婪(英)亚历山大·罗伯逊(Alexander F.Robertson)著;胡静译思维与物质的二元对立终于酿成了一场人性灾难,许多队我们来说很重要的东西在这场大分裂终流失了,比如对于痛苦、暴力、疯狂、羞耻、爱情以及贪婪的理解。本书的作者批驳冷漠乏味的现代理论,以贪婪为基点重新正和思维与物质、意义与本能、理性与欲望。从贪婪的字面意义,到哲学理论,到现实的农民问题,到企业和政府,作者展开了宏大的论述和批判。为家庭积累更多的食物,为国家争得更多的财富,这些光荣的野心是不是就可以逃脱贪婪的指责?我们到底是因为现代而变得贪婪了,还是因为贪婪才变得现代了?成长可以作为贪婪的合理借口吗?公司或政府真的超越了人类感情冲动的左右了吗?它们可以因此而免受贪婪的指控了吗?贪婪就这样不怀好意地蹲伏在从兽到人的门槛上,拆剥着现代理论用“合理利己”、“个人主义”等概念缝制的粉饰外衣。这部生动新颖的作品广泛探讨了贪婪是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以及在整个广阔的世界中运转的。西方哲学已经把人类激情学术化了,它把我们的扩展欲望解释为“理智的自我利益”而加以辩护。然而,对贪婪本能力量的审视让我们看到了现代理论的冷漠乏味。这向我们显示出,在生物角度和历史角度之间制造虚假和埋藏道德危机的种种区别时,我们对成长的意义已经变得多么混淆不清。这本书以贪婪为向导,思索这些意义如何可以重新获得整合。
-
2003年中国文情报告白烨主编本书意在通过对文学现状进行分门别类的追踪与考察,清点年度文学成果,描绘年度文学风貌,记录年度文学足迹,梳理年度文学脉络,特别是通过对一些倾向性文学现象的捕捉,更为内在地把握年度文学的宏观走向与主要问题。该书通过对文学现状进行分门别类的追踪与考察,清点年度文学成果,绘描年度文学风貌,记录年度文学足迹,梳理年度文学脉络,特别是通过对一些倾向性文学现象的捕捉,更为内在地把握年度文学的宏观走向与主要问题。这样的一个即时又连续的文学考察,近可成为年度文学的一份忠实报告,远可成为当代文学的一份历史记录,无疑是有其现实的和长远的意义的。读者对象:大学中院校师生,各图书馆及广大读者。
-
这一代人的中国意识许知远著许知远试图论证: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这一代人将很快成为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必须肩负起更为重要的使命。中国正在变成一股改变世界的力量,中国是我们时代最时髦的话题。如果我们国家真的试图达到几代人渴望的崛起,那么未来几代的中国人就必须表现出对应的精神面貌。什么令我们与众不同?不管对于一个国家,还是一代人,或是一个个体,这都是一个不断被提出却永远迫在眉睫的问题。作者简介:许知远:男,1976年出生,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微电子专业。现为《经济观察报》主笔,已出版随笔集《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纳斯达克的一代》、《昨日与明日》,采访集《转折年代》E-mail:xuxhiyuan@eeo.com.cn目录自序:什么令我们与众不同/7什么令我们与众不同?不管对于一个国家,还是一代人,或是个个体,这都是一个不断被提出却永远迫在眉睫的问题。引言:这一代人的中国意识/13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一代人几乎是“天然的全球化的一代”。伴随着成熟,这一代人将必须肩负起更为重要的使命,他们要促使这个国家摆脱历史阴影,向更为成熟与强大的方向迈进。中国热潮/27谈论中国正变成一种全世界的新时尚。中国看来正在重复一个个大国曾经走过的道路,它先是获得了财富,然后寻求政治上的权力,最后它可能塑一种新的意识形态。这股热潮能够持续多久。中国世纪?/45历史学家描绘了这样一幅景象,不同国家像性格各异、身穿不同服装的运动员,他们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他们不但彼此竞争,而且最优秀的选手还在上演接力赛,当到达某一时刻,曾经领先的国家会把霸权这一根接力棒交给下一个国家。毛泽东与他的遗产/61毛泽东赋予了中国以现代国家的含义,它不仅拥有自己的边界范围、资源、人口,它还拥有自己明确的利益、对外政策。它不再是一个依靠道德优越感来领导的国家,而是一个由火车与汽车、战舰与飞机、警察网、电话与电报所共同构建起来的现代国家。超越经济人/75新一代的崛起/91进步主义的一代/111跋:每一代人都需要自己的革命/125致谢/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