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法学
-
人工智能治理周辉,徐玖玖,朱悦,张心宇 著在《人工智能治理:场景、原则与规则》中,我们从场景、原则和规则三个维度,立体梳理分析了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在人工智能战略、监管、政策、规制等方面的新探索和实践,最后也提出了中国立场的建议方案。《人工智能治理:场景、原则与规则》由蚂蚁集团合规部联合策划。蚂蚁集团合规部数据科技合规团队长期关注人工智能领域的合规风险识别及管控,并致力于提升相关主体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法律合规意识。
-
中国刑事合议庭研究蒋志如 著本书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法律文本研究方法和历史研究方法过对刑事合议庭基本原理、中国司法实践中的刑事合议庭、中国刑事合议庭的法官及中国刑事合议庭的运行程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多角度地观察和洞悉中国刑事审判组织、刑事合议庭的现状和问题,并对中国刑事合议庭相关制度的修正和完善提出了建议,具有出版价值。同时,书中不仅包含理论,而且加入了作者在法院多年挂职时收集的案例,使本书读起来生动有趣,具有一定的可阅读性。
-
冰雪经济法律保障研究刘颁 著本书在综合考量我国冰雪经济发展现状基础上,梳理了中国冰雪经济从萌芽到初步发展再到进一步发展的过程,阐述了冰雪资源、冰雪旅游、冰雪设施装备业以及冰雪文化等冰雪经济载体的发展状况,特别是总结从对冰雪经济的认知到冰雪经济政策的出台,以及冰雪经济法律制度的制定与完善,法律为冰雪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怎样的法治环境以及对冰雪经济发展的保障问题。同时也指出了目前我国在发展冰雪经济法律保障体系中的不足与困境,在借鉴世界冰雪经济发达国家法律保障体系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冰雪经济法律保障体系的路径。
-
民间法谢晖,陈金钊,蒋传光 编自文明时代以来,人类秩序,既因国家正式法而成,亦藉民间非正式法而就。然法律学术所关注者每每为国家正式法。此种传统,在近代大学法学教育产生以还即为定制。被谓之人类近代高等教育始创专业之法律学,实乃国家法的法理。究其因,盖在该专业训练之宗旨,在培养所谓贯彻国家法意之工匠——法律家。
-
贸易自由化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的发展与改革马冉 著国际贸易法范畴内对贸易与文化问题的认识旨在从法律规范及其适用的层面对文化产品——文化商品(cultural goods)与服务(cultural service)——贸易规则及其对国内产业政策法规的传导作用进行分析。相关讨论力求在自由贸易价值与文化的社会价值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为一国规制国内文化产业保留相应的政策灵活性,并有利于国内与国际范围内文化多样性的实现。本书以国际贸易规则及其适用对一国文化产业政策的边界约束与实质影响为切入点,以国际自由贸易体系中文化贸易规则的演变及其对以电影、出版与互联网视听服务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影响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我国“十二五”“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完善现代文化产业的目标,将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改革置于WTO自由贸易体制与新世纪区域贸易协定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探析。本书特别注重对WTO相关规则及其争端解决实践与新兴区域贸易协定中文化安排的阐述分析,以及它们对中国在国际范围内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影响,*终落脚于包括市场准入、内容审查、财税扶持、知识产权保护等具体产业政策与法规,对其问题与发展趋向,以及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对文化产业与贸易的影响进行了有益探讨。
-
弱者权利保护基础理论研究胡玉鸿 著任何一个社会都建立在差别与分层之上,而社会上的人们在条件、能力、机会上也各有不同,因而,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心理上、生理上、能力上、机会上、境遇上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弱者,对他们的关爱、帮助以及制度支撑,不仅是法律人道主义的体现,更是和谐社会、人的尊严、以人为本、社会公平原则与理念的落实。本书从弱者的本源问题出发,奠定弱者权利保护研究的内容框架。“导言”部分着重分析和谐社会的建构目标与弱者权利保护的内在关联。*、二、三章重在研究“谁是弱者?”以及“谁是法律上的弱者?”这一基础问题。“剥夺与社会上弱者的成因”部分,以“剥夺”作为弱者形成的本质性原因,通过自然的剥夺、社会的剥夺、政治的剥夺、法律的剥夺等情形的揭示,展示了自然、社会与制度可能对人的命运所造成的不公平对待。第五、六章从人的尊严层面与法律原则层面,探讨了建构弱者权利保护制度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准则。在“弱者权利保护的法律原则”部分,本书将“以人为本”“社会公平”“失败者正义”作为弱者权利法律保护的三大原则。*后两章一方面以社会权作为诠释公民在遭受不幸、丧失能力时得以国家请求履行救助义务的基本权能;另一方面涉及了救助义务问题,强调受益的对象只能是“需要救助”和“值得救助”的弱者,主体上既有国家的救助义务,也有社会与个人的救助义务。
-
清华法律评论《清华法律评论》编委会 编《清华法律评论》是由清华大学法学院学生编辑的法学连续出版物,以半年为一辑,全年为一卷。《清华法律评论》以促进中国法治进步和法学繁荣为己任,以法律人为主要读者群体。《清华法律评论》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
天下·法学原论 侵权责任法杨立新 著“天下·法学原论”系列《侵权责任法》专著自首版以来多次再版,畅销十年。随着民法典的诞生,中国侵权责任法也迎来了新生。 本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高人民法院*新司法解释进行了全面修订,体系化、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侵权责任法博大精深的内容,是民法专家杨立新教授深耕侵权法领域40余年的理论与实务研究精华。本书内容既裨益于学理深研,又指导法官、律师司法实务,系研习中国当代侵权责任法必读之经典。
-
证据法哲学[新加坡] 何福来 著本书作为一部阐释证据法之哲学基础的著作,是证据法学基础理论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何福来教授在书中从事实认定者的内部立场这一独特角度出发,分析事实认定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各种规则。其重要观点是:公正问题必须被置于首要位置,要优先于社会政策所发挥的作用。如果违背了这一点,刑事司法制度就难以通过道德正当性的检验。这部著作在证据法学领域非常重要,值得被证据法学者以及其他对法律事实认定之道德原则和认识论感兴趣的人们深入研读。
-
罪数理论简约化论要李晓磊 著“罪数理论简约化”,是本书的核心命题。该理论命题颇为新颖,也面临挑战。比如,我国刑法理论整体上向“精细化”方向发展,本书提倡的“简约化”旨趣是否与之相悖?翻阅整本书后,这个疑问慢慢消解。作者在本书结论部分专门回应道:从字面意义而言,精细化和简约化似乎是相对的概念,实则绝非对立的概念,而有本质上的相通之处。其一,两者追求目标相同,均为了使刑法理论或法律文本更加合理和更具可操作性。精细化不是无目的性的追求复杂,而是合目的性的追求深刻,以更好地实现法律规范的可操作性和明确性。其二,两者遵行的逻辑规则相同,均遵循形式逻辑的合理性。其三,两者均不排斥奥卡姆剃刀原理,即均追求经济性原理。如果简单的理论或法律条文可以更好地实现目标,则无需使之复杂化。或许可以说,简约化是精细化的归宿和指引,精细化是简约化的过程和基础。实际上,提出“罪数理论简约化”命题本身就是不小的挑战。本书用前三章内容导引出该理论命题并加以证成,另外用后三章内容提出完整的解决方案(核心是构建简约罪数理论体系),即“罪数理论简约化”命题的现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