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述
-
中华传统文化讲演录 第二辑中国文化书院贵阳国学大讲堂暂缺简介...
-
新文化运动与世界文明刘勇,李春雨《新文化运动与世界文明/新文化运动与百年中国》则是从“放眼以观世界”的角度来挖掘世界文明对新文化运动的种种影响。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需要引进西方的文化和思想来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新文化运动期间,国人在吸收外来文化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无论是介绍的文学作品、先进的科学理念,还是社会制度,其最终目的都是寻找变革中国的方式与方法。
-
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刘勇,李春雨在《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与百年中国》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之时,中国的有识之士对孔教、儒学、文言文等传统文化进行了一系列集中而猛烈的攻击。“反叛”是新文化运动重要的特征。在反叛之中更有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换言之,新文化运动不能也不会脱离传统文化的母体。真正传统的东西是反不了的,一反就倒的只能是历史的残渣。在一片“反传统”的呼声之中,新文化运动可谓以激进态度批判传统文化的典型。需要注意的是,新文化运动虽然一方面在试图与古老的传统文化决裂,但另一方面却有意无意地向传统文化回归,它是横跨传统与现代的。
-
新文化运动与百年新文学暂缺作者“少年强中国强——新文化运动与百年中国”为“新文化运动百年专辑”系列丛书之一。本丛书从不同的主题,生动、深刻地总结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意义。丛书共分6卷,各卷将围绕新文化运动时期人们关于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变革的思考及争论,呈现出新文化运动在全面开启中国现代化、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进程中的重要意义,使当今读者多方面地了解新文化运动,并深刻地认识其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的现实意义。丛书具有很强的学术意义、社会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本书稿是“少年强中国强——新文化运动与百年中国”系列丛书之一。新文化运动对文学的关注,对文学事业的投入,直接开启了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本书稿用生动平实的语言叙述了五四新文化先驱者对文学之于中国社会改造和思想革命的关系,介绍了新文化运动在开辟中国新文学传统中的重要意义。
-
新文化运动与百年新思潮暂缺作者“少年强中国强——新文化运动与百年中国”为“新文化运动百年专辑”系列丛书之一。本丛书从不同的主题,生动、深刻地总结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意义。丛书共分6卷,分别为:《新文化运动与百年中国梦》《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与世界文明》《新文化运动与百年新思潮》《新文化运动与百年新文学》《新文化运动与百年中国教育》。各卷将围绕新文化运动时人们关于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变革的思考及争论,呈现出新文化运动在全面开启中国现代化、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进程中的重要意义,使当今读者多方面地了解新文化运动,并深刻地认识其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的现实意义。丛书具有很强的学术意义、社会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新文化运动中兴起了民主与科学思潮,它严重冲击了封建礼教,打开了禁锢人们思想的围栏。人们开始崇尚现代科学精神,要求政治民主,呼吁解放妇女,开始重新审视一向被忽视的民间艺术。本卷《新文化运动与百年新思潮》通过介绍这些方面的变革,让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正能量,了解其对当时及之后的中国**分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不息的重要影响。
-
陇南文史张全新陇南地处甘肃东南,秦巴山区西端,嘉陵江上游,东接陕西,南接四川,西依甘南,北靠天水,素有“秦陇锁钥,巴蜀咽喉”之称。陇南是甘肃的长江流域地区,也是贯通西北和大西南的重要通道,地形兼有北国之雄奇和南国之秀美,是“陇上江南”、“天然药乡”和“复杂的宝贝地带”,是甘肃向南开放的桥头堡、甘陕川结合部重要的交通枢纽联接地、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陇南文史(第10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横联各业,文笔流畅,通俗易懂。
-
阅读的回响汪荣祖 著本书收录汪荣祖教授近年来在两岸学术刊物和大众媒体上发表的书评文章共计26篇。作者史学修养深厚,品书论世,读史阅人,嘉惠学林之余,也为读者提供阅读指引。
-
语际书写刘禾 著《语际书写》是一本思想史的著作,但与通常意义上的思想史写作不同,作者采用的不是对重要思想家重新评述,或对经典著作重新进行诠释的方法,而是立足于语言和语言之间,特别是西方语言与汉语之间的相互碰撞、交融、冲突和翻译的历史过程中,试图以语言的“互译性”为基点,去为思想史写作寻找新的理论框架。刘禾运用了大量的语言文字材料,如《红楼梦》、刘三姐的传说,以及老舍、鲁迅、萧红的小说,为汉语和其他语言之间的跨语际“认识论”的研究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和解读线索。通过复原语言实践中各种历史关系赖以呈现的场所,分别考察了新词语、新概念的兴起、代谢和在本国语言中发展的过程,为思想史写作寻找新的理论框架。在今天,“完全以西方知识传统作基础和背景,来讨论‘全人类’或‘全世界’所面临的问题的那种时代是否应落下帷幕?‘全球化’的压迫是否应使人们考虑寻找新的立场和方法讨论文化交往与知识建构的问题?” 总体来说,这本书的写作就是试图对这一类的问题展开思考。
-
季羡林谈智慧人生季羡林《繁华落尽是孤独》本书主要收录季羡林先生散文作品中关于儿时成长、海外求学、回国任教、出访治学、晚年杂想等方面的文章,可以看作先生对其一生奋斗的回忆录。全书共有五辑,分别是“痛别慈母:故乡记忆”“踽踽独行:从清华到哥廷根”“茕茕孑立:燕园耕耘”“兀兀穷年:迟来的学术春天”“浮世寂寥:三辞桂冠”。季老先生从山东临清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一步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他的一生,随着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起起伏伏。先生以平实朴素之笔,记录了自己所遇到的人和事,所经历的美好和苦痛,丰富、坎坷而真实。到耄耋之年,在鲜花、荣誉和掌声下所包围的,却是一份过于喧嚣的孤独。《沧桑阅尽话爱国》本书是季羡林先生关于爱国情怀、国学传承、文化交流的探索与研究的散文精选。第一辑为“沧桑阅尽话爱国”,先生在历经磨难、挫折与打击之后,仍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满怀对祖国的热爱和期待;第二辑为“国学求索无止期”,先生关于国学和道德的阐释与思考,体现了这位世纪学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视和反思,满含对祖国文化的深挚热爱;第三辑为“西方不亮东方亮”,从更宏观的角度,展现了先生对东方文化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比较的探索和研究,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东方学者对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化复兴的热切期盼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期冀。《坐拥书城意未足》本书主要收录的是季羡林先生关于读书、写作和治学的文章。第一辑为“半亩方塘一鉴开”,是他对读书的意见和看法,以及部分书评、读后感;第二辑为“一语天然万古新”,是关于写作的态度、技巧的阐释;第三辑为“宝剑锋从磨砺出”,是对治学态度和学术研究的思考,在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季羡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孜孜以求的治学态度,也就能够明白季羡林先生在学术研究上成就卓越,成为“学界泰斗”的原因。《一蓑烟雨任平生》第一部分,季羡林以耄耋老人的身份谆谆善诱地告诉人们一些质朴的哲理:人生的真正意义与价值是什么、如何看待不完满的人生,以及对待时间应采取的态度。他以慈爱的教诲表达了对年轻人的期盼,用淳朴的话语告诫年轻人为何要珍惜光阴。每年除旧迎新之际,他便展望未来、回首过去,坦然直面年龄、回忆与死亡。第二部分,季羡林回望一生,从少时离家奔赴济南念书,到成为清华的教授,其间经历了蒋介石的猖狂反共、日本军的野蛮入侵以及德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自我的经历照见时代的缩影。生病时的点滴感悟,汇聚成对医生的感恩。他还提及老年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老去,以及自己的长寿之道。
-
海派文化精选集李伦新,陈东 著廓清海派文化的理论发展,发掘和考证海派文化的历史渊源、脉络乃至与宗教及欧洲文化的联系,展现海派文化的艺术门类、品种和成就,并观照海派文化影响下的社会生活各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