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论
-
图像韩丛耀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以图像为中心的时代,电影、电视、绘画、摄影、广告、设计、建筑、动漫、网络、游戏、多媒体等互为激荡汇流,这就是人们所称的视觉文化时代。“视觉文化”这个词强调图像镶嵌于更为广阔的文化之中,图像是一种文化形态,因此,也可以把文化看做是镶嵌着图像效果的一系列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图像学研究是近二三十年来国际学术界出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的基本课题,在中国只是近几年才开始出现。图像文化已经由一个对从事艺术史、影视和媒体研究、社会学及其他视觉研究者有用的术语,变成了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目前,我们确实拥有的是一个博杂的学科——符号学、对艺术和再现的哲学探究、电影和大众媒体研究、艺术的比较研究,所有这些都汇聚于图像文本之上,从某种角度来看,它是对图像的一种“后语言学”、“后符号学”的重新发现。这种重视本身就是当代图像取得重要性的一个典型表征。
-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花建 著《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是对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项系统研究成果。区域发展与文化产业,涉及两个内容非常广阔、具有内在联系的领域,那就是区域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贡献。概括地说,区域的进步有赖于文化的贡献,文化的贡献包括文化产业的强大的推动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立足于大量的调查研究,不但分析了国际上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而且重点分析了中国国内区域文化产业建设的新鲜成果和面临的挑战。第一章《区域发展与文化产业》是对区域发展与文化产业关系的总体论述。从第二章到第九章,作者分别从产业选择、竞争优势、技术拉动、赢利模式、创新城市、产业集聚和跨区域竞争等方面展开,并且分析了一系列典型案例,指出文化产业对于区域发展的意义首先是直接生产产品,提供文化服务,产生丰富利润,满足文化消费。同时,文化产业在更重要的社会发展的意义上,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提高了劳动力的素质,提升了人的文化品质,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增长。文化既是一种核心的价值观念,又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是一个社会结构和组织形态,并且表现为一系列人工产品的内在标准和表现形式。可以说,文化是从内在的意义上,制约和引导着人类社会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也推动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
视觉文化的转向周宪 编视觉文化的来临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影视、网络、广告、图文书、身体……今天无数视觉形式和视觉技术参与到这一文化的建构中来。那么,视觉文化对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本书从理论研究和个案分析两个层面,广泛地讨论了视觉文化复杂的社会文化意味。作者在历史描述中聚焦于当下的“视觉文化的转向”,在主体视线的文化分析基础上,饶有意趣地解析了视觉消费、虚拟现实、读图时代、时尚设计、奇观电影、老照片、身体审美化等问题。本书是国内学人第一本研究视觉文化的专著,思想活跃,内容新颖,可读性强。
-
文化创意产业前沿路径范周、吕学武 编文化创意产业系列丛书之一,主要论述文化创意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共分5章:产业发展推动理论建树;文化交流促进产业互动;创一意理念引领产业走向;文化资源激发产业动力;特色整合带动产业提升。
-
讲文化的时代田东江找初恋情人干吗?在虚幻的情境中能够浸淫多久?为什么南极没有熊?棺材即“升官发财”?中国电影搞那么多节干吗?《广州大典》靠什么“千年不腐”?洋节的魅力从何而来?从平遥城墙坍塌事件中悟出什么?高考作文题目可否划一?《讲”文化“的时代》精选了作者潮白自1994年以来撰写的“文化类”时评,分为透视“骡子文化”、咀嚼广东“细节”、“把脉”传统节日、品读文化百态这四个部分,计21万字。 我们正处于大讲“文化”的时代,不管举动怎样荒唐,都要冠以文化的旗号,比如吃,成了食文化;喝,成了酒文化;妖魔判官,成了鬼文化;甚至青楼风流,也成了情妓文化……人们把这个寓意人类文明结晶的词语,简单地当作了一个名词的后缀。 潮白新闻时评与你一同透视“骡子文化”,咀嚼广东“细节”,“把脉”传统节日,品读文化百态!
-
戈阿干纳西学论集戈阿干纳西学,就是以纳西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在实践上,它贯穿古今;在空间上,它横跨东西。既包括对纳西族的本体性研究,也包含这种研究本身。它起步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初,源于西方学者、传教士、军事人员对纳西族地区的游历……本论集论文有:《滇川藏纳西东巴文化及源流考察》、《纳西东巴骨卜和象形文骨卜书》、《由纳西象形文保存的河图洛书》、《纳西象形文舞谱的现状及其新生前景》…………
-
屈原与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毛庆《文理探索丛书:屈原与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关注屈原与中原文化的问题,虽然经过二十多年的潜心研究,并已出版多部与楚辞有关的专著,但对“屈原与中华文化”的研究,却是第一次写成专著与读者见面。该书从不同角度集中阐释了屈原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其中包括中华文化对屈原文学成就的孕育影响,辉煌灿烂的楚文化对屈骚的影响,屈原对中华民族意志、人生观念、人格意识以及对后世部分作家的影响等。它们对屈赋和楚文化研究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义。
-
拉木·嘎吐萨纳西学论集拉木·嘎吐萨正如广大读者将从这套丛书中了解到的那样,纳西学的发展历程艰难备至。它的起步一般可以锁定在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初。那时的纳西学以西方学者、传教士、军事人员游历纳西族地区,并收藏东巴经典,翻译有关文献片断,发表有关介绍文章为主要特点;从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末,纳西学粗具规模,刘半农、董卓宾、李霖灿、陶云逵、罗常培等内地学者开始关注纳西族历史、语言、文字研究,纳西族学者杨仲鸿、方国瑜、赵银棠亦接踵于后进行多领域的探索,无论是其田 野调查、文物收藏,还是专题性的研究都成果迭出。在国外学者中,被誉为“西方纳西学之父”的洛克以独居纳西族地区28年的传奇经历,以丰富的纳西文物收藏与传播,以深刻而全面的纳西文化诠释在纳西学领域渐入佳境;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洛克在国际纳西学界独领风骚,并影响育成了欧、美、日等国的一批纳西学新秀。这一时期,与之失去联系的我国纳西学界仍在踽踽前行,和志武、周汝诚、和发源等先生成为传递薪火的骨干力量;60年代至70年代末,尽管仍有雅纳特、杰克逊等活跃于学界,但一代宗师洛克的去世使西方纳西学跌入低谷,国内的纳西学更是遭受浩劫,纳西文化生态遭受全面破坏,这是纳西学的全球性低迷时期;从80年代初至21世纪初年,纳西学进入全面复兴时期,《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的翻译出版、国际纳西学学会的成立、国际东巴文化艺术学术研讨会的举办等盛事都集中出现于这一时期。对纳西学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学问这一问题,我已在《纳西学发凡》一文中作过这样的表述:“纳西学,就是以纳西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在实践上,它贯穿古今;在空间上,它横跨东西。它既包括对纳西族的本体性研究,也包含这种研究本身。就前者而言,有关纳西族的生存环境、存在历史、生活方式、精神信仰、组织制度、艺术创造、技术成就等都无不纳入其视野之中;就后者而言,有关纳西族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学者与成果、历史与活动、机构与组织都囊括于其内。”对于这一判断,我至今认为比较科学、正确,它同时也被学术界所接受。因此,编纂这套纳西学丛书的冲动之一,就是为了进一步为纳西学立名、正名,并全面、系统展示纳西学的内涵。当然,这只是就至今为止的情况而言,继续丰富、发展它的使命已经历史地落在后来学者的肩上。
-
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包亚明《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特色学科“西方文学文化批评思潮研究”的项目成果,是一项集体研究的成果。《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集中体现了本学科的都市文化理论研究的特色,是学科建设长期积累的成果。《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的部分章节曾以论文、专著中的章节等形式公开发表过,此次编撰成书,这部分的章节有的经过重新改写、编排,也有的章节保持了原样。
-
符号.文化.城市(德国)海因茨.佩茨沃德 著;高建平 译这本《符号、文化、城市:文化批评哲学五题》汇总了过去十年间我一直关注的三股哲学思潮。首先是对系统性的人类文化哲学的探寻。在整个20世纪,恩斯特·卡西尔(1874~1945)对这种哲学方法的范围的界定无疑最为深刻。本书的第一篇论文在现代哲学思想的历史背景下勾勒出了卡西尔的名著《符号形式的哲学》Philosophy of Symbolic Forms)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什么是人类文化哲学的主题?它们与符号思维又有什么关系呢?其次惯穿全书的是作者所提出的文化批评哲学的概念。另一篇论文《美学与文化哲学,或作为文化哲学的美学》从美学的包席阐述了文化批评哲学的概念。本书最后两篇论文运用同样的方法从批评哲学的视角聚集于都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