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述
-
新探索 新实践 新研究汤涛高校档案作为大学历史的真实记录,其反映大学的长期办学实践,具有保存记忆、资政育人、传承文化、弘扬文明的特殊使命。本书稿主要汇编复旦、交大、同济、华东师大、上海大学、上海财大等40余所大学档案馆工作人员关于档案馆管理、档案利用、档案信息化、档案编研等方面等思考和探索,实践和理论。
-
永久在线 永久连接(德)彼得·沃德勒“永久在线,永久连接”正成为当代社会的“新常态”并且将对个人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书主要探讨移动终端传播为社会带来的新现象、新问题,为读者全面了解永久在线/永久连接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和影响提供了必要的概念基础,就该问题综述了业界优秀学者的相关观点和理论方法:不仅关注数字传播永久性所产生的外显化行为及社会变革,更是聚焦于其引发的内隐性媒介心理,对这种新媒介生态下的传播范式、数字行为动机、身份建构、社会化过程、政治参与、网络生活与幸福感等不同维度多有关照,为传播学者系统且快速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本书是媒体从业者、传播学者及学生在研究新媒体、媒体效果和传播理论时的书目。
-
思想的表达与传播赵剑英本书以“思想的表达与传播”为题,概括了学术出版的本质与使命,汇集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教授十余年来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围绕如何做好学术出版、办好社科出版社所做的思考与实践探索成果,主要包括选题与产品策划、学术出版管理、重点图书发布、学术思考研究与政治方向把关、媒体视角等方面的文章与讲话。本书获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项目资助,全2卷,共计78.8万字。 本书不仅是作者十余年来学术出版实践脉络的记录,同时也生动反映了作者如何在时代大潮中推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传文明薪火,发时代先声,做优秀思想的耕耘者、集聚者和传播者,引领主题出版,做强精品出版和国际出版,推进融合发展的奋斗历程,从中也折射出这一时期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的壮阔历程。 学术出版是人类表达思想并借以各种载体或媒介进行传播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是出版的最基本形态。本书为此提供了一个可资讨论和借鉴的案例,对于我们思考学术出版的本质及方向,探索新时代学术出版规律,更好发挥学术出版在规范和提升学术研究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基础性与引领性作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中国读本苏叔阳 著中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她走过怎样的道路?她悠久的文明都是些什么?作者苏叔阳以思想家的视角、文学家的手法,系统介绍了中国的疆域风貌、悠久历史、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卓越贡献等。诗性优美的大家文字,高清精美的历史艺术图片,完美呈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风采。 这个版本《中国读本》全书30万字,配以300幅图片,始终围绕着中国历史发展和文化演进的主线,以简洁有力的表达,全面展示了介绍了中国的自然概貌、民族繁衍、文化形成、发明创造、科技典藏、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经济影响、艺术成就、生活习俗等诸多方面的灿烂风貌,客观地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并对汉字特点、中国思想等中华文明的重点篇章做了翔实生动的梳理。 在本书叙述中,作者常以同时期或同背景下的西方文明史作为切入点,为中国的历史变革和文明演进寻找世界背景。中华文明的结构是科学而严谨的。老子研究天人关系,孔子研究人际关系,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形成了一个宏大的中国思想体系。苏叔阳将儒家的人文关怀、历史的求真精神、文学的温情想象注入了《中国读本》,默默地书写着伟大民族的心灵历程。
-
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宋修见 著本书从认识与表述我们自己、从民族性格看中国文化、重新发现汉语之美、中国哲学与艺术精神、在庙堂与江湖之间、重新认识“古今中外”等六个方面探究了中国文化历五千年而不衰的生命力所在,旨在东西方文化比较的视域中深入解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价值取向及其现代转型的复杂性,有助于读者理解中国现代性中应有的主体意识和本土立场。本书结构合理,逻辑清晰,举例丰富,篇幅适度,语言生动活泼,是一部适合当下年轻读者阅读趣味的中国传统文化普及读物。
-
书话坪山周国平 等 著“书话坪山”主题沙龙是中共深圳市坪山区委宣传部主办、深圳市坪山区图书馆承办的一项文化品牌活动,全国范围内邀请知名学者、作家做讲座与对话。活动聚焦书籍阅读与文化分享,注重思想碰撞与交流,以文化引领思考,以分享共振智慧,让阅读改变生活,让文化照见未来。本书是从“书话坪山”主题沙龙中选出的实录文本,作者分别为周国平、韩少功、卢秋田、林铭述、朱青生、葛剑雄、王小慧、郑培凯、莫砺锋、陆建德10位各领域知名专家学者。
-
80后网民与网络文化马可本书聚焦“80后”的特殊代际身份和成长背景,关注“80后”网民使用网络的种种现实,分析了“80后”网民在网络文化之中的嬗变之象、嬗变之迹和文化心理变化。指出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具有相互认同、异化和反哺的复杂关系。剖析了“80后” 网民文化心理嬗变的历史文化语境、具体表现和本质所在,对当下媒介融合发展中青年人如何使用互联网具有深刻启示。
-
现代新媒体运营与传播策略刘曌琼本书主要从新媒体如何运营与传播的基本特点出发,以超前的意识,洞察了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等新传播趋势,提出了现代新媒体运营与传播的新方法、新途径,并辅以大量案例,深入浅出地帮助读者了解用户心理和掌握传播规律。全书直面当前新媒体传播实践中面临的诸多“痛点”,提出了现代新媒体运营与传播策略,系统地总结出信息过剩时代引爆新媒体传播突围的重点:重构、利益、轻松、热点、情绪、视频、互动、标题、连接、黏性。本书实操性强,可谓新媒体人的从业指南。
-
文化研究1983[英]斯图亚特·霍尔 著,周敏 程孟利 译本书是英国文化研究的旗帜性学者斯图亚特•霍尔1983年在美国的演讲集,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演讲,此前并不为美国学界所熟悉的英国文化研究和霍尔本人于北美大陆声名雀起,其影响延伸至传媒研究、文学理论、电影研究、人类学及教育研究。这是一部来自文化研究中心的文化研究的理论史,从文化研究的形成、文化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控制与霸权、文化、抵抗与战斗等角度全面梳理了文化研究的历史,堪称文化研究理论的里程碑式的总结与反思。
-
陈寅恪语录胡文辉 著《陈寅恪语录》从陈寅恪先生的全部著作及旁人对于陈氏讲课的记录、关于陈氏言谈的回忆中选录文字,以编者个人的趣味和眼光做取舍,非敢谓竭泽而渔。选录内容侧重适合“语录”的通论,更加突出陈寅恪的史识。录文不避重复,相反特别着重将同类的零散材料汇辑一处,有意做成“语录长编”,以期起到“材料类编”之用。本编所选录文字,按“语录体”根据题材分治学方法、文明与社会、历史·种族、历史·阶层、历史·文化、历史·其他、文学、自述与回忆等八大类六十五个小类编排,并选摘陈寅恪具有思想代表性的诗作,逐一注明出处,简体横排,以期更好地提炼陈寅恪的学术精华,还原陈寅恪的精神风貌,方便读者阅读、学习,真正领会陈寅恪的学与思、言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