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论
-
素养培育与学科融通朱群霞本书是华南师范大学附属龙岗乐城小学六年来探索大单元问题化教学的阶段性成果,共分三部分:一是大单元问题化教学的内涵和基本结构,以及各要素实施的行动指南等;二是不同学科的大单元问题化教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和单课时教学设计案例;三是教师在探索大单元问题化教学过程中的体验感悟。书中具体可行的行动指南、丰富详实的实践案例和研究心得凝结了全体华附乐小人的智慧与创造,是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的鲜活“样例”,适合于基础教育的管理者、教师以及从事学校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者阅读。
-
巴西孔子学院文化传播能力建设研究彭现堂 著.本书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如何提高孔子学院中文教学质量。围绕教师培养、教学方法、教材编写和多媒体教学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巴西东北部孔子学院如何依据当地条件,着力提高中文教学质量,增强孔子学院的吸引力。第二,如何提升中华文化的感召力。从传播理念、传播策略、传播内容、传播路径等方面深入探讨孔子学院在巴西东北部推广中华文化的方式方法,增强孔子学院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实现中巴两国的民心相通。
-
本土媒体报道国际新闻的跨文化伦理问题研究唐佳梅 著本书从新闻伦理维度探讨国际新闻报道问题,将国际新闻研究从话语分析和生产路径导向伦理研究路径,从报道者、报道内容、新闻生产与伦理规范维度来审视和分析本土媒体报道国际新闻的跨文化伦理问题类型、产生根源与影响因素,并从内容路径、生产路径和规范路径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跨文化伦理研究路径为国际新闻传播研究提供伦理维度的理论思考,为媒介伦理研究提供跨文化维度的经验分析,推动全球新闻伦理重构朝向尊重文化多元化与多样性的方向发展,并为提升中国媒体的国际话语能力与国际传播能力寻求新的路径。
-
环境传播场域的话语流变与舆论引导策略漆亚林 等著环境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在可持续发展中十分关注的议题,生态保护成为全球化战略。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融合多学科理论,探讨不同环境传播主体的话语框架、冲突机制及其变动轨迹,在西方环境理论、中国生态思想和生态实践的基础上建构生态中国的话语范式,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传播范式和舆论引导机制,以全球命运共同体为指导思想建构具有通约性的多元主体协同传播治理模式。
-
蜀贤论衡舒大刚 主编天府之国——四川,自古以来人杰地灵。为了促进四川人民增强文化自信,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四川省于2017年评选出首批十大历史名人:大禹、李冰、落下闳、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李白、杜甫、苏轼、杨慎。他们是巴蜀文化发展各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创造、传承、革新巴蜀文化的先导者,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格,在我国乃至世界历史文化长河中都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因此历代歌咏不绝,而近代以来对其的研究成果更是层出不穷。本书通过对十位历史名人研究历程的回顾,总结和发掘出其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以为建设当代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
-
艺术符号学赵毅衡本书是关于艺术论域的符号学研究专著。本书尝试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门意义之学,符号学如何走向艺术论域,如何解决意义非常特殊的对象——艺术,因为很多人认为艺术具有“无目的性”,追求意义甚至会破坏艺术,艺术的意义“不可言传”。本书尝试将作为意义之学的符号学与“无目的”之实践的艺术相结合,重新审视我们对艺术的认识,既能考察和推进符号学理论的发展,也能拓展当下学界对艺术的认知疆界。换句话说,符号学必须令人信服地揭示艺术的特点,在复杂问题的研究中,把艺术学理论向前推进一大步。这种尝试是非常具有创见的,也体现了中国学者在普遍性学术研究领域上的广阔视野。
-
媒介文化研究陈龙《媒介文化研究》(第三辑)致力于媒介文化和新媒体文化的研究与分享,在跨学科、跨文化和跨媒介的视阈下,围绕国内外当代媒介文化的前瞻性、前沿性理论与实践问题、诸种文化现象,打造新闻传播学、影视学、文学、艺术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 学科能够共同交流的学术共同体和学术平台。
-
西方文化消费理论研究李辉 等 著西方的文化消费理论研究有四种相对成熟的范式。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将文化消费视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控制的新形式,认为消费异化让人失去了批判和反省的能力;社会学家们分析了影响文化消费的复杂因素,探究了文化消费与社会阶层区分的关系;经济学家们着眼于研究文化消费的内在规律以及运行机制等;生态学者注重研究文化消费对于调整产业结构、改□经济发展模式、营造生态文明和建设新型社会的促进作用。本书旨在系统梳理不同学科的文化消费研究,寻找他们研究的语境、关注的问题、使用的范畴和方法,并以代表性人物为例,理清其复杂的发展谱系,为中国的文化消费理论和实践提供借鉴。
-
法国的印度学(法)佛辽若 著;赵悠 译《法国的印度学》的作者皮埃尔-西尔万•佛辽若(Pierre-Sylvain Filliozat)教授,法兰西学院院士、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教授、法兰西公学教授,在欧洲印度学研究领域负有盛名。作者在本书中主要谈两个问题:一是印度梵文诗研究,此为法国印度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从法国诗学和跨文化学的视角,将概念、阐释与文本诵读结合,论证印度梵文诗学与西方诗学的差异。二是法国印度学的学术史,展现法兰西学院智性、博学与交流的三大宗旨。本书的合著者是作者的夫人婆苏闼拉•卡瓦利•佛辽若(Vasundhara Kavali-Filliozat),法籍印裔,法国索邦大学印度学博士,长期从事欧洲与中国的印度学者以往都很少涉及的印度南部寺庙文化研究。本书展现了这对法国教授夫妇在跨文化研究的视野下拓展法印学术交流的毕生努力。
-
秦汉区域文化研究—人民文库王子今 著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编,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秦汉时期各地区文化的异同。上编把秦汉文化区域划分为关中区、齐鲁区、赵地区、燕地、滨海区、江南区、河洛区、北边区、巴蜀区、陈夏区、梁宋、合肥寿春、西南夷区、南越区、西北区等十五个文化区,分别论述了各文化区不同的人文社会风貌和民俗文化构成,比较全面分析了当时最主要的颇具代表性的区域文化特征。中编论述了秦汉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及区域传统文化的成因,认为主要是文化传统、交通地位、人才分布、乡土意识文化节奏、游侠儒士等人群、人口流动等原因,促成了秦汉时期不同区域文化的形成,并为秦汉时期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下编涉及秦汉王朝的区域文化政策,认为当时的区域文化政策有着区域差异,这与当时的政治活动如削藩、改制、文化政策等有重要关系,也与流民、救荒和交通策略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