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论
-
中国非虚构诗学研究王轻鸿 著中国非虚构诗学是全球化时代文学理论研究十分重要的学术增长点。中国文学原本有古老的非虚构传统,自先秦以来,除虚构作品外还将大量非虚构作品纳入文学范畴,其间蕴含着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学观念,清末民初受西方“文学即虚构”纯文学观念影响才出现断裂。然而,纯文学观念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排斥出去,不仅不能阐释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而且在当代陷入困境。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与纯文学式微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非虚构写作在欧美发展迅猛,不仅数量远超纯文学成为主潮,而且质量也被不断认可,诺贝尔文学奖桂冠也越来越青睐非虚构作家。新时期以来国内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日记体、回忆录、历史小说等非虚构文学异军突起,非虚构写作成为当代文坛亮丽的风景,非虚构问题为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高度关注。“中国非虚构诗学研究”这一选题,是当前陷入“终结”困境的文学和文学研究实现突破的重要问题。本书是作者回归到中国文论的文化语境,通过扎实的文献梳理和严谨的理论论证,发掘中国非虚构诗学独特的发展历史和学理逻辑,并且联系世界文化和文学,致力于激活中华民族文论的创造性,在当代发扬光大,以中华文明再创造的理论视域,在与西方学界的对话中开展研究。
-
盐而有信四川省档案馆、自贡市档案馆本书收录的是民国时期自贡盐商的盐务书信,本书从中选取了民国时期自贡知名盐商侯策名、李秉熙、余述怀、范容光、潘树烜、张鹏翼、李新展、黄象权等人的盐务书信进行展示和介绍本书所选书信绝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它们真实反映民国时期自贡井盐生产发展、社会变迁的历史事实,保存了有关民国时期自贡盐业和自贡城市历史、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对于充分发挥盐务书信档案的价值,促进自贡乃至四川的近代史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积极作用。收录书信时间起自1924年,止于1949年。
-
性命古训辨证傅斯年本书是傅斯年先生在阮元《性命古训》一书的基础上,重新将商周甲骨文、金文及先秦遗典中的“生”“性”“命”“令”诸字一-整理解读,通过语言学的方法还“性”“命”诸字之原,用思想史的方法梳理儒家“性命说”思想的演变与传承。全书分三卷,一卷“字”篇,对先秦传世典籍中“性”“命”诸字进行训诂;二卷“义”篇,梳理先秦儒家各派“性命说”观点,演其流变;三卷“绪”篇,分析汉代以来儒家各派“性命说”观点,彰显宋儒“性命说”地位。此书从训诂学、考据学、语言学方法人手,以具象字形字义解释抽象思想史,鲜明地体现了傅氏“用语言学的观点解决思想史问题”的治学思想和严谨的学术风格。
-
持续不懈的创新Peter Campbell本书旨在考察“创意”概念在1998—2018年这二十年的过程中如何得到重视、如何被证实、如何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以及如何持续存在。全文共包含八个章节。作者首先介绍了“创意”及其相关概念,剖析了创意概念崛起的先兆因素,理清了“创意议程”的崛起和在全球推广的过程。之后,作者基于案例研究探讨了艺术和文化在“复苏”中的重要角色,并将创意产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专门研究了与 “创意产业”相关的统计证据基础。同时,作者还考察了创意议程在利物浦这个具体场所的应用情况,借以展示该市如何利用这个议程,并推动其发展。后,作者直面贯穿创意议程始终的概念模糊性问题,并对全书内容和创意这二十年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总结。全书内容详实、论述清晰,研究问题在当下仍是热点,对当前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能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些借鉴,并启发读者思考。
-
中小学文言文教学研究王易萍, 周于飞《中小学文言文教学研究》是一本探讨中小学语文课文言文教学方法创新及实际运用的教育工作者参考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创造审美这四个方面,因此中小学文言文教学重点也应该围绕核心素养开展,通过教学文言文篇目,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针对当前中小学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该书从五个专题切入,分别是:中小学文言文课堂教学探究、中小学文言文教学的衔接研究、中小学文言文教学对策研究、中小学文言文教学与素质教育和中小学文言文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每个专题又分为小、初、高三个学段展开叙述。全书汇集了来自小学、中学和大学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一些教学经验,可以帮助师范生和对各学段从事文言文教学的老师用更有效、实用的方法教学文言文,让学生获得文化的涵养,有一定的出版价值。
-
中国古代民族文化专题研究崔明德 著本书收入作者公开发表的十篇关于中国古代民族文化的文章。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略谈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思想文化》,对少数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作了初步梳理和分析,对少数民族文化研究范式作了探讨。二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寻根现象和文化认同》、《对拓跋鲜卑及北朝汉化问题的总体考察》、《河朔地区胡化与汉化的两种趋向》等三篇文章,对中国古代尤其是汉唐时期北方少数民族追寻本民族根源的现象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作了分析和阐述,对中国古代“汉化”和“胡化”问题作了全面梳理和探讨。三是关于中国古代和亲文化的四篇文章,对和亲文化的概念、功能及影响作了分析,对三大“和亲文化圈”作了描述,对和亲文化中的丰富内涵及时代价值作了阐释。四是《略谈祭拜文化》,对祭拜文化的相关概念、祭拜仪程、祭拜动机及意义、祭拜文化的历史演变等问题作了梳理与阐述。
-
中国历代珍奇碑刻考探金其桢 著首先,中国碑刻作为一种而重要的文化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文学等内涵,体现了中华文明的魅力。该著作展示了中国碑刻的全面研究和深入理解,代表了中国学术的高水准和中华文化的精髓。读者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中国碑刻的起源、发展、风格和意义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有助于国际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其次,金其桢老师系结了中国碑刻的发展历程、特点与鉴赏方法,在著作中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理论,突破了碑刻类图书多从书法行赏析的角度,丰富了中国碑刻研究的领域,反映了中国学术前沿的学术成果。他的研究和分析基于对大量碑刻的深入探讨,这为推动中国碑刻研究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具有高的学术价值。《中国碑刻研究通论》中涉及的《大秦景教碑》等,不仅展示了中国对外交往的开放态度,还展现了中外友好交流的深厚历史渊源。通过对这些碑行翻译和传播,可以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文化宝藏以及中外交流的认知和理解。这也符合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宗旨,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基于以上内容,《中国碑刻研究通论》以外文形式出版入国外出版机构,将使得该书的研究成果能够更广泛地传播到国际学术界。这可以引起国际读者的兴趣,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合作,对于推动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国际学界对中国学术的认知,乃至跨文化的对话与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
-
中国碑刻史金其桢 著首先,中国碑刻作为一种而重要的文化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文学等内涵,体现了中华文明的魅力。该著作展示了中国碑刻的全面研究和深入理解,代表了中国学术的高水准和中华文化的精髓。读者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中国碑刻的起源、发展、风格和意义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有助于国际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其次,金其桢老师系结了中国碑刻的发展历程、特点与鉴赏方法,在著作中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理论,突破了碑刻类图书多从书法行赏析的角度,丰富了中国碑刻研究的领域,反映了中国学术前沿的学术成果。他的研究和分析基于对大量碑刻的深入探讨,这为推动中国碑刻研究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具有高的学术价值。《中国碑刻研究通论》中涉及的《大秦景教碑》等,不仅展示了中国对外交往的开放态度,还展现了中外友好交流的深厚历史渊源。通过对这些碑行翻译和传播,可以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文化宝藏以及中外交流的认知和理解。这也符合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宗旨,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基于以上内容,《中国碑刻研究通论》以外文形式出版入国外出版机构,将使得该书的研究成果能够更广泛地传播到国际学术界。这可以引起国际读者的兴趣,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合作,对于推动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国际学界对中国学术的认知,乃至跨文化的对话与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
-
中国碑刻与中华文化金其桢 著首先,中国碑刻作为一种独特而重要的文化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文学等内涵,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该著作展示了中国碑刻的全面研究和深入理解,代表了中国学术的高水准和中华文化的精髓。读者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中国碑刻的起源、发展、风格和意义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有助于国际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其次,金其桢老师系统总结了中国碑刻的发展历程、特点与鉴赏方法,在著作中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理论,突破了碑刻类图书多从书法类进行赏析的角度,丰富了中国碑刻研究的领域,反映了中国学术前沿的学术成果。他的研究和分析基于对大量碑刻的深入探讨,这为推动中国碑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中国碑刻研究通论》中涉及的《大秦景教碑》等,不仅展示了中国对外交往的开放态度,还展现了中外友好交流的深厚历史渊源。通过对这些碑刻进行翻译和传播,可以增进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文化宝藏以及中外交流的认知和理解。这也符合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宗旨,促进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基于以上内容,《中国碑刻研究通论》以外文形式出版并进入国外权威出版机构,将使得该书的研究成果能够更广泛地传播到国际学术界。这可以引起国际读者的兴趣,促进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合作,对于推动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增进国际学界对中国学术的认知,乃至促进跨文化的对话与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
-
中国的日本学研究主编:汤重南、王晓平、胡令远、王勇、刘建辉 执行主编:葛继勇严绍璗先生是中国东亚文化与文学关系、国际中国学、东亚汉籍整理研究等领域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原所长,曾获“国际中国文化研究终身成就奖”“中国比较文学终身成就奖”“山片蟠桃文华奖”(日本),在海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声望。为缅怀严先生在日本学研究等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编写此纪念文集。 本纪念文集由追思篇与研究篇组成。追思篇为回忆文章,出自严先生的朋友、学界同仁及学生之手,他们以自己与严先生交往的切身经历讲述了严先生的学术影响与人格魅力;研究篇为日本学领域的前沿学术论文,从各个角度展开的学术研究彰显了严先生作为这个领域开拓者的贡献。作为一部纪念文集,全书具有感人的力量,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均为后人树立了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