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述
-
六朋画事朱万章著本书中讲的是广东清代的一位杰出人物画家苏六朋。他的声名并没有远扬,画作也没有广为流传,对他的研究是近几十年才被人提起。就是这样一位曾被人忽略的画家,却是如此吸引人,如同掩盖在稻草下的明珠,一直冉冉发亮却无人知晓。可想而知,当研究者发现他的时候,是何等的一种心情。中国画史并不是几个名画家的简单组合,还有那么一些不见经传的区域性的杰出画家。苏六朋的文字资料很少,作品也不多,可考的书画大致有百余件。朱万章先生在博物馆供职的身份令他对这些画作多有寓目,《六朋画事》就是在传世画作的基础上,结合当时人诗歌文献,勾稽索隐出苏六朋的一生,对他的性情、经历都进行了还原,使读者对苏六朋的艺术得到了理解和深化。苏六朋的艺术有什么特点,能令众多的专家聚焦在他身上呢?从19世纪70年代起,就不断有相关的学术专论面世,更出版了几本大型画册,都能较全面的呈现出他的艺术面貌。他的大部分画作描绘了社会底层的日常生活,活泼生动,有“岭南漫画之父”的称谓。这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实在是有创新精神的。另外有较传统的绘画题材,在绘画技巧方面也是无可挑剔的简练刚劲。他还擅长指头画,流传下来的画作中就占了十分之一,在中国画史上擅用指头作画的不多,著名的是清代早期的高其佩,而苏六朋在指画的探索也是颇见功力的,能精工亦能粗犷。可惜他一生不出岭南,所以影响不大,否则凭他的艺术,并列于当时大家是绝不逊色的。《六朋画事》跟以往的研究著作有所不同。这次的出版,既是一种深化也是一种普及。它告诉我们的并不仅仅是苏六朋的艺术,作者的阐述是悠然自得的:他是什么人,怎样的成长,怎样的作画,这幅画的题材从何而来,从当时人的诗文里反映出怎样的心态,怎样的社会环境,等等。也就是说从何处着手观看一幅画,能够看到什么内容,也细细道来,极有耐心,把相关苏六朋的人、社会、思想都抽丝剥茧的层层展开。所以,在此基础上获得的理解是深透的。同时由于作者朴素的行文和娓娓道来的态度,尽管是门外汉,也能读故事一样看得趣味横生,并在此过程得到了历史、绘画的滋养,可说获得了苏六朋以外更多的东西。在读者看来,它是那么有条不紊,那么乐在其中,使读者有一种舒适和追本溯源的乐趣。
-
换个角度,你就是赢家丛生编著我们知道,成功并不是靠蛮力就能获得的,而是要靠你全方位的努力,才能确保胜率。“变换”一词,最通俗的解释就是“随机应变”。何以要变?那是因为在你面前已经面临的绝路,即使花费再多的精力也会收获甚微。假如你具备这种预知力,那么你就可能避免进入死角,使自己灵活应变,曲径通幽。我们重申:“换个角度,你就是赢家”,是出于这样的道理:请别把你的想法固定化模式化,更不要在你自己所做的事情上做一个“顽固派”,而是要机灵善变,提前把不可能的因素排除掉,找到最佳的条件,去施展自己的攻击点。本书的目的,正是把大家容易忽视的“换角度”问题提出来,给渴望成为赢家的人提供充满新意的“成功角度学”。希望有助于你重新认识自己和选择自己!
-
央视论坛梁建增,孙杰主编该选题取材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开播新闻评论性对话栏目《央视论坛》节目,对国内外新闻媒体提供的新闻事实进行观点性评论,相当于新闻评论员文章,但它具有新闻媒体即时性的观点与论证,是新闻评论和对话栏目新组合。该选题每月每期都选取当月《央视论坛》具有代表性节目,以事实为依据、以时效为生命、以观点为灵魂,纵横评论国内外大小新闻时事。  
-
央视论坛梁建增,孙杰,徐榕主编该选题取材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开播新闻评论性对话栏目《央视论坛》节目,对国内外新闻媒体提供的新闻事实进行观点性评论,相当于新闻评论员文章,但它具有新闻媒体即时性的观点与论证,是新闻评论和对话栏目新组合。该选题每月每期都选取当月《央视论坛》具有代表性节目,以事实为依据、以时效为生命、以观点为灵魂,纵横评论国内外大小新闻时事。  
-
聚焦二十世纪武新军,袁盛勇主编本书是数十位文学评论家、高校在读博士生对《第二十幕》及周大新创作的研究成果,论者表现出了较高的文学热情和责任感、论文分析到位,评述全面,达到了一定的理论水平。
-
蕴藏阳光的土地韩乃寅著地老天荒,风高云远,密林沼泽,虎哮虫鸣;英雄豪情,吟唱凌空,翻天覆地,荡气回肠——通过本书,您将认识一片既荒凉又神奇的襟怀博大的土地,也将聆听一曲既激越又优美的英雄主义情歌。作品以史诗性的笔触,描绘了四十年前复转官兵沿着洪荒古道进入北大荒开发建设以后来者前赴后继的壮举,塑造了贾述生、高大喜、姜苗苗等三代富有浪漫主义人生理想和英雄主义人生情怀的特定自然条件与特定因史背景下的北大荒人物形象。他们忠诚并且勇敢、却时常迷茫;他们委屈甚至不幸,却并不颓唐。他们以自己特别的劳作态度和行为方式,与荒蛮凄美的天光地气构成了北大荒精神的壮丽景致。作品从爱情故事写起,又以爱情故事的线索贯穿始终。历史跨度宏大,故事脉络清晰。艰难人世,壮美人生,家国变故,草木枯荣,尽在其中。作者似一气呵成,读来更难以释卷。
-
调查中国梁建增[等]主编·新闻的剪接是无情的,现场的展示是有限的,镜头静止后有着当事人倾诉不心的千言万语,凝聚着新闻人对社会的责任、对人性的关注、对事实真相执著的探寻和理性的告白。·《调查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内部档案》::著名品牌书,以第年两面三刀册的规模陆续面市。本书即是其中的第五、第六部,以中央电视台对事实调查最为详尽、收视率极高的《新闻调查》播出节目(2001-2002年度)为蓝本精编而成。·翻开此书,你可以了解国家对于社会贫困人群的救助、户籍制度改革的进程以及文楼村民因采血而感染艾滋病的遭遇,感受学者刘姝威不畏强势维护国家利益的智慧和勇气、社区居民对社区建设的关注,审视紫茎泽兰的威胁、药品回扣真相、远华大案背后的层层黑幕……学者刘威如何戳空“蓝田”神话?南丹矿难如何隐瞒真相?足球“黑哨”如何吹响?远华大案有何黑幕?请读《调查中国》!一个探求真相的栏目,一个强调质疑精神的栏目,一个追求客观、深入、准确的栏目::请跟随随王志、董倩、长江、杨春关注《新闻调查》
-
长河逆影冯政著一部人类的历史,说到底就是一部关于“人”的历史。如果说“诗无达诂”,对人类自身的认知,亦恰恰是人类最难以取得共识的薄弱环节。由此,便想起一个显然是古希腊或文艺复兴式的著名哲学命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从字面看,这三个问题似乎很简单,很容易回答:我是一名中国人,我来自生命之根源,我将去人类之同归。不过,人世间的事情往往是简单问题被世人搞得越复杂越显其高深、高明,所以,但凡自以为有水平或在别人眼里有水平的人,切记:千万不要把上述三个问题看得如此简单、易答!倘若你是一个有水平或还愿意被别人认为有水平的人,应该当即诘问:中国人是什么?生又何来?去又何往?所以,作为一名中国人,我还是要先思考一个自身问题:中国人是什么?而如欲了解中国人是什么,必先了解中国人的历史。身为人类,我们一直在关注着自己从无到有的演化历史。对于人类的起源,目前普遍的、最能为人类接受的科学解释是:人类最早由非洲东部一种类人猿演变而来。普遍的说法已然为大众所接受,科学的解释似乎最具说服力,只是这类理性文字总令人感到有些冰冷,不若下面两段西方式的奇思妙想更贴近人性的本身——其一,《圣经·创世纪》有言在先:上帝的灵行走在水上。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上帝说,要有地,于是陆地浮出了水面……第六天,上帝创造了人类的祖先亚当。奇哉!——夫天地万物之灵长竟然假借上帝之口悠然而生。然而,上帝又来自何方?人类难以自圆其说,遂使我辈想起一句可以套用的中国式的“戏”言:呔,何方神圣,报上姓名!其二,在古希腊神话中,象征着人类智慧的雅典娜女神,乃是宙斯返躬自省深深地呼吸之后从自己的头脑中所生。妙哉!——夫智慧理应生于天帝宙斯这样神圣者的头脑。然而,宙斯又来自何方?希腊人未穷其根源,于是,世人遂出之以一句人人皆可以援引的自嘲式怨言:那不过是一个神话罢了。而东方人亦有东方人的智慧。作为黄色人种的典型代表,中国人对自己的肤色、人种的来源有一则颇引以为自豪的寓言——话说上帝(很聪明,并不是中国人自己的玉皇大帝)在天上烤面饼,第一块面饼烤得太生,尚为白色,便随手往下一扔,面饼坠在欧洲,变成了白种人。第二块面饼却烤过了头,糊成炭黑色,上帝一声叹息,面饼抛弃到非洲,遂化作黑种人。第三块面饼则烤得恰到好处,灿灿金黄,甚是可爱,上帝不忍食之,轻轻一掷,面饼(宛若天女下凡仙姿翩跹)飘落亚洲,于是,成熟而完美的黄种人诞生了。寓言毕竟是寓言,“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的实质乃是自欺欺人。现实之中,黄种人并没有因为这个高妙的寓言显得比白种人、黑种人更加完美、优秀。为什么在人类相当长的一段文明史期中国人曾占据人类社会的主流“九天阊阖开宫阙,万国衣冠拜冕旒”,作为一名国人是何等气派、自豪;一俟近代,却落得一败于西洋,再败于东洋,瓜分豆剖,丧权辱国,戚戚于人类主流社会之外,仰人鼻息、看人脸色以苟活?在中华以盛唐为最的历史时期,黄肤色、黑头发的东方人应该是整个人类社会看齐的对象吧,不像后来,金发、碧眼的白种人成了“上帝的骄傲”,由白种人缔造的西方社会成了世界的主流。是沧海桑田,其必有风水轮转?是盛衰兴废,其必有溟溟之天理?还是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国历史的长河,走进中国当代的潮流,在对那些渐行渐远和由远及近的文化、人物、事件、现象的漫漫追溯与反思中一辨究竟。
-
从拿破仑到越南战争时殷弘主讲;顾晓峰整理让高等学府的名师走近公众,根据讲课录音整理成书,不避讳口语色彩,原汁原味再现了讲堂上的情境氛围,这与以往的书斋著述和教材的繁文缛节大相径庭;充分满足了广大读者关注学术发展、渴望知识更新的迫切需求;同时“讲课实录”的形式更加轻松活泼,是普及学术知识的一种尝试。深厚的学养,新锐的思想,既有纵横捭阖的论述,又不乏精彩纷呈的实例分析,机智诙谐,更有师生间的同场切磋、彼此问难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所有这些,无不体现出名师的风采,而最为可贵的是时时迸发出散金碎玉的智识的灵光,使人感到智识的的魅力。本丛书所选名师,均为各领域学界翅膀,不仅在校园内有口皆碑,其讲堂场场爆满,而且在海内外也颇具影响力与号召力。
-
数字化与人文精神鲍宗豪主编后记 随着数字化技术和数字化人文作品的日益繁盛,对数字化人文境遇及其人文特征的深入探讨日益成为诸多人文学者关注的重点领域。2001年由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主持召开了“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的全国学术研讨会,该研讨会的同名论文集《网络化与当代社会文化》已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发行,当年被评为 “上海市民最喜爱的20本书”之一,社会反应强烈;200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联合主持召开的“数字化与人文精神”的全国学术研讨会,是继“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之后,全国文社会学者第二次相聚上海,讨论网络化、数字化的最新进展;可以说,本书的最后结集出版是我们与上海三联书店的又一次合作。从网络化到数字化研究的转变,是对网络技术、网络社会的认识的深化。因为数字化是信息的一种现代技术化形式,它突出信息社会、网络社会的数字形式对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方位影响—数字化将宇宙万物和人类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日常生活浓缩为统一的数字化形式,构建出一个新的数字化生存空间,它是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新层次、新阶段,预见和昭示出一种数字新文明的诞生。 《数字化与人文精神》从人文视野透视数字化的历史进程和未来发展前景,突出数字人文、数字时空对传统社会发展观、价值观、 认识论以及人丈精神本身的重塑作用。数字化改变了世界和人类自我原有的生存和发展模式,也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图式。尽管这种改变还刚刚开始,但它所引发的欣喜、激动、不安等特征,首先在人文精神领域得到直接的反映;作为人文精神扩展的涟漪和圈层效应,它逐渐向自然科学和技术应用、社会应用等领域扩散。本书直接承袭了《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的编排方式和写作主题,在内容上进一步深化,专题研究进一步集中,并加强了实证性研究的厚度,是数字化的理论探索和现实更加紧密的结合,是数字化与人文精神的研究,从抽象的玄思走向活生生的生活实践,促进了不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对“数字化与人文精神”主题研究的相互沟通和彼此借鉴,在数字化与社会发展、数字化与语言、数字化与社会控制、数字化与自我、数字化与自由、数字化与自律等许多命题上进一步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