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论
-
全球化浪潮中的民族文化李准十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参加WTO,世界文化格局和我国文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范围各种哲学文化思潮的相互激荡更加广泛和深入,文化市场的跨国运作也越来越多。在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结伴而来的形势下,我们的文艺创作、评论和管理应当须取什么样的对策?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应当作出怎样的选择?我国的文化艺术工作者应当怎样看待自己的历史使命?本书第一、二单元的多数文章就是我在希望和困惑交织中交出的答卷。十年来由于以加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的工作和被许多朋友拉去帮忙,阴差阳错地被卷入到电视剧的策划和评论队伍中,对电视剧的评论成了作者写的篇数最多的一种。本书第三、四单元把大部分文章都收进来了。十年来,因为看电视剧越来越多,所以到剧场看戏越来越省。总写了五篇舞台艺术评论,全部收在本书的第五单元中。本书第六单元中收的第五篇散文,表面是写山水的名胜,其实是抒写作者的文化思考,是发出作者的文化叩问,与前面的文章可以互见。
-
民国思想家论郑大华 著我们今天遇到的、讨论的、感到困惑的许多思想文化问题,也都是民国时期的人们曾遇到过的、讨论过的、感到困惑过的问题。对民国思想史的研究,能为我们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民国思想家论》研究的是民国思想家的思想。它是我近年部分论文的结集,多数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过,收入《民国思想家论》时个别文章在题目或内容上作了一些修改,依据其内容,大致分为四个部分,因涉及的主要是民国思想家的思想,故以《民国思想家论》为书名。
-
南朝宫体诗研究归青宫体诗产生在我国南朝齐梁宫廷,是皇太子及其文学集团在宫廷中制作兴起的具有革新意义的新诗体。《六朝文学研究丛书:南朝宫体诗研究》从宫体界说论、宫体背景论、宫体诗学观、宫体渊源论、宫体特质论、宫体价值论、宫体分期论等方面对南朝宫体诗进行了研究。
-
文学理论欧阳友权 主编本书包含文学文本、文学体裁、文学类型、文学审美形态、文学起源与发展、文学本质与特征、文学功能与价值、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等十个方面内容。本书从文本、文体和审美形态的角度,切入文学基本原理,突破了“本质论优先”的传统模式;并把媒介变革对文学的影响等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纳入理论研究视野,即探讨了网络、知识经济及全球化对文学的挑战,又分析了文学新的命运与作用等文论前沿问题,从而调整、更新了以往文学理论教材的体例和内容。
-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新论金太军,王庆五 著与同类书籍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局限于其理论层面即政治思想、政治学术不同,本书着重于探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深层结构,包括政治评价、政治情感、政治伦理、政治思维、政治社会化、亚政治文化等等。此外,作者还剖析了这一文化在明清以后所逐渐具有的巨大的历史惰性,特别是探讨了它和西学以及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冲突。在此基础上,作者尝试着对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建构中国现代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这一重大课题,提出了初步的构想。
-
中国基督教文学的历史存在刘丽霞 著对“基督教文学”的界定,目前学界仍缺乏统一的认识。《中国基督教文学的历史存在》中所说的 “基督教文学”这一概念,包括狭义与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基督教文学,是指包含圣歌(赞美诗)、祷文、宣道文等在内的传统意义上的基督教文学;广义的基督教文学则指基督教著作家基于基督教精神而创作的具有文学要素的一类文学。其中,除了前面所说的传统意义上的基督教文学,还有纯文学层面的基督教文学。无论是狭义的基督教文学还是广义的基督教文学,其本质都是对基督教信仰的回应,只不过狭义的基督教文学更强调对信仰的直接传达,而基督教纯文学则注重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两者最终是殊途同归。中国基督教文学既是世界基督教文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基督教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与近代基督教会文化传教的策略有着密切关系,而这种传教策略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明末清初之际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传教策略的继承(新教)和恢复(天主教)。在来华教会人士和本土教会人士的大力提倡与推动之下,中国基督教文学最终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容忽视的文学支脉。对中国基督教文学大致状况的考察,是在新教与天主教两个方面分别展开的。相比而言,新教在狭义层面的基督教文学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特别体现在官话和合本《圣经》的翻译和《普天颂赞》圣歌集的编纂上。它们不仅为中国基督教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在文体上为中国新文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意义,而官话和合本《圣经》对新文学的先驱作用更是有目共睹的。在纯文学方面,新教也吸引了包括冰心、许地山、老舍、赛珍珠等文学大家的积极参与。较之新教,天主教在狭义层面的基督教文学成就不大,但在纯文学层面,却出现了以“公教文学”为代表的颇具流派特征的文学样式。继20世纪30年代中期公教界人士明确提出“公教文学”的概念之后,以北平辅仁大学和天津工商学院为中心,从理论建设、作家创作、文学评论以及国外公教文学的译介等方面全方位地掀起了一场有声有色的公教文学运动,且出现了包括苏雪林、张秀亚、周信华等在内的一批有成就的公教作家,为中国基督教文学的深入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作为一种信仰的产物,中国基督教文学呈现出独特的精神品格和美学诉求。前者主要体现为出世的超越和人世的深沉;而后者则主要表现为宗教与审美的统一、文学与宣传之间的张力等。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中国基督教文学没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随着历史进程的改变被迫中止。但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存在,它为中国新文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意义,并以一种准流派的规模和气势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内涵。《中国基督教文学的历史存在》在尽可能发掘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努力使之浮出历史地表,并希望借此抛砖引玉,引起对此研究领域更多的关注。
-
故事学纲要刘守华《民间文化学系列教材:故事学纲要(修订本)》拟分十二章概略地讲述民间故事的范围和界限,民间故事的几种常见体裁及其代表作,民间故事的传承特点,民间故事在人民生活中的多种功能,故事体裁的叙事艺术、历史演变以及民间故事的采录与研究等。在内容上,力求讲清有关故事文学的基本理论,并注意吸收国内外故事学的新近成果来充实这些知识内容。同时,紧密结合正在大规模开展的我国民间文学工作,介绍有关故事采录和研究的科学方法。在文字表达上,尽可能以丰富生动的事实材料作依据,进行简明扼要的理论概括,便于读者思考自学。
-
中国俗文学史郑振铎《商务印书馆文库》编纂大意本馆自1897年始创,即着意译介西学,编纂课本,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务。迨五四新文化运动起,学界亟需高等书籍,本馆张元济、高梦旦诸先生乃与蔡元培、梁启超等学界前辈擘画宏图,组编诸科新著,以应时需。是为本馆出版学术著作之始。 尔后数十年,幸赖海内外学人伐山开辟,林林总总,斐然可观。若文学,若语学,若史学,若哲学,若政治学,若经济学,若心理学,若社会学以及其他诸科学门类,多有我国现代学术史上开山之著、扛鼎之作。学术著作的出版使本馆进一步服务于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培植和民族新文化的构筑,而分享中国学界的历史光荣。 五十年代以后,本馆出书虽以移译世界名著、编纂中外辞书为先,而学术著作的出版亦未曾终止。近年来已先后有多种问世,今后拟更扩大规模,广征佳作,以求有为于未来中国文化的建树。 转瞬百年。同人等因念本馆素有辑印各种丛书的传统,乃议无论旧著新书,凡足以反映某一时期学术思潮、某一流派学术观点、某一学科新的建树、某一问题新的方法以及其他足资长期参阅的作品,均拟陆续选汇为《商务印书馆文库》而存录之,俾有益于文化积累而取便学林。顾兹事体大,难免力不从心,深望各界读者、学界通人共襄助之。
-
和合学张立文人类进入21世纪,由于面临着人与自然的冲突而造成生态危机,人与社会的冲突而产生人文危机,人与人的冲突而构成道德危机,人的心灵的冲突而产生精神危机,文明之间的冲突而造成价值危机。和合学提出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原理,以化解此五大冲突和危机。本卷论述了和合学的定义,和合学“三界六层”、“八维四偶”的逻辑体系,和合世界的整体贯通,和合精神的追寻,和合源流的考察,以及21世纪人类文化的战略构想。.本卷旨在启动和合学原理,从和合学之“体”转化为和合学之“用”,使和合学贴近社会、贴近百姓日用。本卷从文化战略构想到文化战略预测,展开和合学体系结构的“八维”论述,即:形上和合与和合自然科学、道德和合与和合伦理学、人文和合与和合人类学、工具和合与和合技术科学、形下和合与和合经济学、艺术和合与和合美学、社会和合与和合管理学、目标和合与和合决策学,从而通达和合之道。...
-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曲辰简介本书举历史记载、历史文献、甲骨文字字例、《易》道理论、太极八卦图形的哲理含意与大量证据,不仅证明中国古典哲学产生至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而且详细、完整她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体系介绍出来,并举一系列现代天文、地理、气象、生物、医药、卫生、科技、环保、工农业、改革开放、市场竞争等事例进行全面理论证明。本书力图做到以历史、客观、辩证、求实的精神,去研究和解释《易》经,以便正本清源,还中国“天道、人道、地道、时变”四给一絷思想理论体系以本来面目,并借以阐明中化传统文化何以博大精深,以及如何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作者简介曲辰,男,1942年1月21日出生于河北涿鹿。曾先后务农、做工、当会计、搞育种、充任剧团编剧,以及《长城文艺》杂志小说、散文、诗歌专栏编辑,张家口地区民间文艺“三套集成”副主编,民俗研究会主席。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现已退休。从1958年起,先后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作品500余篇;研究历史、历史地理、哲学、文化学术论文200余篇。学术研究专著有《轩辕黄帝史迹之谜》《中华民族的先祖》《黄帝与中华文明》《解诸谜》等。是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7个学会会员;河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宣传委员;中国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