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读物
-
2006年国家司法考试专题讲座系列季宏本书的内容专注于同司法考试中的公法学科,具体包括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以及法律职业道德的内容。以2005年的司法考试命题版本为例,以上几个学科的分值约达到了125分以上,其中刑事诉讼法为75分,法律职业道德10分,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为41分(具体分布:行政法基础理论4分,行政许可证2分,行政诉讼法14分,国家赔偿法8分,行政复议法2分,行政处罚法11分)。在本书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部分,2006年版对2005年版作了较大幅度的修改与调整,合并了相关专题,并充实了相关内容,知识点交待更为简练。特别是,将公务员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内容充实到相关专题。对最新立法和最新司法解释都有所体现。由于行政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联性很强,故在相关部分增加了行政法理论在其他部门法的体现。
-
违背我们的意愿(美)布朗米勒 著,祝吉芳 译《违背我们的意愿》立足于女性的立场,运用大量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结合各种案例,对男性强奸女性这一普遍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心理学、社会学、犯罪学、法律和历史分析。内容涉及法律中有关强奸的条款分析,战争中存在的强奸问题、种族间(主要是白人和黑人)强奸问题、监狱强奸问题、警察强奸等问题。此书一出版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并被列为“强奸经典”。根据全球最大网站亚马逊网站统计,有478部重要的著作引用了《违背我们的意愿》中的相关材料和数据。《新闻周刊》把此书评价为“一部对强奸问题最为详细的研究,迫使读者以全新的视角审视这个具有毁灭性的犯罪”。《纽约时报书评》把《违背我们的意愿》列为本年度最杰出的图书之一,认为《违背我们的意愿》是一部“冷酷的史实,不朽的作品……一部值得一读的著作”,“它立足于独一无二的政治史档案、强奸的社会学以及男女在法律上固有的、根深蒂固的不平等。简明而通俗,布朗米勒写就了一部具有持续社会重要性的决定性的、压倒性的、令人震惊的著作”。
-
一个公安局长的侦查散记梁化洲梁化洲这些文字优美的散记都和犯罪、人性有关,作为一个基层的公安民警,又担任着领导职务,不断地去办案现场,分析案情。场面血腥单调,梁化洲却能透过一个又一个似曾相识的场面,捕捉到一个又一个扭曲的人性。这些扭曲的人性,原本都和我们一样,健康而又普通,因为一次偶然或一时冲动,心理的扭曲使其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是偶然还是必然?梁化洲先生并没有一味地强调犯罪过程和现场,而是通过一个个案件,剖析罪犯的心理、动机和目的,梳理每一个罪犯的心理轨迹。透过犯罪现象,寻找社会的、人性的根源。梁化洲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不是靠猎奇的犯罪过程描写去吸引读者,而是凭借对人的剖析、人性的挖掘,展示生命和人性。
-
东方法学上海法学会主办暂缺简介...
-
跨越国境的思考朱景文著《跨越国境的思考:法理学讲演录》是作者十几年来在国内外参加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讲学的一个法理学讲演集,包括作者近年来出版的主要著作的自序、为他人的著作所写的他序、作者近年来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的演讲或讲座、在国内学术会议上的演讲和讲座以及学术批评。《跨越国境的思考:法理学讲演录》反映了作者这些年来的学术追求,即把法理学放到一个更为宽广的背景下,进行跨越国境的思考。作者试图从比较各国处理同一类问题的不同方法的社会原因和全球的视角对法理学问题做出新的解读。
-
中国法制史学习指导吴丽娟,张建飞,张志京 编广播电视大学自1979年创建至今已有20多年,为国家培养了几十万法律专业高等专门人才。1999年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作为国家的重点科研课题正式启动,法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是该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合作推出了法律专业专科起点的本科教育,同时邀请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的专家参加教学资源的建设。
-
走过法律张玉敏整理自己的过去,并不意味着满足于已有的成就,更不意味着“告别历史”(美国汉学家马若孟的一本新书书名);相反,它给了我一个自省的机会,借此,我得以审视自己“走过法律”时未了的目标与心愿。编写这本自选集的目的,更多的在于检省、回顾自己,而不是展现自我。因此,当读者面对这本书时,我希望读者感觉到的是一种真实,而不是那种虚假的谦虚以及谦虚背后的傲慢。与许多同龄人一样,我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的煎熬和“大跃进”、“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等诸多运动的折腾,也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机遇。幸运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我考入了那座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法律系),并在那里度过了一段虽然短暂但却令很多人羡慕的岁月。由此,“法律”这个字眼不仅记在了我的人生档案里,也注入了我的血脉里。五年后,为支援“三线”建设,我听从祖国的召唤,豪情满怀,背着行囊去贵州省纳雍县政法部门工作,并在那里生活、奋斗了十几年,亲眼目睹、亲身体验了极“左”路线和政策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巨大破坏和给百姓生活带来的苦难。这种经历决定了我们这一代人对这个社会的特殊体验,对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的特殊感情,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我对法律特有的关注视角。1983年,在那个法学人才奇缺的特殊历史时期,我从纳雍县法院调到西南政法学院任教。大体而言,我的法律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到20世纪80年代(法律实践时期);80年代至90年代初叶(主要教授民法时期);90年代中叶至今(主要教授知识产权法时期)。不同的经历造就了人们的不同法律思维,不同的思维影响着法律人关注不同的法律问题。与有些偏重于法律史研究的学者不同,我较为感兴趣的是现实的法律。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在我看来历史的研究方法对法律而言就没有用处,也不意味着我排斥那种史学的研究方式;相反,这主要归因于我在实践部门的经历,归因于我的现实关怀。同样,与有些偏重于哲学抽象思维的学者不同,我较为关注的是具体的法律问题,尽管我非常尊重那些研究法律哲学的学者并对抽象问题充满了好奇。在写法上,我看重的是文章的观点和看法,追求朴实简练的文风,忌讳华丽的表达,套用著作权法上的说法,我侧重的是作品的idea,而不expression。坦白说,我是唯物主义者,也是现代主义者,与波斯纳所说的实用主义者的观点一致,我主张向前看,不愿过多地沉溺于历史;同时,我对社会的变革持一种乐观的态度,而不像后现代主义者那样对现代失去信心。正是基于这样的立场和态度,我始终关注的是现实的具体的法律问题。我欣赏的是王泽鉴先生那样的学术研究方式,力争每个问题的讨论都具有针对性。这种研究不追求宏大话语,但求有的放矢。因此,在阅读本集子时,读者会发现某些文章,如“应当尽快建立取得时效制度”、“诉讼时效适用若干问题探讨”、“试论产权移转登记和买卖合同的关系”、“建立著作权转让登记制度,促进版权产业发展”、“商标抢注的性质和对策”等都是因为思考一些具体真实的案例而产生的灵感。而有些文章,则是在学习具体的法律条文过程中发现法律的缺陷而思考的结果。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授课任务的转移,我将研究的重点由民法转向了知识产权法。在研究知识产权法的过程中,民法的知识和修养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总是喜欢将民法的研究方法和最新研究成果移接到知识产权法研究上来。尽管这种研究方法在知识产权法学界曾遭遇了一定的抵制,但我仍然固执地坚持兰德斯和波斯纳的看法,“随着知识产权学术活动越来越专门化,这就产生了这样一种危险,即抛弃在物质财产与知识财产之间具有连贯性的观点,从而失去通过应用经济学对前者的理解来帮助分析后者的效用”。以这种看法为依据,我在“知识产权的概念和法律特征辨析”、“侵害知识产权民事责任归责原则辨析”、“论商标法上的权利丧失原则”等文章中阐释了我对知识产权法上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并为真知进行了善意的学术性争论和批评。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都无法超越历史、超越具体的语境看待问题、发表看法。在今天看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在十几年前甚至几年前可能是引起争议的热点。本集子中所收录的文章都没有进行实质性改动,尽管现在看来有些文章未免幼稚和粗糙,有些观点应当充分展开或者修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记录我的学术历程,保留一个真实的自我。思想家罗兰.巴特曾在《作者之死》中指出,写作的真正场所是阅读。他认为,在作者、作品和读者这个文学系统中,作为支配一方的作者已经不再重要。福柯甚至指出连作者这个概念都是18世纪的发明物。这是一种对柏拉图以来之二元论哲学的否弃。不过,我却有失原意地读出另外一层含义:作者赋予文本的意义和读者所获得的意义并不一定是完全对应的。因此之故,我便省去了在这里花费笔墨介绍文章内容的必要。一切皆靠读者的评判。如果哪位读者在看完之后不觉得是浪费时间,那将是对我最大的宽慰。张玉敏2006年2月20日
-
信仰与权威张永和 著一般意义上讲,信仰是一种价值观,而且具有终极价值的意义,是人通过内在的确定而表现的一种价值观;信仰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现象,表现为社会成员对一定观念体系的信奉和遵从;信仰是人的精神性基础,旨在解脱人心灵上的障碍,为实现人格的圆满提供条件,是人类调节自身和环境关系的必要条件和手段。不过,除去这一层面的信仰以外,还存在纯粹的信仰。纯粹的信仰具有理性的纯粹性,是人的内心定在。宗教以及诅咒(赌咒)、发誓只具有理性的实践性。一般的、具有理性实践性的规范尚存有信仰的因子,虽然法律是实践理性的体现,但由于法律以国家政治哲学作为支撑,就已不具一丝信仰的意义。“法律信仰”是错误的命题,人们将苏格拉底的死作为法律信仰的典型是错误的认识。信仰和权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法律信仰”是缺乏论证的臆想,在西方不可能成为事实,在中国同样不应该存在市场。“法律信仰”在中国只可能转移社会价值危机的视线,混淆信仰和权威的概念,是一个根本不适合中国国情的理念。
-
余福庆、刘承威、邝杰灵、张之香张克荣108个人,108个故事。《华人纵横天下》是华语电视史上第一次全景记录全球顶尖华人的大型记录片。历时4年,数次越洋实地拍摄。抽丝剥茧,讲述成败得失,可遇而不可求的撼动,得以丈量他们的心路历程……本书为“华人纵横天下”系列之一,为你讲述余福庆、刘承威、张之香、余江月桂、邝杰灵以及莫虎这六位顶尖华人的心路历程。108个人,108个故事;历时4年,数次越洋实地拍摄。抽丝剥茧,讲述成败得失,可遇而不可求的撼动,得以丈量他们的心路历程。拉近距离,与你分享足以感动每一个中国人的光荣与梦想。每个人的故事都有使人内心驿动的理由。时有穷通、地有广隘、位有荣辱,一生的际遇,浮沉冷暖,在这里这些都已不再重要。让我们去接近、去触摸这一个个性格迥异又极具魅力的人物,相信在这个富于变化的年代,那些深埋在心底的动人故事和闪着人性光芒的成长经历,会让人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生命旅程、思想轨道与情感世界,感受和领悟一次来自心灵深处的、伤感的、最温柔的倾诉以及他们的存在对时代生活及文化变迁所施加的影响。《华人纵横天下》是华语电视史上第一次全景记录全球顶尖华人的大型记录片,现已开始在新加坡、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以及国内包括台湾、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欧洲台、美洲台100家电视台陆续播出。超过40家电视台的收视排名列当地前十名。
-
中国法治进程调查报告2005邓世豹本书是广东省依法治省领导办公室委托广东商学院法治与经济发展研究所的重点课题《广东法治环境调查报告》最终成果。本书主要对调查所得数据和背景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公民法律素质、民主法治建设、人大制度建设、法治政府建设、司法改革、基层民主建设、法治环境总体印象等方面。附录部分包括问卷和调查结果的总体数据表。中国法治进程调查我们之所以选取广东调查为例,一方面是技术的原因,基于成本的考虑,我们通过在校学生利用“五一”黄金周的时间完成了调查任务,当然调查的对象并非仅限于广东居民,还包括广东省的外来务工人员,据统计,在广东省的外来务工人员达1600万人;另一方面,广东省也是开展依法治省比较早的地区,选取广东作为调查对具有代表性和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