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论
-
汉字书法五千年罗树宝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五千年来,汉字始终承托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观念。书法则是汉字美学与艺术性的表达,使汉字在悠长的历史中焕发出无穷的魅力与生机。从甲骨文、金文到隶书、楷书,汉字字体不断发展变化,书法艺术也因而历久弥新,丰富多彩。本书从汉字的起源说起,删繁就简,去芜存菁。自先秦至近现代,选取近200位书法名家与近500幅书法作品,汇成一部完备的汉字书法通史。
-
儒脉韦力在中华文明赓续传承中,儒学思想深深地渗透在中国几千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中,在塑造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本书从梳理儒学学派发展脉络切入,纵观解读了近3000年中国儒学发展流变。以时代为经,以儒家各学派重要人物为纬,从儒学的开创为始,简述儒家的核心概念,继而讲述其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嬗变的各个阶段,并对不同阶段儒家派别的起源、继承和影响进行了详尽的讲解。通过本书,广大读者不仅可以对儒家及儒家学派史有系统而清晰的了解,而且能更好地看懂到中国历史、政治和文化演进的底层逻辑。
-
早期中国的鬼蒲慕州 著,黄咨玄 译中国古代有一个鬼的世界,它在广被接受的文化话语体系或宏大叙事中并不明显。然而,这个阴暗的鬼世界一直是中国过往的一部分。想要完整认识中国,洞察历史与人心,就不能不了解鬼。在早期中国,人们认为鬼是从哪里来的?它们长什么样?人们如何认知和对待鬼,如何想象它们与生人的关系?鬼在信仰体系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们如何影响文学、艺术,并改变人们的世界观?是什么让鬼变得可怕?是什么让它们充满恶意?又是什么让它们也很脆弱?人们从什么时候开始以温和的方式谈论鬼,以及为什么?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蒲慕州,采用跨学科的方法,从宗教、历史、社会理论、心理认知等多角度,追溯了从远古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所存在的鬼观念;并将中国的鬼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美索不达米亚的鬼进行比较,揭示每种文化的个体特征。
-
学在思维刘建军、欧方力本书共七章十六节,从“学在思维”课堂的内涵、特征、关键要素、实施策略、操作模式、意义价值等方面做全面介绍,并从问题、作业、技术支撑等关键要素入手,提出加强思维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做法,提炼实践思维课堂的集中模式。力求实现课堂从“知识立意”向“素养立意”的转型,以思维发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让课堂教学改革走向未来。
-
燕赵文化研究郭健主编《燕赵文化研究》由河北大学燕赵文化高等研究院集结出版,以区域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燕赵文化等区域文化范畴中具有鲜明特色的历史文献、文学作品、民俗、方言、政治经济等文化资源要素进行研究,深入发掘区域文化的建构本源和精神内涵,凝练区域文化的鲜明符号和独特价值,传承和弘扬区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和优秀因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奠定历史理论基础。本辑为第八辑,包括廖可斌撰写的论陆深其人及其著作的史学文学价值,赵嘉撰写的民国时期的古籍交易——以古籍售卖类图录为中心,刘丽斌撰写的颜元对儒家理想人格的重构等文章。
-
思维课堂“上城教育高质量发展系列丛书”编委会编著本书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在阐述“思维课堂”研究的过程、价值和实施策略的同时,从课堂立意、目标设计、观察分析、支持平台、评价行动等角度,提供具体的操作方案,以实现学习任务与情境的重组,从而建构新型课堂场域,推动学习方式变革、教研模式转型与学习资源的创构,通过观点与案例的相互印证,带领读者重新审视课堂,重新认识学生的学习起点和目标设计、学习方式和态度。
-
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论要向云驹什么是东方文明?东方文明的极致代表是什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东西方文明如何交流如何互动互鉴?本书作者以其渊博的学识、宏阔的视野,以充满智慧、激发思考或颇富争议的研究回答了上述问题。本书分七编,“中国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三个节点与历史启示”“西方对东方文明的解除了解及其历史观”“欧洲启蒙思想的中国进入和中国他者的意义”“文明的礼物礼仪与世界历史的思辨”“明清以来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定性与定位”“何为东方或何为西方”,较为全面系统爬梳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本书对西方近年来对于中国崛起的过度夸大和紧张进行溯源;从文明交流的角度,为理解中国的崛起提供一个崭新视角;在中华文明远播全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本书的出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怎样落地落实高书生 著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涉及文化旅游、文物、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电视、网络文化文艺等领域,涵盖宣传、网信、文旅、广电、文物等部门,是宣传文化战线“大会战”。本书作者是两办文件的主要起草者,为方便宣传文化系统干部深入浅出理解中央的战略决策和实施路径,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本书既在宏观上指出了数字化撬动的是生产,文化强国建设在数字化时代完全具备加速度条件,又详细阐述了文化数字化政策和实践的对接点和贯通渠道,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怎样落地落实;既从操作层面清晰阐明了发力供给侧,激活文化资源,又在微观上透彻指明了文化资源在数字化体系中如何进入生产、进入交易、进入消费,文化机构和公民个人在文化数据超市“开店”做交易,最终实现资产化变现;既有制度层面的周密安排,又有国家文化专网、经国际标准化组织通过的ISLI标识符、区块链、门户网站“伏羲云”等技术手段保障数据安全、版权安全、交易安全。
-
古人谈读书吴尚之 编著中国自古就有读书的优良传统,热爱读书、崇尚读书之风绵延数千年。古代先贤关于读书治学的观点和论述内容非常丰富,许多至理名言流传至今,不少读书故事家喻户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引领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的读书风尚。本书共选取70位古代先贤关于读书治学、作品赏析的观点和论述110则,以年代为序,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先秦时期,中篇为汉代至两宋时期,下篇为元明清时期。书稿详细阐述了古人读书治学的一些方法和观点,同时也有作者本人阅读的一些心得体会。对广大读者如何阅读一本有非常实用的指导、借鉴和启发作用。
-
终始岳永逸中国现代民俗学和社会学运动都有着繁杂的演进风景。在吴文藻、杨堃、赵承信、黄迪、林耀华和黄石等先生的指导、参与下,先后以清河试验区和“社会学实验室”——平郊村(前八家村)为平台,在充分借鉴孙末楠民俗学说(Folkways)的基础上,采用局内观察法和社区功能论,燕京大学师生的民俗学研究经历了从风俗、民俗到礼俗的转型,产生了一批热描人生常态的民俗学志,形成了社会科学化的民俗学——“社会学的民俗学”这一支脉。这也反向使得燕京大学社会学本土化历程有着浓厚的民俗学基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