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法学
-
生态权利研究王国永,王华杰 著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论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遵循,提出了生态系统权利和生态权利的概念,在界定二者与传统环境权中的权利义务对应关系的基础上,从保护生态系统权利的要求出发,初步构建了包括生存生态权、发展生态权、享受生态权、财富生态权等形态的生态权利体系。围绕市场经济体制下生态保护的客观规律,以*大化、*优化实现有限的生态资源价值为目标,依据生态权利与生态系统权利的特征与平衡关系,基于各类生态权利对环境资源保护的不同影响,着重分析了排污权、水权、碳排放权等财富生态权在生态保护中的地位与作用、权利主体构成与分类、权利内容、权利*大化实现条件、权利流转条件与程序等内容,介绍了保障这些权利规范有序行使的公众参与权以及权利救济的主要程序和相关制度。
-
法律方法陈金钊,谢晖 编方法的学习是有效获取知识的最佳手段,方法本身也是知识的一个组成,这在以义理和逻辑为主要出发点的法律学习中尤其如此,没有适当有效的方法训练,对于法律知识的实际应用和法律原理的理解乃至阐释都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方法论是知识体系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 本书是国内著名法理学者多年精心打造并已入选CSSCI来源集刊的连续出版物《法律方法》。从2003年开始首次刊印发行,至今已成为法律方法研究的一大重要阵地,也是国内少有的法律方法论研究的学者所主持的重要学科研究方向之一。从2018年起《法律方法》集刊每年四卷。内容上不仅有国内学者对于法律方法研究的重要成果展示,同时也关注国外在此领域或相关领域的重要且具标志性意义的文章,并加以选译录入。多年来已成为国内法律方法论研究的一大重要基地。本书主编陈金钊教授在新时代下对法学方法论的研究做了简明精要的序言。 本书是第33卷,对于学者和司法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中国法律史朱勇 著本书以历史时序为经,以每一王朝的法律思想、立法概况、主要法律制度为纬,对以中华法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在具体编写中,力求做到思想与制度相关,典籍与事例互证,重点与特点突出。全书约 38 万字,分总论及 15 章,内容涉及自夏商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中国法律历史发展进程。该书可供法律专业本科、专科学生和爱好中国法律史的读者选用与参考。
-
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制建设研究张丽娜,王崇敏 著《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制建设研究》主要包括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制建设概述、海南自由贸易港贸易便利化制度、海南自由贸易港投资便利化制度、海南自由贸易港境外人员流动制度、海南自由贸易港税收制度、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制度、海南自由贸易港争端解决制度等内容。
-
中国古典法治的表达赵晓耕 著韩非是战国末期的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治国者要灵活地运用“法、shu、势”三者,而运用的原则便是黄老之学。治人则要求刑名配合。韩非极力主张君主独揽大权,他的思想成为以后中国君主专制独裁的理论根据之一。 尽管历代帝王皆好言仁义,但他们却视法家思想为治国的秘笈,所以有人说传统中国的政治史“外儒内法”,可见法家思想影响之深远。韩非是秦王嬴政(后来的秦始皇)最器重的人,因此被自己的同学李斯所嫉妒,在狱中被迫服毒自杀。 本书作者以简洁的文字、丰富的材料,精辟地分析了韩非的生平、思想渊源和精髓,以及后人不同的评价。
-
新《专利法》中的药品保护研究程永顺,吴莉娟 著《新中的药品保护研究》中汇编的文章以发表时间先后排序,在整体体例上分为两个部分:首部分“药品创新保护篇”主要汇集了与药品创新保护相关的制度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包括关于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构建,该制度中涉及的相关元素(如拟制侵权制度、上市药品目录集等),《专利法修正案(草案)(二次审议稿)》《药品专利纠纷早期解决机制实施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中与药品专利链接(药品专利纠纷早期解决机制)、药品专利保护期延长等相关条款的探讨与建议。第二部分“《专利法》第四次修改篇”主要汇集了与《专利法》第四次修改的立法建议相关的研究成果,如涉及专利无效行政纠纷的性质,人民法院直接认定专利权效力的探索,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处理专利纠纷职权等。这些规则虽然不是与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直接相关,但实际上对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实施效果也是有间接影响的。
-
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德)埃卡特·J.布罗德 著,王欣 等译全球化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主要趋势。在以列国高度相互依赖为特征的全球化环境下,跨国交易与交往的主体、范围、频率、数量、形式、模式等均呈现急遽扩展的态势。跨国交易与交往的有效进行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规则。然自古以来便系国际社会主要主体的国家均有自己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这就使得协调列国的法律,使之能促进而不是阻碍跨国经济交易与交往成为国际社会必需面对的挑战。人们曾尝试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解决此问题,订立统一的规范跨国交易与交往的机制历来成为重要选项之一。1926年成立的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即以此为目的。中华文化历来主张“与国人交,止于信”,意即人与人交往的根本原则是诚信,认为人没有诚信就寸步难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轨,其何以行之哉。”其意如此。西方文化也有契约必须信守的原则。此足见诚信在人类交往中之重要。为了确保当事人的诚信可以长久,可以昭告后人,可以实际执行,国人几千年前便确立了“恐人无信,故立此契”的习惯。或可说,大至国家间的条约、协议,小至个人间的合同都是交易各方保护自己的手段,亦即确保承诺得以履行的依据。故协调、统一跨国交易与交往的规范需首重合同规则和原则的统一。正因如此,早于1935年,国际统一私法协会便开始研究通讯订立合同(Formation of contracts by correspondence)问题。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渐次提高,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开始就跨国商事合同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于1994年完成《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的起草并正式发表。
-
清听法缘申卫星,陈新宇 著本书是清华大学法学院的口述历史,通过对三类群体的部分代表,即民国时期法学院老校友的后人,参与20世纪90年代法律学系和法学院复建工作的学校和院系领导、老师和社会各界贤达,复建以来在此传道授业、恪尽职守的教职员工和潜心向学的莘莘学子开展访谈活动,希望达到还原历史、探索规律、提炼理念的目标。一个学院的历史一方面是一群志同道合者共同的历史,有着“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叙事,另一方面也是每一个独立个体的历史,有着“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特质,本书既凝聚共识,亦展示个体。
-
罪与罚[美] 沃勒 著这本书别出心裁,确定了19个美国刑事司法中*有争议的课题,并对那些课题分别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两篇论文,使其相互对立,展现了美国法律界在这些课题上的争鸣与思辨。或许,在法律问题的研究上,重要的不是寻找标准答案,而是展现多元化的逻辑、思维和价值观,这会启发人们的想象力,引导研究者多思考制度背后的复杂制约因素。由此,法学研究才有可能走向繁荣,成为一个具有“源头活水”的思想市场。 ——陈瑞华(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
法治的哲学之维文兵,李璐 编法治(rule of law),即“依法治国”,是“以法为根据和准则来治理国家”,是让法律成为我们生活的普遍根据。“法”究竟是什么?为何要以它为根据?中国为何要建立法治?如何才能建立法治?要在中国推进和实现法治,需要多学科之间的对话和融合,需要对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展开全方位的理论思考。《法治的哲学之维(第5辑)》由多学科学者从政治哲学与法哲学、康德与黑格尔法哲学、当代中国法治理论与实践、法治思维与法律推理、法文化史五个方面,共同探讨“法治”,为中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一些思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