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述
-
梦说王乾明,丁丽洁著人生如梦,无论在原始时期瑰丽的夜空下,还是在摩登时代冰冷的高楼里,我们始终做着梦。人类的思想在了解自己的历程中始终锋利,是因为我们想知道。穿越一个又一个的梦境,梦文化贯穿了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生命,贯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布衣,无论是正经典籍还是轶闻野史,都深深的打上了梦文化的印记。本书从梦与政治、梦与艺术、梦与人生、梦与占梦等方面对中华梦文化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读毕掩盖,在疲惫的宁静中,一幅梦的图卷徐徐展开…… 本书前言本书从梦与政治、梦与艺术、梦与人生、梦与占梦等方面对中华梦文化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读毕掩盖,在疲惫的宁静中,一幅梦的图卷徐徐展开……特色及评论文章节选
-
2003翻志平 主编2003年年度报告由主报告和若干个专题报告组成。主报告是在各专题报告的基础上,对全局情况的宏观分析、讨论;专题报告则就某一重点问题展开讨论。全书由主编统稿,但保留各专题报告撰稿人的学术观点。书后附有“2003年新疆周边大事记”,供读者参考。
-
新兴贵族吴冰沁著为了满足交流的愿望,我们的传媒形式前所未有地丰富:书刊、报纸、广播、杂志、网络等充塞在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空间里,如同遍布人体的整个神经系统,无处不在,不一而足。如今,一个人连续几天“没听说点什么”就会不自在,患上轻重不一的信息缺损症,精神状况的空虚绝不亚于肠胃的饥渴。维持一个人精神“正常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不断地“听说什么”以及不断谈论什么。电视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子,它前所未有地生动与直观,我们从中看到并理解了多样的生活。优秀的电视节目是全民性的,是深受欢迎与普遍关注的,无论“一石激起千层浪”还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都可以获得一呼百应或绵延不绝的社会效应,是当代人所创造的文化艺术巨大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文化艺术最便捷的途径,是无数民众广泛接近艺术、消费艺术的最大领域。它拥有有强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已然成为当下生活本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看看他们周拥平等编著;王芙蓉评注;金光印等摄影关于内容、结构和体例本书的主体内容由“北京市外来人口贫困问题研究”的访谈记录和研究报告构成,该项研究课题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青少年发展与政策研究所承担,由周拥平负责课题的具体设计和实施。陈涛博士为课题做了很多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查阅、梳理有关文献,提出研究的理念和思路等。实地调查从2002年3月中旬开始,到4月上旬初步结束,之后又对部分家庭进行了多次回访。这项研究的调查方式是现场深度访谈。访问员除了与被访者进行长时间的谈话,还在访谈过程中对受访者家庭的生活细节进行观察,并结合访谈记录和现场观察撰写个案分析。个案分析按统一的格式撰写,包括“贫困状况”、“贫困原因”、“被访者对贫困的感受、希望、要求”、“对其前景的分析判断”等方面内容,个案分析没有选入本书,周拥平根据100个访谈记录并参考这些个案分析撰写的研究报告,作为一个附录收入书中。我们对访谈记录进行了极为节制的删节,并统一用“×××口述实录”作为标题,口述实录排列顺序在成书时做了一定的调整。在部分口述实录中,访问人员穿插了一些观察记录的内容,只要这些内容与受访者的陈述不重复,就基本予以保留,在正文中用仿宋体予以区分。在每一个口述实录的首页附上了最初调查登记表影印件,并制作了受访者家庭原籍位置示意图,如果受访者和户主的老家不在同一个省,则按照户主老家所在地制作。第二部分《我要读书》是另行策划的内容。本书采取了评注方式,评注的内容仅代表评注者的观点。评注的内容用等线体标注。关于访问员本书中的“访问员”在原访谈记录中是“记录员”,他们忠实记录了受访者的陈述,而访谈之外的部分附加的许多文字展现了他们的洞察力和情怀,表达了他们的思考和关爱。由于篇幅的限制,那些闪亮的文字绝大部分都没有呈现在书中,我们想把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读者。对于这些访问员来说,他们记录工作比他们在记录中说话更加有功德,他们所做的工作,许多应该做的人都没有做到。他们承担这次社会调查任务的时候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三年级的学生,现在已经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社会效力了。如果本书有一些价值,他们的劳动是首先要肯定的。他们的名字分别标署在各自承担的访问篇目下百,但我们还是有必要先熟悉一下他们。本书中出现的24位访问员是:杨清、蓝涛、张春意、高汝峰、张铮、谢启文、戴志妍、何连连、姚健、闵佳燕、李天民、贺菲菲、倪浩、李蓬、杨晶、郑军、许文龙、任致辉、陈刚、寇浩宁、周依敏、谭晓燕、戴捷和白玛卓嘎。关于“絮叨”和“雷同”在本书的100个口述实录中,“絮叨”算得上一个比较普遍的语言特征,前面说我们在编辑过程中进行了非常节制的删节,不包括改变他们的语言特性。他们说话是有些絮叨,有些跳跃。有时候是一个问题反复讲,有时候是一个问题没讲完就讲别的了。这样的情况我们在编辑时予以了宽容,我们不能要求他们说话像知识分子那样有条不紊。请读者稍微耐心一些,就当作是他们当着你的面说话好了,只要耐心听,他们表述的意思还是相当清晰的。当然,对于他们说话中的一些明显的语病,我们还是进行了适当的校正。陈述者所陈述的内容从表面上看有相似的成分,但这纯粹是表象。组成这些农民生活的元素都是柴米油盐吃穿住行等基本元素,但谁又能说哪两家的生活是完全一致的呢?可以负责任地说完全不同。借这些相同的生活元素呈现不同的生活状态,正是本书的使命之一。关于年份表述每一个口述者在陈述他们的故事时,都涉及到年份,按照《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年份是不能简写的,但考虑到这些口述者陈述的实际语境,我们对他们的年份表述在转化为书面语言的时候予以了特别的宽容,比如77年、93年、98年等等。凡是简写的年份均指19××年。对涉及到2000以后的年份,又统一采用标准表述;口述实录以外的其他文字,涉及到年份的,一律按标准表述。关于“你大哥”、“你大姐”“你大哥”、“你大姐”是本书部分口述实录中出现的特别称谓,指称口述者的爱人,受访者用这种称谓表示和访问人员之问的亲密无间。关于摄影本书图片作品除署名外,拍摄者均为金光印。其他摄影者和图片提供者包括摄影家鄂青、平面设计师兼摄影师严丽娜、北京行知打工子弟学校校长易本耀以及本书编著者周拥平等。关于感谢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赵勇先生为本书撰写献辞,他们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第一副院长褚平先生从课题的调查研究到本书的出版均给予了具体的支持和帮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先生、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敬一丹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陆建华先生以及北京市海淀区西三旗红星打工子弟学校五(二)班谢秦雅风小朋友为本书倾情作序。《中国信息报》记者王麦玲为本书的出版做出了重要贡献;03工舍平面设计工作室的同志们为本书的设计制作放弃了春节休息以及与家人的团聚;北京电视台记者任保国先生为本书提供了许多有益的资料;北京打工子弟学校校长沙龙为本书摄影做了大量联络工作;陕西籍来京务工者张立权先生、山西籍来京务工者拍星山先生、安徽籍来京务工者汪从胜先生、北京羊坊店街道保洁中心环卫工人金秀芬女士等为本书的摄影提供了热心的帮助。这些人,这些事,都值得我们铭记于心。
-
面向神圣人生李志刚,冯达文主编本书是一部社会科学文集,收录文章有:宗教经典与上帝之言,论牟宗三对基督宗教的判释,西欧中世纪的女性观初探等。
-
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著特色及评论中国文化中的艺术成就,自明清以来,式微成只能在古玩家手中把玩的东西,成了一个不能为一般人所接触,所了解的阴暗角落。我写这本书的动机,是要通过有组织的现代语言,把这一方面的本来面目,显发了出来,使其堂堂正正地汇合于整个文化大流之中,以与世人相间。内容简介当我写完《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后,有的朋友知道我要着手写一部有关中国艺术的书,非常为我担心。觉得因为我的兴趣太广,精力分散,恐怕不能有计划地完成我所能做的学术上的工作。真的,有时我是浪费了自己有限的精力。但我之所以要写这一部书,却是经过严肃的考虑后,才决定的。道德、艺术、科学(附记一),是人类文化中的三大支柱。中国文化的主流,是人间的性格,是现世的性格。所以在它的主流中,不可能含有反科学的因素。可是中国文化,毕竟走的是人与自然过分亲和的方向,征服自然以为己用的意识不强。于是以自然为对象的科学知识,未能得到顺利的发展(附记二)。所以中国在“前科学”上的成就,只有历史的意义,没有现代的意义。但是,在人的具体生命的心、性中,发掘出道德的根源、人生价值的根源,不假藉神话,。迷信的力量,使每一个人,能在自己一念自觉之间,即可于现实世界中生稳根。站稳脚;并凭人类自觉之力,可以解决人类自身的矛盾,及由此矛盾所产生的危机——中国文化在这方面的成就,不仅有历史的意义,同时也有现代的、将来的意义。我写(中国人性论史》,是要把中国文化在这一方面的意义,特别显发出来。在人的具体生命的心、性中,发掘出艺术的根源,把握到精神自由解放的关键,并由此而在绘画方面,产生了许多伟大的画家和作品,中国文化在这一方面的成就,不仅有历史的意义,并且也有现代的、将来的意义。虽然百十年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于这一方面的成就,没有像对于上述道德方面的成就,作疯狂的诬蔑。但自明清以来,因知识分子在八股下的长期堕落,使这一方面的成就,也渐渐末梢化、庸俗化了,以至与整个的文化脱节;只能在古玩家手中,保持一个不能为一般人所接触、所了解的阴暗角落。我写这部书的动机,是要通过有组织的现代语言,把这一方面的本来面目,显发了出来,使其堂堂正正地汇合于整个文化大流之中,以与世人相见。所以我现时所刊出的这一部书,与我已经刊出的《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正是人性王国中的兄弟之邦。使世人知道中国文化,在三大支柱中,实有道德、艺术的两大擎天支柱。但我决不是为了争中国文化的面子,而先有上述的构想,再根据此一构想来写这一部书的。我深信为个人争没有内容的面子,为民族争没有内容的面子,不仅是枉费精神,而且也会麻痹真实的努力,迷误前进的方向。我之所以写这部书,也和我写《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卜样,是通过严肃的研究工作,而认定历史中的事实,和当前人类所面对的文化问题,确实是如此。为了说明这一点,便须略述我写这部书的经过。因好奇心的驱使,我虽常常看点西方文学、艺术方面有关理论的东西,但在七年以前,对于中国画,可以说是一窍不通的。而本书十章,有八章便专谈的是中国画。我在生活中,有在上床之后、入睡之前,随意翻阅新到的书,或是轻松的书的习惯。因为买了一部《美术丛书》,偶然在床上翻阅起来,觉得有些意思,便用红笔把有关理论和历史的重要部分,做下记号。我为了收拾自己精神的散乱,也养成了抄书的习惯,便断续地将注记好的这种材料加以抄录。时间久了,感到里面有超出于骨董趣味以上的道理,态度也慢慢地严肃起来,便进一步搜集资料,搜集到(美术丛书》(附记三)以外的画史、画论;搜集到宋元人的诗文集;搜集到现代中日人士的著作;搜集到可以入手的画册。在搜集的过程中,看完或翻完一部书,而竟毫无所得,乃常有之事。经过这种被沙拣金的工作后,才追到魏晋玄学,追到庄子上面去。然后发现庄子之所谓道,落实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艺术精神;而他由心斋的功夫所把握到的心,实际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由老学、庄学所演变出来的魏晋玄学,它的真实内容与结果,乃是艺术性的生活和艺术上的成就。历史中的大画家、大画论家,他们所达到、所把握到的精神境界,常不期然而然的都是庄学、玄学的境界。宋以后所谓禅对画的影响,如实地说,乃是庄学、玄学的影响。我自已并没有什么预定的美学系统,但探索下来,自自然然地形成为中国的美学系统。虽然我为了避免悬拟虚构之嫌,所以不是顺着理论的结构写了下来,而是顺着历史中有关事实的发展写了下来,以至在形式上有的不免于片断或重复3但决不因此而妨碍其由内在关连而来的系统性。站在资料的立场来说,这一系统是“集腋”所成的“裘”(附记四),也就是由归纳方法所求得的系统。
-
权力的文化逻辑朱国华著本书包括“陌生人:布迪厄的生活轨迹与学术性情的发生”、“知识分子场”、“社会空间与社会阶级”、“教育社会学与语言理论”、“性别支配与符号暴力”五章。
-
央视论坛梁建增等主编在央视新闻频道诸多新闻资讯、深度报道和人物言谈类节目中,《央视论坛》的栏目定位十分准确,题材设定非常独特,是唯一的电视言论性节目。这不是问题。但是,什么叫“电视媒体”的评论,却没有一个定论。央视的新闻评论部最早创办的《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和《实话实说》,尽管都在“评论圈”里活得滋润,但在学界一直有争议:这种产品叫不叫电视评论?电视评论该怎么做?是什么样的?这种争议现在也没有完全平息。但在实践层面,大家一直认为电视新闻评论就可以像《焦点访谈》或《新闻调查》那样做,尽管严格意义上它们其实是新闻深度报道类型,只不过借用了“用事实来说话”的一种评论语态。《央视论坛》为寻求独特的表达视角而进行的尝试无疑存在巨大的政治和政策风险。因为所谓的独特的视角很容易滑落到独特的特点,《央视论坛》毕竟要展现观点,有时候开始你觉得是一个角度问题,走着走着就变成了一个立场问题,最后就形成了一个观点。这时,离出问题就不远了。
-
原生艺术的故事洪米贞著艺术的另一端——揭开“原生艺术”的神秘面纱法国著名作家、诗人维克多·雨果为后人留下了79卷文学作品和4000多幅绘画作品,皮埃尔·若尔称他为“不由自主的画家”,而台湾作家、艺术家洪米贞在《原生艺术的故事》一书中称其为“通灵画家的先驱”,这显然是不为大众所知的。事实上,雨果不仅画了一辈子的画,甚至可以说是与他的写作事业相平行,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他还被冠以通灵大师之名。他作画时,任由超自然的力量牵引而进入恍惚状态,即兴地将墨色在纸上晕染开来,或再将纸对折按压以产生两边对称的图案,继之用画笔加以勾画,造成一种混沌迷梦的幻象风景,带有神秘、鬼魅的气味。这仅仅是河北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原生艺术的故事》一书中一个小小的故事,在书中,作者给我们讲述了艺术世界更为神奇的一面。精神病人阿道夫·韦尔夫利三十年疯狂的创作生涯,玫瑰情人阿罗伊姿无望的单恋爱情,前卫艺术的催生者穆勒的活体雕塑,出生农家、迷恋火车的奥古斯特的木雕,心智发展缓慢、爱幻想的约翰·豪泽的铅笔裸女,行动迟缓、极其节约能源的丘德纳的魔术线条,通灵者拉斐尔·娄内的潜意识怪谈,黑色魅影一般的玛奇·吉尔的窈窕仕女绘画与刺绣,冷眼笑看天下事的迈松纳夫的贝壳面具,露天卖艺人斯科蒂的鱼鸟世界,菲利普·德赫的干马铃薯灵感,还有秘密创作长篇小说《不真实的王国》以及大量大幅水彩作品、死后才为人所知的亨利·达格,以及1996年受委托在亚特兰大奥林匹克运动会主会场上制作一个高度超过三米的大型可口可乐瓶的想像力先生。书中的艺术家或由于疾病,或由于家庭的变故,或由于强烈的爱情、亲情,甚至仅仅是在路上踢到了一枚小小的石子,便突然生发了创作的欲望,从此开始在一种“原生”的状态下进行艺术创作。“原生艺术”这个词对多数人来说也许比较陌生,但对其滥觞原始壁画、大型石窟等原始艺术、自发艺术当是有所了解。在文明发展初期,艺术创作尚未达到自觉的阶段,无意识、潜意识的创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艺术不仅仅是精英的事情,而是具有普适性。《原生艺术的故事》一书就从原始艺术出发,从“原生艺术”(ART BRUT)一词的创造者让·迪比费为这一另端艺术所做的努力出发讲述了非主流、非学院的艺术创作。让·迪比费这位经营葡萄酒生意的法国人年轻时就读于著名艺术学校朱利安学院,与超现实主义的圈子有着紧密的联系。当事业渐渐走上轨道之际,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精神恐慌使他重拾画笔,并意外在儿童画里发现一种似乎负载着某种难以言宣的力量与新东西的具象,由此走上这种力量探索之旅。他从普林茨霍恩的《精神病人的艺术表现》一书出发,参观访问了好几个地方的精神病院及其收藏,深深为那些精神病人的作品所震撼。他出版了《原生艺术笔记》,创立了原生艺术之家又很快结束,接着设立原生艺术协会后解散又再生,举办原生艺术展览,为原生艺术辩护,成立原生艺术收藏馆。经过长久的观察与思考,迪比费对原生艺术的定义逐渐成形并对其进行修正:“(原生艺术)包括各种类型的作品,素描、彩绘、刺绣、手塑品、小雕像等等。显现出自发与强烈创造性的特征,尽可能最少地依赖传统艺术与文化的陈腔滥调,而且作者都是默默无闻、与职业艺术圈没有关系的人。”读《原生艺术的故事》,能明显感到其强烈的特点:一是作者并不是凭空或仅凭书本、史料编排出这些故事。作者旅居欧洲多年,走访参观了原生艺术收藏馆,书中有相当一部分资料和图片甚至都是作者亲自采访和拍摄所得。所以这本书读来毫不乏味,而显得很是生动有趣;二是为了表现画作的细部,在版式上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四百来张图片,再加上近十万的文字,要浓缩在不到三百页的书中,确要经过一番努力才能做到。更重要的是,这些图片细节之处的精彩极为引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充分表现了“原生艺术”的创作魅力。因此,在细细欣赏这些作品时,不能不感叹其强大的震撼力量,不能不引发对生命的思考。在艺术的另一端,原生艺术默默地存在、发展着,不求引起世人的注目,但求满足对生命中自我艺术的追求,这是否是艺术更为真实的一面呢?而相比之下,西方艺术家对原生艺术更为关注,这反映了他们对人类艺术有更宽广、深入的理解。实际上,西方一些现代艺术大师,在创立自己的流派时,也强调无意识、潜意识在创作中所起的作用。艺术的多彩与神秘有着更深层的缘由。
-
爱的艺术(美)弗洛姆(Erich Fromm)著;赵正国译阅读本书一定会让那些想在爱的艺术中得到简单诀窍的读者大失所望。恰恰相反,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不是一种可以任人纵情享用的,与此人所达到的成熟程度无关的东西。这本书是要让读者相信:如果不尽自己最大的能动性去发展自己的整个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性倾向,那么所有爱的努力都注定要失败;如果没有爱自己邻人的能力,如果没有真正的谦恭、真正的勇敢、真正的信心和真正的自制的话,那么人们在个人的爱中也就永远得不到成功。在一个缺少上述品质的文化中,爱的能力也当然是难以取得的。或者说——任何人都可以扪心自问,你见过多少真正在爱的人呢?但是,困难并不能成为借口,使我们放弃尽力了解造成困难的原因和克服困难的方法。为了去掉不必要的繁琐,我努力在本书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同样,也尽量少援引谈论爱的文献资料。但是在另一个问题上,我却没有找到完全满意的解决办法。即,我在这本书里表达的观念重复了我以前著作里的思想。对我的《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为自己的人》(Man for Himself)和《健全的社会》(The Sane Society)等著作很熟悉的读者会发现,这本书里的许多观点重复了我在上几本书里已经提到过的思想。但是《爱的艺术》绝不只是这几本书的摘要。这本书还提出了一些超出先前那些书的新思想;当然,就连那些旧一点的思想在这本书里也会获得一种新的视角,因为这些思想现在都以一个题目为中心:那就是爱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