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述
-
学校里的文化祝卫国 著在学校的领导队伍里总有一些没有主见的校长,他们一味去模仿别的学校怎么做,而后照葫芦画瓢,完全的拿来主义,毫无创新。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地办学呢?作者提出:文化自觉、自信、自主,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好学校就是突出自己学校文化的学校。《学校里的文化》选取的文字皆为作者从业多年心得体会:文化虽不像一些条条框框那么直白,但它一旦融入集体就会主动发挥作用,使人们变得主动起来,自我管理、主动做事、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交流、主动接受新生事物,也就是师生精进勤求,如是,才是真正的好学校。
-
我是人民教师品墨 著教师应是社会发展中真正的党悟之人,是关怀中人、责任中人、事业中人、他们是思想者、创造者、博爱者和先行者,他们既是一个历史学者、心理学者、社会学者,又左当是一个生活的幸福者、成功的学习者、快乐的创造者。他们应为社会所敬仰,站在社会的前列……教师的伟大在于对学生由衷的关爱,对社会发展的人文关怀与科学把握,在于对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与特点的关注与研究,在于对教育时空和教育策略的创造与优化。
-
文魂·赵树理在沁水田澍中 著赵树理作为由《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开启的文学大众化时代的一面旗帜,过去对他的研究和宣传都很不够。新时期以来出版了一些著作,各有特点。《文魂·赵树理在沁水》选取“赵树理在沁水”这一独特视角,注定了它是一本寻根之作,使读者能够看到传主更多的本来面目,追寻到他真正的文学人生的源头。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几千年来,知识分子几乎都是从农村出来的,但是一出人头地之后,又都离开了农村,至少从思想上、感情上、意识上离农民远了。赵树理是历史上出身农民又始终不离农村,不改变农民生活、农民意识的少数“士子”中的一个,如他所说,从来不到“上等人”那里去“入伙”。他住在城市,心里想着农民:城市下雨,他为故乡多旱的土地解渴而庆幸;冬天用上暖气,他心里念叨,尉迟村今年缺煤不缺煤。他回故乡,不去自己家里,先到是赵树理在故乡得来的,故乡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想给了他灵感,故乡是他生活的源头,也是他创作的源头。田澍中在《文魂·赵树理在沁水》里把赵树理在故乡的活动如实展现出来,使我们既看到传主的过去,又对其思想和作品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收获是双重的。
-
世纪弦歌阮温凌 著阮温凌的《世纪弦歌(陈嘉庚李清泉文化视野)》为“文化绿洲”书系的一种。全国著名的泉州侨乡诞生了两位华侨领袖:新加坡橡胶大王陈嘉庚和菲律宾木材大王李清泉。本稿即重点研究两位华侨领袖发扬孔子、墨子、朱子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平民教育精神,率先创办集美学校、成美学校,集美集善,成美成材,以此为奠基石拓展平民教育大道,培育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精英人才。他们追随孙中山,投身辛亥革命,为建设祖国,教育兴邦,抗日救亡,并肩作战,建功立业。李清泉较短的人生无私奉献于抗日战争、革命建设、华侨教育、侨乡文化、中菲友谊,教育、培养了无数革命和建设英才,身后呈现华侨办学千姿百态的侨乡人文景观。书稿写人之未写、少写,集人物形象、历史事件、华侨教育、侨乡文化于一体,以昔鉴今,力图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
碧山05·文庙左靖 编“碧山”是一系列试图寻找重返我们传统家园之路的MOOK杂志书,试图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梳理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中的位置,并以此为源头探讨展开传承与创新行动的可能。“碧山”在我们看来不仅是一个地理名称,更是我们传统家园和心灵原乡的象征。《碧山》系列图书将集中于探讨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以及对不尽如人意的现实的批判。本辑“文庙:儒家的先贤祠”,有“专题、行动民艺、传承与表现、去国还乡、故土残调、读影、品书、观展”八个专栏。本辑文章有: 《垂教于世:中国古代地方城市的孔庙》(沈暘)、《台北孔庙的九二八释奠典礼与春季典礼》(高振宏)、《安徽文庙——以旌德和桐城文庙为例》(方光华)、《天下文枢》(叶兆言)、《东瀛孔庙管窥》(张渭涛)、《消隐于日本社会的儒学》(傅舒兰),等等。
-
中国政法大学教育文选第15辑曹义孙 著《中国政法大学教育文选(第15辑)》主要内容包括:审判卷宗在法学课堂中的运用——证据调查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刑事法与刑事科学法律诊所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加强法医学课程教学中的科学素质培养之认识、司法会计课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完善初探、浅析侦查讯问学的实践教学、构建主线清晰明确、内容科学全面的课程体系等。
-
读库1403张立宪 著本辑《读库》一共包含九篇文章,《托口遗梦》,《稻米歌》,《咱们学生》,《撂地卖艺》,《秋风秋雨》,《六朝遗石》,《“一扫米英之色!”》,《边裁囧境》以及《办你的学习班》。托口水电站是湖南省在建水电站中规模最大、建期最长、移民最集中的一座。如今水电站已经建成蓄水,托口,这个因沅水流过而生的千年古镇,已永沉江底。从2009年起,旷惠民开始拍摄托口古镇的搬迁与消亡,用相机记录下古老生活方式的破碎、繁华河街集市的衰落、众多豪宅大院和宗祠庙宇的破败,以及那些即将消失的文化与习俗,追寻少年时代的记忆,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影像。《托口遗梦》选登了其中六十幅图片。《稻米歌》是绿妖继《果蔬吟》之后的第二篇台湾现代农业考察笔记。因为粮食的特殊性,为保持粮价稳定,粮食采取特许经营制,粮商需进行登记并取得牌照。因此,相比于台湾的蔬果有多种销售渠道,稻米的销售渠道相对单一;同时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也加剧了稻农的困境。稻农在通往现代化的瓶颈中挣扎,在政策失灵之地,自行寻求新的出路。艾苓是姜淑梅老太太的女儿,也是老太太的写作老师。她在绥化学院上学毕业,然后又回来工作,《咱们学生》里讲了一些她接触的年轻学生的事。张永熙先生艺名张宝康,出生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师从赵少舫,跟随师父及诸多相声前辈行走全国各地鬻艺为生。《撂地卖艺》是由他口述,吕海云整理的。他说,拿笸箩收钱也有规矩,手心朝下,中指食指在内,三指在外,因为手心朝上就成了要饭了,我们凭本事吃饭,卖艺并不是乞讨。时代的悲情、忧伤,个人生活的苦闷、彷徨,加上天性的刚猛、好强,共同锻造出独一无二的秋瑾。她好像横空出世,实则早有伏笔,其来有自。王鹤的《秋风秋雨》带我们再次回顾了这位鉴湖女侠。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建筑最精华之遗存,可以扼要概括为北朝石窟与南朝陵墓,二者一北一南、遥相辉映。比之北方石窟遗存的浩浩荡荡,南方的六朝遗存却是稀若星凤。然而这些荒冢遗石,不论是神道石兽、石柱、石碑,或是地下墓室,皆有众多极富趣味的话题可供讨论,包括其在中国建筑史中的渊源与流变,乃至于同欧洲、西亚、印度古代建筑及雕刻之关联,不一而足,十分耐人寻味。王南在《六朝遗石》里详尽地做了这样的比较。日本对于英语这种外来语的抵制运动,开始于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的1940年左右,当时英美等国对中国政府的支持,引起了日本国内“爱国组织”的反弹和憎恶。从这一时期开始,日本国内开始涌现出一种对外来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化的排斥风潮。章骞在《“一扫米英之色!”》中列举了一些例子,希望让大家了解到战时日本社会上的些许意味。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不仅有无限的精彩,也有无休止的争议。足球裁判以同样的衣着和运动量毫无违和感地融入比赛,更有大把的机会可以上蹿一线成为故事的主人公。咏鹏在《边裁囧境》跟我们说了说裁判到底会面临怎样的窘境。
-
生态文化品牌传播孙文清,汪永奇,杨小竹 等著《六羡歌》是唐代诗人陆羽的作品,2011年,经过十多年的酝酿,浙江农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教授据此创作完成同名话剧,《生态文化品牌传播:基于生态文化剧的研究》从文化品牌的管理角度出发,对该文化品牌的传播情况进行追踪和分析。
-
狮龙共舞(英)庄士敦 著; 刘本森 译; 威海市博物馆,郭大松 校《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狮龙共舞:一个英国人笔下的威海卫与中国传统文化》以极其简洁的文字叙述了英国狮和中国龙在华北相遇的历史、英国狮在中国龙领地的作为,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和值得探讨的空间;生动地叙说威海卫的“历史、民间传说、宗教活动和社会习俗”,把威海卫的乡土社会、宗教信仰、民间习俗当做中国社会运行机制的缩影予以深入细致考察,并与世界各地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进行比较,较充分地阐述了人类进化的共通性,多角度评说儒家文化祖先崇拜是“中国社会大厦的基石”。作者尊崇儒学,甚至不惜笔墨为儒学创始人孔子的一些缺点辩护,多方论证基督教并不比儒学高明,极力反对用基督教文化改造中国民众信仰,可谓是近代来华西人中的“另类”。尽管书中许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评判、中国社会未来发展道路的见解多有商榷余地,但即使今天看来,也不失其有益的借鉴意义。
-
山东人的酒文化郝桂尧 著山东人素善饮,天下皆知。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自从酒出现之后,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酒的形态多种多样,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史同步。因此,酒又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本书分为上、中、下三个篇章,体现出山东人对酒文化精神与社会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方面的领悟与把握。对三种社会表情:官场、情场、商场的喝酒表现进行了分析、批判,呼吁山东人应该摁住酒瓶子,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倡导“三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