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述
-
广东九章黄树森 主编本书部分作者对广东的精彩评语苏东坡:岭南户户皆春色。梁启超:中国各部之中,其具国民之性质,有独立不羁气象者,惟广东人为最。孙中山:吾粤之所以为全国重者,不在地形之便利,而在人民进取心之坚强,不在物质之进步,而在人民爱国心之勇猛。苏曼殊:广东人有天然媚外的性质。鲁迅:革命的后方便成为懒人享福的地方。潘光旦:不能不佩服他们的奋发有为。胡适:革命策源地的广东尚且守旧如此。林语堂:复南下而至广东,则人民又别具一种风格。钟敬文:为什么偏偏生长在这文化落后、蛮缭旧邦的岭南呢?老舍:广州真是了不起的好地方!金庸:我也是岭南文化的一分子。由黄树森主编的《广东九章———经典大家为广东说了什么》,精选名家笔下有关广东、广东人、广东事的散文、图画,分门别类地把它们编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小单元之前缀以“编者题记”,表达编者的理解与看法。《广东九章———经典大家为广东说了什么》力图全面地展现广东,包括山川、地理、民族、民系、历史、人物、信仰、方言、风俗、饮食、服饰等。全书分“潜伏的争议结”、“奇崛的生态圈”、“文化的基因谱”、“潮流的风向标”、“耀眼的星光道”、“激荡的正气歌”、“绚丽的风俗图”、“山水的映像志”、“世纪的鲇鱼行”等九章。广东现象:全球化视野下的历史审视与现实定位广东,似乎总在争议中前行,也总在争议中先行。在前近代,在中原人看来,广东是蛮荒化外之地,可是地远事自奇,广东还是成了一个争议的话题。广东物有奇珍,许多人一方面视广东为瘴疠之畏途,另一方面又欣羡并认为凡自广东归者必携奇珍,比如马援南征北归,携了一袋薏米,大家都以为是珍珠。后来有皇帝干脆把一些穷官员流放到广州,让他们捞一把以改善生计。广东成了中原人掠夺珍宝和财富的上选之地。如此,就引出了著名的贪泉故事,仿佛人粤官僚之贪,是饮了贪泉水的缘故。可是,饱受掠夺之苦的广东人,由于没有话语权,反被认为生财容易,连苏东坡都这样认为。是的,广东人很早就有重商传统,早在汉代即与东南沿海一些国家进行海上贸易。可是,要知道,在造船与航海技术不甚发达的古代,海上讨生活谈何容易?由于没有话语权,广东人就这样在中原人的争议中,以其坚忍、勤劳与智慧,默默地建设自己的家园。后来,大批中原移民进人广东,其中又多为前朝遗民,他们开辟荒山野地,勤耕苦作,保守宗风,虽不求言,而忠勇义烈,每传于外。而这种移民传统与开辟的精神,也使广东人较早就开拓与移民海外。所以,当近现代海洋文明和海洋世纪来临时,广东社会经济独领中国,政治文化也出现新气象。突出表现在广东逐步成为了革命的策源地,同时也成为了旧势力、保守派群情汹汹的中心。而在内陆争议未了不可了之际,海外却在热烈探讨广东在全球经济,乃至政治、文化布局中的地位,并投来赞叹与欣羡的目光。比如,法国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史学家布罗代尔惊呼:“可能世界上没有一个地点在近距离和远距离的形势上比广州更优越。”国内也有少数硕学大家如陈寅烙,以如炬目光,预言“中国将来恐只有南学。江淮已无足言,更不论黄河流域矣”。或许在种种争议以及因此形成的阻力当中,广东失去了早日成为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的机缘。由此出现了许多对于广东的反思和责难之辞,而反思和责难之中,也包含了信任与期待。形势真是比人强,当改革开放时代到来时,广东没有辜负世人的信任与责难,他们紧紧抓住了时代机遇,赶上了时代列车,二十多年,一直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并努力争做全球视野下的区域中心;在其他诸多方面,也力争成为某些层次的中心。这就是广东在全球化视野下,历史发展轨迹中的现实定位与追求。
-
原来论语可以这样读王文特关于《论语》的书,就像馒头,咬了第一口,就知道味道怎么样(有些书像包子,要咬到馅了才知道)。《原来论语可以这样读》是这样解释“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学习了又经常复习,不也是令人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者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我讲课学生听不明白,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孔子说:“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人之为人,不是为了人家了解自己,人家不知道对我没什么损失,没什么好担心的。人,难就难在知人。《出师表》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知人与否,小则关系自身,大则关系国家,知人需要经验,更需要时间,存了“患不知人”的念头在心里,才能讲究有素,才能慎终如始。王夫之说:患己知之不早,则屈学以阿世。患忌知之不早是古今通病,好多人学就是为了求人知己,那么我想他阿世则阿世矣,真学问是很难学到手了。孔子说:“人的本性很相近,由于习惯影响不同而相远了。”这一章孔子不论性,只是强调要慎其所习,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性善是孟子的说法。孔子说性比较含混,他说:“人之生也直”,我相信这是孔子说性。毛主席说:“在阶段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级的人性。”
-
禅外说禅张中行佛教,教义或佛理,来源于对人生(或世间)有某种看法,对人生问题有某种解决办法。因此,说禅,说佛教,有如寻长江、黄河的源头,不能不由人生说起。本书作者以科学常识为依据,由人生之道谈起,然后层层深入,谈佛教,谈禅宗,谈禅的所求和修持方法,以及在人生哲学方面的价值和缺欠,最后还谈到它的影响和将来。全书知识面广,理精辟而言浅易,读后可以了解中国佛教的大略,可以了解禅是怎么回事,它并不像有些人说的或设想的那样神秘。禅是中土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禅是一种灭苦的生活之道,顿悟的理想玄妙,修持的方法也玄妙,难以言传。但想了解又必须以言传。传统的传的方法是禅门内的传心和宏法式,或乞援于名相,或乞援于观心,结果常常是难于领会,甚至流为神秘主义。本书作者认为,禅是处理人生问题的一种方式,它就不能是人间的,也就必可以用科学常识的语言讲明白。这就需要站在充满神秘气氛的视野外来看,来谈。对于这种看法,作者以科学常识为依据,由人生之道谈起,然后层层深入,谈佛教,谈禅宗,谈禅的所求和修持方法,以及在人生哲学方面的价值和缺欠,最后还谈到它的影响和将来。全书知识面广,理精辟而言浅易,读后可以了解中国佛教的大略,可以了解禅是怎么回事,它并不像有些人说的或设想的那样神秘。
-
“祸水三千”波罗 著自古以来仿佛已盖棺定论,“女人是祸水”,美女更是“红颜祸水”。然而果真如此?作者从史上有名的美女说起,并围绕他们的故事揭开历史的面纱,刻画美女英雄群像。本书快意说史,融合了戏剧、新闻、广告、诗词、电影、音乐等多种表现手法,充分展现了波罗这位幽默奇才的智慧、灵性和丰富的想像力,读完让人既为其中的幽默诙谐捧腹,又不禁为她的奇思妙想拍案叫绝。
-
不许联想王小峰 著简介这是作者近两年来在报刊杂志及其博客上发表的时评、娱评、随笔和段子的合集。时评、娱评调侃当下社会和娱乐圈各种奇闻怪事,幽默诙谐,泼辣尖锐;随笔书写生活小事,涂抹点滴情趣,勾画朋友面孔,同时不忘就身边诸事嬉笑怒骂,活脱脱一个“黑白无间”的王小峰;段子部分则模仿剧本编故事,是对时评部分集中而夸张的表现。作者对语言的运用颇有特点,常常通过“歪用”、“曲解”,使平常词句顿时趣味横生,具有了更多的意味。语言中的京味儿也为本书增添了阅读趣味,读者能从阅读中体会当下北京流行文化的特色。本书插图是“山羊胡”谢锋所画,文图并茂,相映成趣。作者简介王小峰,60年代生人,在吉林出生,在北京上的学。除写字和贫嘴外,无任何特长。摩羯座,如果说这辈子还有什么优势的话,那就是比上帝早出生一天。平时爱张罗饭局,结交狐朋狗友一堆。对音乐爱不释手,常以之为伴。写字不厚道,嬉笑怒骂,得罪不少人。主编过《欧美流行音乐指南》,写过音乐评论集《不是我点的火》。现任《三联生活周刊》文化部主笔。他用歪词酷语记录生活体验的“按摩乳”(Massage Milk)是目前大家公认的中文第一博客。
-
当年游侠人陈平原集中所收各文,多少总有点专业上的发现,与作家所写人物传记不同,但拟想读者依旧是大众。也正因此,所记所论,偏于人物的精神、气质、趣味,而不是其政治或学术上的功业。让诸多有趣味有神采的文人学者,走出专业的小圈子,以便朋众欣赏与崇尚,这是本书的小小野心。至于将“当年游侠人”的范围,从晚清的康有为、章太炎,一直推衍到几年前刚去世的金克木、程千帆等,那是因为,我坚信,那些我曾有幸“从游”的师长们,也都值得后人鉴赏与品味。作为读者,喜欢追究作者压在纸背的思考,看好“生命体验与学术研究”的结盟,如此趣味,必然对“有学问的文人”,以及“有文人气的学者”,情有独钟。选择黄侃《效瘐子山咏怀》中的诗句“此曰穷途士,当年游侠人”作为书名,不取其牢骚,而取其气势与情怀。所谓“游侠”,在我看来,主要是一种精神气质,而与具体的职业、武功以及行动能力关系不大。如今,秋风凋碧树,风景日渐暗淡。常听人感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其实,既然哲人已逝,“江山”就不可能真的“依旧”。没有长须飘拂的冯友兰,没有美学散步的宗白华,没有妙语连珠的吴组缃,没有口衔烟斗旁若无人的王瑶,未名湖肯定会显得寂寞多了。 :陈平原
-
活学活用道德经胡卫红一个急于求成的人,不配做高手。真正的高手,都是那些能够克服慢的恐惧,一步一步达成人生目标的人。西门吹雪学剑,每天练习拔剑一万次。他用最慢的方法,成为绝世高手。这是武侠小说中杜撰的故事。达·芬奇学画,鸡蛋这种简单物体他画了3年。他用最慢的方法,成为画坛泰斗。这是历史书上的真实故事。大器晚成,老子道出了这人世真理:最有价值的事物、最伟大的业绩都是在缓慢中完成。成功的要点,就是克服对慢的恐惧,一点一点地把梦想握在手中。不要幻想金子超过汗水很快到手的东西,其价值令人怀疑:用激素催生的速成猪,既无营养又有害健康;在速成班学会的“半吊子”技术,好看不好用;考试前临阵磨枪的速成成绩,造就的只是高分低能;挑灯夜战匆匆完工的速成建筑,真的能害死人……尽管生活已经给了我们太多教训,有些人还是“不信邪”:别人需要“大器晚成”,但我不需要。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智商高,或者说比别人聪明。他们每天都在琢磨如何找到一条捷径,省略辛苦练习的过程,比别人更快地实现人生目标。他们最后找到的捷径是赌博、买彩票、做违反规则的事情。他们的理论依据是: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真正的智者都知道,成功要靠一点点积累,一点点悟。正如美国著名的专栏作家查理·库金先生所说:“成就伟业的机会并不像急流般的尼亚加拉瀑布那样倾泻而下,而是缓慢的一点一滴。”更快只能通过更多努力实现,希望金子超过汗水的想法,有太多幻想的成分。步行可能比飞行更快为什么有的人不能克服对慢的恐惧呢?他们认为,现在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谁更快实现目标,谁就是胜利者。所以,他们争分秒抢时间,风风火火赶速度,做什么事都急于求成。但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快与慢,取决于诸多因素,速度只是其中之一。做事情干事业也是这个道理,一味追求速度是没有用的。为了更快,我们需要花时间选择方向和方法;需要注意每一个细节,“慢工出细活”;需要“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能成大器且历久不衰的商人,采用的往往是很慢的方法。麦当劳公司在决定是否投资中国时,花了3年时间做市场调查。他们知道,方向正确永远比跑得快重要。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提出“自来水经营哲学”,追求商品优质低价’以达到人人买得起的程度。他知道,决定赚钱快慢的关键因素是销售数量而不是利润率。我们知道,开一辆无照小车,进不了北京城;骑一辆自行车,却可能周游世界。快与慢的结果,不是由速度简单决定的。导致落后的原因往往不是对手太快,也不是自己太慢,而是因为我们经常停滞不前。所以,前辈智者教导我们:不怕慢,就怕站,只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并且一切顺利,步行甚至比飞行更快。
-
再说长江中央电视台再说长江栏目组33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力求用真人、实事来表述长江的现状与历史性的变化。从对长江的说与看,扩展到了思考,开阔到了生态、人文、发展等多个领域,并以人为主体,以故事为核心构成了表现手法上的特色,从而揭示出一个更广阔、更鲜活、更生动也更耐人寻味的新时代的新长江。本书是中央电视台33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的图书版,以简练深厚的文字、丰富多彩的照片向读者展示了一条亿万年生生不息的大江;一条孕育了伟大民族的大江;一条蕴涵着丰厚历史的大江;一条充满了时代活力的大江。《再说长江》是中央电视台33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的图书版。本书以简练深厚的文字、丰富多彩的照片向读者展示了:一条亿万年生生不息的大江;一条孕育了伟大民族的大江;一条蕴涵着丰厚历史的大江;一条充满了时代活力的大江。《再说长江》以饱满的创作激情、深厚的民族情感、强烈的社会责任、高昂的时代精神,全景式地展现了长江波澜壮阔的壮丽景象、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观,以强烈震撼的内容凸现出充满魅力的长江形象。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慢慢打开,一条浩浩大江的光阴故事鲜活呈现。本书介绍了生生不息的大江之源;本书真实再现和动画合成演绎了长江文明的源流;本书通过500多幅图片展现了长江的生命脉络;本书记录了数百位生活在长江边的人们,记录下他们生动的面孔,记录下他们感人的笑容,记录下他们真实的故事。从长江源头到人海口,33集《再说长江》完整地记录了这条中华民族生命之河的历史——亿万年沧海桑田;五千年文明变迁;二十年波澜画卷。日月经天,江河行地。长江,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中华文化代代传承的载体。
-
负暄琐话张中行这是一本随笔性质的书。作者取晒太阳时闲话之义,于八十年代前期著文,写三十年代前期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旧人旧事,得章太炎、黄晦闻等六十余篇,于1986年出版。用意是记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和可念之情。作者说“是当作诗和史写的”,因而笔下总是轻松中含有严肃,幽默中含有泪水。 出版以后,国内外报刊如《读书》、《博览群书》、《光明日报》、《文汇读书周报》、《今晚报》、《青年报》,香港《大公报》、《东方文化》等,曾发表多篇评介文章,认为作者有卓识和深情,以行云流水、冲淡自然之笔写今世之《世说新语》,描画“逝者如斯”而寓悲悯人之怀,惜古怜今之趣,书格之奇,文笔之高,为近年所罕见。书早已售罄,现重印,除改正误字外,并增周汝昌先生长跋一篇。
-
皓首学术随笔黄裳 著《皓首学术随笔》系列丛书称为“学术随笔”。所收各篇,门类繁多。这套书叙事谨严有据,文笔条畅清新,给人以大量的知识,开拓思路。让一些文史知识分子从呆板的纯学术旧框框中跳出来,发挥其启迪民智,传播文化的功能。该书为“皓首学术随笔丛书”之“黄裳卷”。作者黄裳先生集作家、报人、编辑、藏书家身份于一身,并熟悉版本、目录学。其文厚重典雅,谈古论今,令人回味。本书稿是一部学术随笔,作者所涉及的范围颇广,既品评历史人物,记录明清易代之际一些著名人物(如吴梅村、钱谦益、吴昌时、方回、张缙彦、陈圆圆、柳如是等)在历史和社会大变局中的政治表现及个人命运,又介绍了一些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的藏书情况及其藏书得失,作者丰富的版本、目录学知识使之在行文的驾驭中举重若轻。而关于《红楼梦》研究的几篇文章,则可称之为“红学热”现象中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