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论
-
重构全球的文化抵抗空间李世涛《重构全球的文化抵抗空间:詹姆逊文化理论与批评研究》以詹姆逊的文化理论与批评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了他在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时空研究、“文化研究”、现代性、全球化、乌托邦、马克思主义、政治等领域的探索,分析了这些文化理论之间、文化理论与批评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互动,兼及全球化、新马克思主义、乌托邦、左派政治等“变革前景”。《重构全球的文化抵抗空间:詹姆逊文化理论与批评研究》立足于国际文化研究的背景,结合中国文化研究的实际,系统而集中地研究了詹姆逊的文化理论与批评,其思想资源、研究方法、研究特点和得失,并分析了某些文化理论、批评对中国的影响。
-
康有为文化千言马洪林、何康乐 编这部语录,是摘编南海康有为先生文化名言的一千句精彩片断。它既有短句,更有长句,可长短自如地表述康先生的中心思想。这些新颖练达的文化言论,是从康氏主要著作中摘录筛选出来的,犹如清水出芙蓉,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色泽;放在康氏同时代的文化层面上,有一览众山小的气势。《康有为文化千言》所摘编的是一百年前康氏颇有前瞻性的新锐文句,在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有一定的真理性,在今天某些论断也成了明日黄花。我们应当抱着取其精华、弃其槽粕的科学态度,从康有为的文化智慧思辨中,加深对中国文化历史的记忆,丰富今人的文化内涵,把自己的文化目光引向世界、引向未来。这种文化启发信息,必将唤起人类固有理想的共鸣。
-
文化批判与文化认同杨剑龙《文化批判与文化认同》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剑龙教授多年来从事都市文化研究的成果,内容涉及文化发展、上海文化、文化比较、学术文化、文化教育、时尚文化、文化人物、文化艺术等,对都市文化的多个方面进行了近距离的考察和深入的理论探讨,尤其关注上海城市文化的建没,以及上海与香港、台北、东京、首尔等亚洲重要都市的丈化比较研究,对上海都市文化的发展与研究提供了多元视角与借鉴,在国际都市文化比较研究领域进行了具有开创意义的探索。《文化批判与文化认同》关注社会文化问题,尤其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文化领城的种种现象,体现出文化学者的批判精神,以及文化理论研究与动态的文化现状相结合的都市文化研究的新趋势。
-
医院文化论刘国荣《医院文化论》在研究了医院文化的内涵和一般特征之后,进一步从医院文化构成的四个层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医院文化论》对医院文化的研究具有开拓、探路的作用,对医院搞好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随着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的兴起,医院文化也相伴而生。现代医院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大体由四个层面构成,精神层、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
-
文化创意产业前沿范周、吕学武文化创意产业的出现和发展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知识和文化在经济发展中地位日益增强的结果,是人们在面临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的窘境下提出的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目前,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国家和地区,都纷纷将文化创意产业设定为战略发展目标。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文化创意产业更是成为了迅速崛起的重要产业。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如火如荼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它不仅将地区、国家、民族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社会综合效益,还在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着脍炙人口的精神产品。数千年璀璨的文明史表明了中华民族从不缺乏创意想象。近年来,党和政府多次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上了国家发展日程,这使得“文化生产力”成为了继“科技生产力”之后的又一条亮丽风景线。尤其是,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他者的智慧(法)米歇尔·苏盖、马丁·维拉汝斯《他者的智慧》第一部分探讨跨文化对话的必要性,着重思考当今文化交锋的各种重要问题,以及各方为了获益或自我保护而采取的策略;并集中探讨跨文化方面的重要关键词,如文化、跨文化、相对主义、普世主义等。 第二部分从他者视角考察文化,对应于在异种文化中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凸显相关的理解和误解之处;例如在社会宗教与历史基础原则方面,对自然、时间、工作、金钱、平等观、等级制、知识等的态度。第三部分进一步探讨跨文化对话中至关重要的元素。如语言、词语的工具化与阐释、笔头与口头的状态等。
-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是一个阐释全球社会中不同文化之间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活动的知识系统,其学术旨趣不仅指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人、群体、组织、国家之间交往的特点和规律,不同文化之间的意义阐释和理解,人类各个文化的创造、分野和变迁的进程,还涉及文化及民族心理的差异、文化休克与文化适应、技术发展对文化的影响、文化的延续和变迁、传播的控制和管理、民族文化自立与发展等诸多议题。 为帮助读者体认跨文化传播学的丰富内涵,本书系统梳理了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进程,积极纳入了国内外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最新成果。主要特点在于:立足中国社会、文化的语境之中,以跨文化传播学的基础概念、主要理论、研究方法、基本命题为核心,全面呈现理解跨文化传播实践、开展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符号、文化、社会、心理、技术、能力和全球社会等层面的认知视角和分析范式。 本书内容丰富,行文清晰,体例新颖,适合高校新闻与传播学、国际关系、外国语言文学、公共管理、国际经济等专业的教学和学习参考之用,对于关注跨文化传播现象的广大读者,亦有重要的助益。
-
欧盟的文化政策张生祥《欧盟的文化政策:多样性与同一性的地区统一》作者通过对欧盟案例的分析探讨了全球化过程中各民族国家间发生的文化冲撞与融合,对“文化帝国主义”、“美国文化霸权”、“文化趋同”、“文化多元化”等理论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认为欧盟是抵制全球文化“同一化”的典型代表,是通过地区内合作捍卫文化多元化的成功尝试。论文的选题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都很有价值。作者在国内国外搜集了丰富的资料,通过在欧洲近一年的学术访问积累了理性和感性两方面的知识,资料的引用是可靠的,作者也提出了一定的创见。
-
大众文化理论陆扬 著今天依然有人对大众文化的崛起耿耿于怀,认定它的商业和娱乐特征会造成固定化消费模式,从而把文化和大众一并推向平庸。但理论家在关注、引导大众文化的同时,在多大程度上认识到这一文化内在机制中的积极因素?当人习惯于居高临下数落大众文化,假如有一天大众文化自己开口说话,又会是怎样一种景象?《大众文化理论》基于这一立场,介绍、评述了西方大众文化的来龙去脉、它在当代中国接受模式的变迁,以及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以阐明大众文化在从反面走向正面的历史过程中,是人类文明传承的进步而非倒退。
-
中国出版文化史研究书录范军 编撰一、本书共收录1985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22年间中国内地出版的有关出版文化史方面的著作、译作二千一百余种。1985年以前和2007年出版的少数相关著作,则以附注(用【另】字标明)形式适当收录。内容涉及外国出版文化史的一百五十余种,则作为附录列于书后,以供读者参考。二、本书收录的著作属于广义的出版文化史范畴,内容包括书、报、刊等各种媒体,编辑、印刷、发行等各个环节,乃至与出版相关的人物、机构、版本目录、印刷发行、文献典藏、新闻传播、文化交流等方面。三、本书按内容大致分为12个部分:出版史志类,出版史料类,编辑史类,书刊文化史类,新闻传播史类,发行史·藏书史类,印刷史类,版本史·文献学类,出版人物类,出版机构类,综合及其他类一个人文集,综合及其他类二。有的大类应包含小类或子目,未再细分,如编辑史类含编纂史、著述史、翻译史、标点符号史等,书刊文化史类含书籍装帧史、版画史、禁书史等,印刷史类含造纸史。要说明的是,一些著作内容丰富而复杂,归类只是相对的;部分论著并非严格意义的出版文化史研究,因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也适当收录。四、本书以图书书名为辞目,释文扼要介绍著者、出版时间、出版者、篇幅、字数、印数、开本、定价、主要内容及评价等。对于入选的著作一般按时间顺序编排,具体月份不清楚者,置于所在年份的最后。亦有极少数著作因成稿后增删,没有严格按时间排列。书中大部分论著为经眼所记,也有部分论著是参阅书评、书讯或有关著作,查询有关网站写就,因而著录的内容、项目不尽一致和完备。五、本书在部分条目后面,以附注形式简录同一作者的其他相关论著,或与该条目著录图书相近相关的著作。因此全书所涉及图书数量超过条目标注。一种著作多个版本者一般只收一种,但对部分重要图书也酌情收录了不同版本。此外,本书还收录了一部分内部资料和内部发行图书,近一百三十种,以附录形式列于书后。六、附录一《港台地区出版文化史研究论著目录》收录20世纪50年代以来香港、台湾地区出版的有关出版文化史方面的著作、译作目录五百四十余种,以供参考,但因资料有限,收录不全,有待完善。七、本书的资料经过艰苦的搜集、寻访,同时参考了以下著作:《出版科研资料汇编》(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辑出版研究室编,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图书大词典(1949~1992)》(4)(宋木文、刘杲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l997年版);《中国出版史料》“现代部分”及“补卷”(方厚枢辑注,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2006年版);《20世纪中国出版研究》(张志强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钱存训著、郑如斯编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本书还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主要查询了国家图书馆网、当当网和孔夫子旧书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