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论
-
文化间的交流顾力行,迟若冰 导读Leo Thayer(1979)曾说过:“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人类沟通问题)与两个世纪前孔子所思考的问题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只有“完全彻底了解沟通现象”之后才能找到解决冲突的方法。为此,跨文化交际学学者和研究者们一直在不懈努力,期望能更充分地解析交际的复杂过程。本书作者Stella Tin9—Toomey就是涉足此领域较早的学者之一,她长期不懈的努力使人们对多个跨文化交际问题的了解更加全面深入,特别是在研究种族/民族认同、跨文化冲突管理、文化认同和跨文化“面子观”等方面,她发展的理论获得了广泛赞誉。《文化间的交流))正是融合了Tin9—Toomey多年的教学研究成果和实地调查经验的一本基础读物。作者在前言中指出本书有五大特点:1、全书由统一主题——“留心(Mindfulness)”概念贯穿;2、介绍了一个涵盖知识、动机和技巧等多方面内容的理论诠释模型;3、从第三章到第十章,每章结尾处都提供了简单可行的建议,指导读者如何将所学知识和技巧应用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4、本书多个章节采用图示或表格处理关键概念和理论,易于读者理解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形成视觉记忆;5、本书采用的是跨学科的视角。在林林总总的跨文化入门著作中,本书围绕一个核心概念、两条理论主线组织信息的方式,以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写作指导思想,可谓独具特色。
-
广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课题报告集刘君里 编《广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课题报告集》是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这些研究成果编辑出版,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这些研究成果对制定广州市文化产业政策、指导文化产业发展很有帮助,对各级党委政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对研究文化产业的专家学者也很有参考价值。相信,《广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课题报告集》会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将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
昆仑纪子德“中华文明真的就起源于黄河流域?“不朽的《史记》就全是信史?司马迁给中华民族编织的“族谱”,是否在封建王朝独尊儒术的话语霸权下,掩盖了更光辉的文明?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发现,金沙太阳神鸟金饰图案,以及三星堆纵目人铜像、通天神树等等,这一切都昭示着什么?……由四川作家子德主编的《昆仑纪》,力证中华文明起源是在成都!
-
海归周炽成一百多年来,海归冲击波对神州大地的影响持续不断,在可见的未来还会持续下去。海归创造历史,历史也造就海归。回顾过去一百多年的海归史,海归对中国的冲击集中反映了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他们是吸收西方文化的先行者,是西方文化威力的见证人和显示者……
-
赤湾妈祖文化概览龙辉 著妈祖被称为“海神”,护佑航海,消灾降福是妈祖“善美结合”的圣灵形象,我国沿海和东南亚一些地区每年都有祭妈祖的习俗。妈祖崇拜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不是宗教,只是信仰。坐落在深圳南山的赤湾天后宫是沿海地区最大的天后宫,《赤湾妈祖文化概览》从历史演进、特别是科学水平和人们生存状态的的角度探讨了海神信仰的产生渊源和发展脉络,结合政治、外交、商贸、海运和民生诸问题论述了妈祖文化的社会意义。
-
当代文化哲学邹广文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世界越来越呈现为文化世界。文化问题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哲学主题。哲学关注文化所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文化哲学思潮的勃兴。当代文化哲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回答和解决人类在文化实践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如人的生存及文化环境、文化普遍价值与文化个性、文化整合与文化创新、文化进步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问题,进而自学地反映和表达人与文化世界关系的理性价值追求。本书围绕上述问题,立足全球文化视野和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结合大学生,研究生以及政府和企业管理培训学员的学习实际,简明扼要地对当代文化哲学作了阐述。
-
维士与女赵东玉 著《维士与女:先秦性别文化片论》是作者赵东玉20年来写作的关于先秦性别文化系列文章的合集,是从性别文化的角度研究先秦历史,主要由男女与士女之别的形成、女性的历史和历史风采,士阶层的社会和精神风貌,先秦诸子的思想等内容组成。《维士与女:先秦性别文化片论》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
中西文化与英汉熟语比较研究王小凤 著中西文化是世界上存在时间最久,也是最具生命力的两种文化。它们发源不同,特征殊异,同时互补性也很强。这两种文化从平行前进,到相互疏离,再到接触与融合,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最后要达到真正的相互交融,需要很多学者为此付出艰辛的努力,使两种文化的对比研究从象牙塔里走出去,为广大文化交流的参与者和语言的使用者服务。王小凤教授正是这样一位孜孜以求的学者。2004年她出版了《英汉词语文化与翻译研究》,现在又有幸第一时间拜读了她即将付梓的《中西文化与英汉熟语文化比较研究》手稿。可见她在研究中西文化对比方面投入了不菲的精力,研究范围从英汉词语扩展到英汉熟语的对比,研究视野正在向纵深扩展。细阅本书,我们发现作者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审视了中西文化的渊源与演变脉络,并且指出了这两种文化在全球化、网络化的环境下的发展趋势,尤其是从跨文化意识的角度,审视了网络文化与网络交际,这是任何个人,特别是文化研究学者必须面对的新课题。认识中西文化的特点,剖析中西文化的特性,是中西跨文化交际过程始终要面对的一个课题。中西文化在各自的地缘、政治环境与历史发展轨迹中演绎着自身特色。古老的中国文化需要历久弥新,并且不断发展,以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而同样古老但有好斗成分的西方文化,需要面临如何在国际化进程日益增强的未来,与中国文化及其他文化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挑战。熟语或者是习惯用语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它们负载着很多的文化因素,能体现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去分析英汉熟语的异同,更能加深读者对这两种文化差异性的了解,从而更加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真正掌握英汉熟语互译的原则与技巧。王小凤教授在提纲挈领式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引出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动,即对英汉熟语进行文化理义分析,这无疑会对英语学习者和翻译工作者提供另外一种文化解读模式。
-
反对阐释孙燕“反对阐释”作为一种后现代的理论话语和文化现象虽已产生,也已为国内外的一些理论家所关注和涉及,但迄今为止尚未得到系统深入的研究。本书作者即以此为研究课题,在掌握大量中外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吸取国内外新的学术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论文把“反对阐释”定位为一种后现代的阐释学和后现代的文化表征,对其理论缘起和发展、总的理论特征加以辨别,归结为一种形式主义的美学,并对其代表人物罗伯-格里叶、桑塔格、博德里亚进行理论上的个案分析。 本书在评述的过程中对这种后现代的阐释理论和形式主义美学有一定的反思,并对其形式社会学的走向作了预测。
-
草原文明与生态和谐鄂云龙《草原文明与生态和谐:生态文化高层论坛文集》用生态文化的理念来解读草原文化,用生态魂来表述草原文化深刻的内涵,它的精髓和实质,阐述了四个重要的观点:第一,它说草原文化的生态思想集中体现为:敬畏生命,尊重自然,和谐共存;第二,指明草原文化是人类最早的生态文明;第三,草原文化确立了以生态价值为核心的法制体系和社会结构;第四,草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植被,更是中华民族生态文化的一面重要精神大旗。我完全赞同上述观点。生态文化是尊重自然、维护自然的文化。在古老的蒙古人意识形态中,天地是父母,水草是衣食。从而形成了天地崇拜、水草崇拜等自然崇拜。这是一种与游牧相适应的大生态观。生态是草原的根基,草原是文化创造的素材与基本因素,生态与草原文化构成了必然的因果关系。草原文化以生态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物质、精神、制度层面上文化,形成了草原上的以“自然为本”的人文精神。这种天人合一的和谐发展观念与党中央提出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