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文书写作
-
家长权研究宇培峰 著《“家长权”研究:中、西法文化视野中的“家长权”》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对中西古今的“家长权”制度加以研究,试图通过对中西古今“家长权”制度的发展与嬗变以及比较研究,揭示和阐明“家长权”在古、现代发展的状态,并理清其变化的脉络。中西关于“家”、“家长”等概念的不同诠释是形成不同的中西“家长权”概念的最初的文化渊源。这些是构成“家长权”问题研究的核心因素。中西法律对“家长权”制度有着不同的规定。《“家长权”研究:中、西法文化视野中的“家长权”》从“生杀权”、“责罚权”、“送惩权”、“财产支配权”、“教令权”、“主婚权”以及“诉权”等方面对中西“家长权”制度内涵进行比较研究。
-
公安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公安部宣传局 编《公安文化研讨会论文集》选编2012年5月在浙江省湖州市召开的公安文化工作研讨会上与会者的论文几十篇。这些论文集中反映了全国公安战线各个地区、各个警种及公安文化单位在公安文化方面作出的成绩与思考。
-
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王利明 著《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是王利明教授的首部随笔集。作为一名治学严谨的学者,他以惯常的认真态度,亲自挑选文章结集,并参与编辑工作之中,打磨、修改,最终使这本小书付梓、面世。法治随感体现了王利明教授对法治建设的一些初步的认识,也是其亲身参与立法、司法和在法学教育、法学研究中的心得体会。作者用其朴实、绵密的文字,围绕“何为法治”、“法如何治”、“民法:光荣与梦想”、“司法:定分止争”以及“学术与教育”五个部分,分别讲述了自己在法治一般理论、法治实践、立法制度、司法实践、法学研究和教育等方面的见解和观点。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浓厚的人文关怀气息,为推动立法、司法前进的积极努力,以人为本的鲜明立场态度——展开此书,你将感受到一个主张改革又不失稳健、思考理性但不乏人情味儿的法学学者鲜活的思想脉动。
-
生命的自主权(美)罗纳德·M.德沃金 (Ronald M.Dworkin)著 郭贞伶,陈雅汝 译《生命的自主权:堕胎、安乐死与个人自由的论辩》是一本有关生命与死亡的书,也是一本有关人与人之间相待关系的书。就实际例子来说,《生命的自主权:堕胎、安乐死与个人自由的论辩》和当代两项争议最激烈的议题有关:堕胎和安乐死。可以理解的是,《生命的自主权:堕胎、安乐死与个人自由的论辩》所受到的批评注目,有绝大部分是因有关堕胎的论点所引起。然而,就长期而言,我们将会看到本书中有关安乐死的论点一本书在死亡权上对生命与死亡的看法一会更加激进、更具争议性,而且对大部分的人来说,对他们的生活也更为重要。
-
高级法律翻译与写作李克兴 著这本《高级法律翻译与写作》是笔者最近五年在法律翻译和写作方面的新探索、新思考,也是笔者数十年翻译实践的升华和沉淀。说它高级,是因为书中的大部分内容原本是跟笔者的博士生们分享的。的确,其中的一些探索已经超出了翻译实践者所需的知识结构:法律翻译的原则、策略、理论框架以及翻译的过程等等,是形而上学的、象牙塔内的知识,不过也是可验证的观察和思考。这些并不是每一个普通翻译实践者所必需的。然而,这方面的知识可以让译者清楚认识翻译的本质,做一个清醒的实践者,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哪一步应该先做以及为什么那样做。知道这些,初入行者就可以少走弯路、迅速成长,不需要像笔者那样愚昧地实践了十多年才把翻译做得让人难以挑剔。《高级法律翻译与写作》告诉读者更多的是法律翻译和写作的诸多规律和方法。虽然法律英文是英美法律界的母语,但其中的写作规律和方法他们未必比笔者懂得更多。从对大批量法律语料的分析入手,笔者发现法律语言本质上是一种静态的语言,写作上很有规律可循。于是,通过深入浅出的阐析,法律英语的神秘面纱被一层层揭开。喔,法律翻译和写作原来可以如此简单!
-
心中的法律李永强 著《心中的法律》共五十篇文字,按时间先后排序,涉及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商事仲裁、行政复议,以及其他非诉工作等。大部分内容,经过了一定范围内的实践的检验,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法律效果,同时,也取得了比较良好的社会效果。这些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内心当中对法律的一些理解和认识。言为心声,《心中的法律》的书名确定为《心中的法律》,这也是主要原因所在。
-
先例的力量迈克尔·J·格哈特(Michael J. Gerhardt)著先例在做出宪法裁决中所起的作用,在法律学者和美国的政治学者之间是一个常年争议较大的主题。该问题的实证性和规范性方面的争论都十分激烈:在何种程度上,最高法院、国会以及行政机关被先例所约束?在何种程度上它们应被约束?开始这样一个长期没能得到综合治理的话题,迈克尔?格哈特将大量的社会科学数据和法律学术联系了起来,从而给出了几十年来有关先例的最广泛看法。 本书清楚地列出了有关先例重要性的持续争论中的主要问题,并均衡考虑了各方观点。对最高法院来说,先例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包括最高法院以前的判决意见,还包括大法官谨慎选择去遵循的规范、历史惯例以及传统。通过这些形式,先例发挥了比人们普遍认识到的更大的影响力。该影响力被包含在格哈特所称的“先例的黄金法则”的实行和认可中,该法则也是宪法的一个主要动力。该法则呼吁法官和其他的政府机构去承认,既然他们希望其他人尊重他们自己的先例,他们就必须对他人的先例表示出同等的尊重。格哈特对于先例的广泛研究引领他对此确切阐述了一个更广泛的定义,该定义不仅包含了最高法院先前的宪法裁决,还包括其他政府机构的宪法判决。格哈特通过观察此概念未来的发展来总结了自己的研究,他研究了从伦奎斯特法院向罗伯茨法院转变所显示出的对先例的裁决和态度。 本书权威且精辟,格哈特对这个在所有宪法冲突中核心的、对美国法律和政治有着不可否认的重要性却未被充分研究的现象,给出了一个深入的见解。最后,本书生动地阐释了宪法在法庭内外是如何制定和发展的。
-
生物多样性政策与立法研究于文轩 著《生物多样性政策与立法研究》由于文轩所著,本书系统总结了他这些年来在生物多样性政策和立法研究方面的成果,特别是有关生物多样性政策与立法的理念基础、我国生物多样性政策与立法的健全与完善以及关于我国生物遗传资源立法和农业生物安全立法的专题研究。
-
耕耘法学田园曾祥华 著曾祥华所著的《耕耘法学田园》内容简介:耕耘,不是在原野的土地上,而是在法学的田园里。播下种子,拔除杂草,相信秋天,那收获的季节总会来临。本书记述一个公法学人的思想火花:追求宪政理想,探索行政法治,邀游思想王国。到底有没有普世价值?宪政的必由之路是什么?县委有权免乡长吗?应该怎么看待公安部五条禁令?强制“农转非”等说明了什么?食品安全靠什么?本书给出了独特的回答。《耕耘法学田园》还对吴正春短信案、赵作海冤案、中政大“弑师门”、药家鑫杀人案、瓮安事件等热点法律问题作出深刻的个性反思。
-
北京往事周大伟著《北京往事:法事学者周大伟随笔集》用深入浅出、诙谐幽默的文字来叙述艰涩枯燥的法律问题,主张客观温和、活泛并人性充沛的写作风格。书中用不同的视角揭示了往事中不为人知的一面,以及作者与众不同的思考。讲的不光是北京,也不全是往事,更不仅仅是法律,行文幽默风趣、构想缜密而有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