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论
-
中国旅游评论中国旅游研究院主编本书包括聚焦、特写、洞察、对话、创造者与前行者等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构建更加开放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成都——传统与新兴消费双向驱动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非遗产品就是最佳旅游名片——贵州省丹寨县:非遗活化促旅游目的地消费、让艺术馆“个性”生长——谢子龙影像艺术馆的长期主义道路、消费驱动视角下的旅游目的地构建等。
-
向师而行苏洁红 著《向师而行》是一部教育随笔集,共分为三个篇章,分别为“且走且望”“且走且思”“且走且行”。书中记录了作者从一名青年学生到一位高校老师的心路历程与成长蜕变,其中有对职业与未来的困惑,有对人生与社会现状的思考,更有对教育和学生的热爱与关怀。经历了迷茫、思考,作者逐渐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的成熟教师,而在为师之道上,他依旧在不断探索前行。
-
少年行陈嘉映本书收录了陈嘉映于1968年—1983年创作的旧体诗词、新体诗、书信、散文、小说等作品。书中收录的25首旧体诗词,大部分是作者在内蒙古生活时创作的,诗里既有对乡野生活、塞北风光的生动描摹,也有少年凌云志的情感抒发。 《旅行人信札》是作者1981年春游历时写给亲友的信,这些书信是他的旅行随笔。这些随笔不但摹景状物,开出疏朗境界,又杂有作者于自然、人生的感悟,与草木山水相映成趣。不同于他学术文章的严谨,这些书信笔调清新明快,既描写了旅行沿途的景致,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又有作者对于日常生活的一些思考和联想。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作者追忆其青少年时代求学经历的文章《初识哲学》。
-
汉字书法五千年罗树宝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五千年来,汉字始终承托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观念。书法则是汉字美学与艺术性的表达,使汉字在悠长的历史中焕发出无穷的魅力与生机。从甲骨文、金文到隶书、楷书,汉字字体不断发展变化,书法艺术也因而历久弥新,丰富多彩。本书从汉字的起源说起,删繁就简,去芜存菁。自先秦至近现代,选取近200位书法名家与近500幅书法作品,汇成一部完备的汉字书法通史。
-
遇见世界苗源 著暂缺简介...
-
儒脉韦力在中华文明赓续传承中,儒学思想深深地渗透在中国几千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中,在塑造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本书从梳理儒学学派发展脉络切入,纵观解读了近3000年中国儒学发展流变。以时代为经,以儒家各学派重要人物为纬,从儒学的开创为始,简述儒家的核心概念,继而讲述其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嬗变的各个阶段,并对不同阶段儒家派别的起源、继承和影响进行了详尽的讲解。通过本书,广大读者不仅可以对儒家及儒家学派史有系统而清晰的了解,而且能更好地看懂到中国历史、政治和文化演进的底层逻辑。
-
九养上城“上城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系列丛书”编委会 编著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背景下,上城教育坚持“民呼我为”,全面促进终身教育内涵的创新发展,推出全域共建共享的生长型社区教育——九养上城,满足市民安居乐业的发展需求,助力居民精神家园的涵养追求,促进区域宋韵文化的传承希求。本书全面总结在“未来社区”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背景下,上城教育打造生长型社区教育的实践成果,通过建设学习资源应用示范点、组建“终身教育专家库”、实施智慧助老行动、推进“数智社教”等创新性区域探索,建立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实现社区教育的根本性变革。本书是上城社区教育工作的反思与总结,书中提取出的具有上城特色的推进社区教育实践的科学方法,可供社区教育实践者、研究者与关注者共同探讨社区教育的定位、功能和未来发展方向,也可为广大社区教育同仁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
淘活动“上城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系列丛书”编委会 编著《淘活动:创享“数智”时代的童年幸福》记录了上城区在组织学?课外活动方面,充分运用信息化平台的功能,改?组织?式、丰富活动内容、扩?活动参与范围和资源供给渠道、创新学?校内外学习新格局的整个过程。上城区教育局围绕数字化改革“V”字模型架构建设的“淘活动”平台,是浙江省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校外活动资源集成平台,它的推出解决了“双减”背景下校外素质教育的服务供给问题,创建了多维互动数据共享机制,创新了可视化、立体式综合评价体系,实现评价一体化,保障了上城区中小学生校外教育实践活动智能且高效地运行,实现了育人方式的创新,为上城区教育实现数智治理画上了靓丽的一笔,有效助推了上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
味蕾上的江南印记杨颖立 著本书是一本融合历史、文化、地域特色美食随笔。本书分“食苑谈兴” “细点集萃”“江南有味”“水乡食俗”等五辑,作者以随笔形式,不但论述了江南美食的渊源,展示了许多美食的出处及演变轨迹,还介绍了许多几近绝迹的江南美食。从七千年前的马家浜开始,江南从不缺美食。那吴侬细语滋润下的江南美食,也是软糯可口、精致有加,像极了江南人的性格,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食”的写照。而今由于时代的变迁,生活节奏的变快,我们江南一带越来越多地将点心作为主食;由于交通的发达,南北交流的频繁,美食也开始趋于同化。如何保持江南美食的独特性,如何使天南海北的人爱上江南美食,《味蕾上的江南印记》一书无疑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诠释作用。
-
早期中国的鬼蒲慕州 著,黄咨玄 译中国古代有一个鬼的世界,它在广被接受的文化话语体系或宏大叙事中并不明显。然而,这个阴暗的鬼世界一直是中国过往的一部分。想要完整认识中国,洞察历史与人心,就不能不了解鬼。在早期中国,人们认为鬼是从哪里来的?它们长什么样?人们如何认知和对待鬼,如何想象它们与生人的关系?鬼在信仰体系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们如何影响文学、艺术,并改变人们的世界观?是什么让鬼变得可怕?是什么让它们充满恶意?又是什么让它们也很脆弱?人们从什么时候开始以温和的方式谈论鬼,以及为什么?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蒲慕州,采用跨学科的方法,从宗教、历史、社会理论、心理认知等多角度,追溯了从远古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所存在的鬼观念;并将中国的鬼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美索不达米亚的鬼进行比较,揭示每种文化的个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