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论
-
文化社会学司马云杰本书曾获第二届北方15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一等奖,次年又获1987年度中国图书奖,并得到了许多文章的推荐和好评。但是,随着时间的消逝,我的不安心情却越来越增加,与最初的欣慰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主要是因为我对书中的一些论述愈来愈感到不满意。例如《文化变迁》一章,关于变迁的非经济因素,特别是人的价值意识觉醒和主体性作用以及变迁的直线的与非直线的、逆转的与不可逆转的、平衡的与不平衡的等等错综复杂的状态,都是缺乏深刻论述的。再如《文化与生活方式》一章,考虑社会形态有余,而对不同文化形态生活方式延续的论述,则感不足。其他各章的一些非学术性的论证,也是多余的。不过,它也反映了我当时的所思所想所识,并非造作。自然,这也与当时社会学经过艰难曲折的道路刚刚恢复、重建有关。为了不至于被人误解,我不得不从正面作许多解释。对于这些问题,只可惜今天我无暇作一次全面的修订了。这次再版,只改正了第1次印刷的几处错误的地方,全书还是照原版面貌付印的。好在对于本书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我在已经出版和正在出版的各卷《文化价值哲学》中都作了某些修正和进一步的论述。 本书是关于研究“文化社会学”的专著,具体包括了:一个长期争论的概念、文化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文化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古典文化社会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几个主要学派的文化社会学思想、马克思主义文化社会学等方面的内容。
-
跨文化对话乐黛云 等主编本辑《跨文化对话》为“海内外儒学研究专号”,一批国内外儒学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各抒己见,围绕此主题介绍了自己对当代儒学的思考和研究成果。 除“海内外儒学研究”之外,本期还发表了两篇十分重要的“对话”,它们都向我们展示了全新的生命价值、人生追求和和学术思考。
-
人文通识讲演录陆挺,徐宏 主编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蔡元培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论,则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梅贻琦这套《人文通识讲演录》在北京博学近思书院的策划下,已成功出版,首批推出了“哲学卷”、“历史卷”、“古代文学卷”、“现当代文学卷”、“美学卷”、“文化卷”、“人文教育卷”、“学术人生卷”等八种,涵盖了人文通识教育的各个领域。这套讲演录的特点,首先是编辑理念明确。《论语?宪问》中,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修养,而今天的人学习是为了装饰自己,显示给别人看。这套讲演录正是体现了这样的一个思路:力倡“为己之学”。它的目的是加强人的自身修养,培育人们的精神人格,塑造人们的心灵。第二,它是分卷出版,每卷一个主题,这是它与《大学人文启示录》和《在北大听讲座》等书最大的不同。譬如,“哲学卷”集中探讨了中西方哲学精神、中国哲学的创新、中国传统的儒道释哲学以及全球伦理,使读者对自己的精神家园、对自己安身立命的场所有所思、有所悟,从而找回自己的精神依托与价值依凭;“古代文学卷”集中讨论了唐宋诗词、《红楼梦》以及其他古代小说名著,演讲者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神,在读者而言,则是陶冶身心的最佳精神食粮;“现代文学卷”则探讨了文学与人生、现代文学与历史、中外文学的精神对接、鲁迅小说及鲁迅精神等,缤纷多彩,郁郁乎文哉;“历史卷”则从历史点滴探讨中华文明的源流与其精神内涵,处处使人体悟到读历史如同读人生,启发人们去追索、去发现、去选择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在历史中的位置;“美学卷”从美育、艺术与审美、美学思想与美的精神等角度,给人一双审美的慧眼,从生活中去发现美,从心灵中去发现美;“文化卷”则讨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现代文化、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它们的各种形态与内涵,它们与我们现实人生的关系,使人在思考中追寻自己立身的根本;“学术人生卷”是名家学者谈自己的人生心得,名家学者是怎样成就他们自己的,他们身上究竟体现了怎样的一种精神,读来对人深有启发;“人文教育卷”则揭示了人文通识教育的主题,我们应该做怎样的人,我们如何去做这样的人,人文教育应如何做起,我们普通人如何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这些问题都可在本卷中找到理想的答案。虽然每一卷讲演都有它明确的主题,但这8卷讲演,一言以蔽之,就是养成人格、塑造心灵;一套讲演录在手,可饱览当代名家的演讲风采。第三,这套讲演录中的演讲者都是当今国内外第一流的华人名家学者,他们的学术影响力和公共影响力之大,是国内至今所出版过的任何一套讲演录所不能比拟的,只要翻开目录,几乎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而通过他们的这些演讲,也进一步展示了他们的大家风范。第四,这套讲演录大部分演讲后面都配有“现场提问选摘”,名家学者与听众的现场交流,解答听众疑惑的问题,使人如临其境。
-
爱与黑暗的故事(以)奥兹(Oz,A.) 著,钟志清 译以色列的世界级作家,诺贝尔奖的有力竞争者:经典力作家族的谜团,民族的叙事;如歌的行板,如泣如诉的历史你可以回避历史,历史不会回避你。你可以逃离,或者转过身来回顾以往,但是你不能消除他们……我们不可以成为历史的奴隶,但是在欧洲的这片土地,人们必须跪下,将历史扛上肩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去我们想去的地方……在我眼中,以色列是一个正在成熟中的少女。 ——阿摩司·奥兹不可磨灭的记忆——那刻骨铭心的悲悼! ——《纽约时报书评》在他的小说和散文中,奥兹已经证明了他是我们最精妙的作家之一。他以无止境的深刻和宽广,为我们展现了这个时代和他那片地方的精彩场景,并且避免教条式答案的诱惑,使他那些问题的范围无限深远。 ——《华盛顿邮报》用希伯来语作为光辉的工具,为文学艺术、为准确地揭露我们时代最全球性的紧迫现实问题做出了贡献。 ——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授奖词《爱与黑暗的故事》是当今以色列最富影响力的作家阿摩司·奥兹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一向被学界视为奥兹最优秀的作品。短短五年,便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曾夺得2005年“歌德文化奖”,2007年入围“国际布克奖”。小说以耶路撒冷做为主要背景,以娓娓动人的笔法向读者展示出百余年一个犹太家族的故事与民族历史,既带你走进一个犹太家庭,了解其喜怒哀乐;又使你走近一个民族,窥见其得失荣辱。
-
会展设计卢发翠 主编,陈涛 副主编《21世纪中等职业教育会展专业系列教材:会展设计》为中等职业学校会展专业推荐教材。全书以现代会展设计的基本要素为框架,结合会展项目设计的具体实践,探讨了会展项目设计的要点与工作流程。《21世纪中等职业教育会展专业系列教材:会展设计》内容包括会展设计概述,会展设计人员的基本素质,会展设计的准备,会展设计的作业过程,色彩、色调对会展设计的影响,会展背景音乐的选择,会展灯光效果的设计,会展设计中的其他相关因素等。《21世纪中等职业教育会展专业系列教材:会展设计》内容浅显,范例丰富,可以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会展及旅游、文秘等相关专业教学用书,也可以作为会展企业、参展企业相关岗位员工培训教材和自学用书。《21世纪中等职业教育会展专业系列教材:会展设计》特色·从展览工作的实际出发,经提炼而成的精心之作。·无论从《21世纪中等职业教育会展专业系列教材:会展设计》的内容编排与操作实务的实例都勾勒了会展设计发展的框架与如何进行会展设计的具体做法,《21世纪中等职业教育会展专业系列教材:会展设计》是一本值得推荐并适合我国中职会展设计教学的好教材。·通过学习,不仅可以学到会展设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能了解国际会展设计有关色彩、色调、背景音乐以及灯光效果等会展设计的最新理念。
-
中国文化概论武占江 编这套“河北省精品课程教材”的编写坚持了教学适用性原则,比较好地处理了教材编写繁与简的关系,根据课堂教学基本规律,恰当地把握了教材的容量;比较好地处理了学科前沿与教材内容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注意了教材内容的成熟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又体现了与时俱进原则,尽可能多地吸纳各学科科学研究新成果。这本《河北省精品课程教材:中国文化概论》是其中一册,包括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与社会的周期性治乱;儒家与中国主体文化面貌的形成等内容。
-
中华文明与和谐社会丁锡满 著《中华文明与和谐社会: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2005-2006年学术研讨论文集》收集的,是本会的专家、学者在两次学术年会上的发言和提供给年会的论文。2005年,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举行了一次以《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为主题的学术年会,2006年的学术年会再次以《中华文明与和谐社会》为主题,就中华文明的思想精髓和构建和谐社会理想进行热烈的讨论。
-
中国文化与中国社区刘伯奎 著《中华文化与中国社区教育》针对社会建设与社区教育在当代中国复兴的性质特点、历史传承、现状剖析与未来展望,城市与乡村的两大分支建构,社区老年人健康生活、社区青少年素质翁化与外来农民工的学习与教育等主干项目的内涵界定等多角度透视,逐步深入地探讨了在当代中国,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的哲学关系、社区教育在历史转型期的定位与作用,以及社区教育在落实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的功能发展。
-
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国家图书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我们正在从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宏伟事业。有继承,才有创新。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创造历史。领导干部应不断深入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文化,拓宽人文视野,提高文化素养,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更好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讲座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形式。由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为部级领导干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受到部级领导干部的好评。国家图书馆作为讲座的承办单位,将讲座内容经过提炼推敲,编录成集,供更多的人参阅,对于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学习型社会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
文化常识全典李卫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体系,浩如烟海,无穷无尽,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对人类文化做到面面俱到、事无巨细的了解。即便是专业人士,所掌握的文化知识也不过是人类文化的冰山一角,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更是存在着无以计数的文化盲区。但这并不表示人们乐意做一个无知的人。“诸子百家”指什么?“经史子集”指什么?“三皇五帝”都是谁?“国际象棋 ”是怎么来的?“圣诞节”怎么来的?什么是“冷战”?……这些常识性的问题,并非每个人都能回答上来。为了帮助读者更方便、更轻松地了解和掌握这些点滴文化常识,我们组织编写了本书,希望能帮助读者丰富知识储备,提高文化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