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述
-
当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战略张殿军 著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提升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既是文化全球化对一个民族国家文化发展提出的全新要求,也是主权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要在国际竞技场上光大中华优秀文化,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必须采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对外文化交流手段。不断扩大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管道。《当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战略》在镜鉴世界发达国家对外文化交流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实际情况,从物理空间和虚拟网络空间两个层面。系统阐发了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些战略构想和政策建议。
-
三人行@1963杨照,马家辉,胡洪侠 著台湾杨照、香港马家辉、大陆胡洪侠这三位1963年出生的文化人,在两岸三地的文坛上叱咤风云却惺惺相惜,他们以各自丰富的学养、宽广的视野、流畅的书写,行云流水般写出各自的人文之旅。三位作者,成长于三种不同的环境中,他们行走的年代、旅伴、心情迥异,对同一话题(如“出走”“艳遇”“酒吧”“迷路”“空姐”“误机”“民宿”“奢侈”“贫穷”“害怕”“不堪回首”“眼泪”“流浪”“购物”等等),自然给出完全不同的人生体验。对读者来说,不仅有趣味横生的阅读经验,还可透过他们人生之旅的“对照”,感受他们终于在“知天命”之年,走到一起,坐在一起,且情谊融融、心意相通,更令人心生感慨。
-
创新型世界城市文化塑造研究刘薇,李冉,赖章德 著《创新型世界城市文化塑造研究》在研究和总结前人关于世界城市建设的文献基础上,归纳总结文化创意理念的基本理论,依据城市文化、城市产业以及城市街区之间的关系构造文化创意理念的城市建设体系,同时借鉴当前国外世界城市纽约、伦敦、东京以及巴黎的建设理念,在实践中深入研究北京城市文化、文化创意产业及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这三个维度如何影响和作用于世界城市建设,并从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世界城市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
-
且借纸遁葛兆光 著作者在读书时一直注重用纸笔做文摘、札记和提要,并记录心得。本书是他在1994年到2011年间泛览“杂书”所作的笔记和摘钞,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他对思想史问题的持续关注,以及敏锐地从其他学术领域发现问题线索的能力。作者自谦要借此到专业之外透一口气,实际上却在不经意间打开了一扇窗,让读者得以窥见他的读书生活。
-
百家小集朱正 著《那时多少豪杰》是朱正先生的晚年自选集,收入了对李大钊、白坚武、叶德辉、胡风、聂绀弩、丁文江、徐铸成等现代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研究。其可读性远胜厚重乏味的历史教科书,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片断叙述真实而新鲜。 如写李大钊与白坚武这两个人。知道李大钊的人不少,但知道白坚武的人不多。作者抓住这一点,通过写白坚武与李大钊的关系来叙述那段历史的轨迹和两人的不同命运;又如《叶德辉之死》,对叶德辉之死的经过作了研究和考证。在谈到王国维自杀动机时说:“静安先生(按:王国维字静安)自杀的动机,如他遗嘱上所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遭此世变,义无再辱。’他平日对于时局的悲观,本极深刻,最近的刺激,则由两湖学者叶德辉、王葆心之被枪毙。叶平日为人本不自爱(学问却甚好),也还可说是有自取之道,王葆心是七十岁的老先生,在乡里德望甚重,只因通信有‘此间是地狱’一语,被暴徒拽出,极端箠辱,卒致之死地。静公深痛之,故效屈子沉渊,一瞑不复视。” 本书收入广东人民出版社“百家小集”书系——口袋中的百家讲坛,思想界的小集大雅。云集学人,结集最新思想随笔,与知识分子面对面。
-
旗袍与名媛陈云飞 著解读百年旗袍的审美文化,通过穿旗袍的名媛们的故事,传达旗袍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审美特性,从一个侧面展现中国独特的服饰文化。读旗袍,除了丰富的审美元素,还有厚重的文化元素,旗袍的发展历史,就是中国女性的解放史。那些穿旗袍的名媛,是秀色可餐的风景,也是中国独有的文化景观。读这本书,让你震撼于旗袍的恰到好处、典雅高贵,以及它的梦幻与迷失之美。
-
北京市婚姻文化嬗变研究李慧波 著; 李慧波 编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对传统婚姻制度的改革是以婚姻为主线进行的,涉及家庭关系等诸多层面。本书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间北京市不同职业群体择偶模式的分析,阐述该地区婚姻文化的嬗变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是民众从服从家庭权威向服从国家权威过渡;二是家庭内部权力从家长到个体成员的转移;三是男女两性的社会权益和婚姻权益从不平等逐渐趋向于平等;四是人们的婚姻文化观念的变迁反映人性的自我完善过程。
-
百家小集陈四益 著杂文家陈四益作品,包括两组文章:“读与思”,是读书之感;“思与忆”,是对“文革”前后生活片段之忆。如陈四益所言:读书,若是直不起腰板儿,以为其中句句是真理,一句抵一万句,生怕自己领会不来,是极苦的差事。读史,若诚惶诚恐,以为那里面句句是实,半分无假,多份儿也是呆子。这样的呆读,充其量只是个书袋子,引不起多少兴味。但若能从不疑处生出疑惑,从涂饰中看出真相,那就真是“清白人会算糊涂账”了。读书,读到不被瞒过,别有所得,就不算白费了灯油。《衙门这碗饭》中另一半内容,是一组对人生中一段经历的观照与回想。事情发生在那场“史无前例”“大革命”及其前后,所叙却不是什么烈烈轰轰的壮举。那场“大革命”或曰“大动乱”,若从当时发动者的“义正词严”来看,自然是场“正剧”;若从多少无辜者在历时十年的悲惨遭遇来看,则是一场悲剧;但若从那十年无穷无尽的荒诞来看,又是不折不扣的喜剧与闹剧。从中可以看到,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那样的氛围中,一个伟大的民族,曾经怎样一本正经地做着那些今天看来已觉荒诞不经的事情。是什么条件,使十几亿人如此癫狂?如果相同的条件再次出现,是否还会同样的癫狂?谈笑,也是为了思考——总要长点记性才好。本书收入广东人民出版社“百家小集”书系——口袋中的百家讲坛,思想界的小集大雅。 云集学人,结集最新思想随笔,与知识分子面对面。 “百家小集”书系第一辑目录:朱 正 《那是多少豪杰》钟叔河《大托铺的笑话》王跃文《读书太少》丁 东《文化界遛弯儿》谢 泳《网络时代如何读书》蓝英年《那些人,那些事》智效民《教育在民国》王彬彬《有事生非》陈四益《衙门这碗饭》邵燕祥《补遗》
-
兴怀集之红塔山情歌陈龙 著《兴怀集之红塔山情歌》收纳了作者的十七篇欣赏古文、读解经典的文章及部分散文诗。拟古、词。其中主要篇什是对庄子、陶渊明、苏东坡三位大师及其作品的阐释欣赏,由于作者的人生阅历及学养积淀,使得这些文章完全不同于·那些人云亦云的赏析之作,流露着作者闲云野鹤般的精神气韵;书中也有一些篇什是侧重比较研究的,从“比较谁、如何比较”这个角度看,很能看出作者的思考意趣和价值取向,《兴怀集之红塔山情歌》中还有一些文章具有相当的批判性,显现出作者“借古方之良药医当今之疾病”的深切意向。
-
作为社会资本的网络媒介研究周宇豪 著《作为社会资本的网络媒介研究》分七章,探讨了作为社会资本的网络媒介产生的背景、运行特征、主要功能及转型期网络媒介社会资本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本书理论与市政研究相结合,详细探讨了网络媒介社会资本的各项重要特征,对其他研究者极具借鉴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