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法学
-
税法建制原则立体化构造叶金育 著税法建制原则不是一个简单的、陈旧的老套话题,而是一个亟待推进、急需深度研究、持续关注的税法疑难论题,具有宽广的创新空间和重要的学术价值。 立足税法建制原则整体化与精细化这一矛盾统一体的内在调和与外在拓展,寻求宏观理论与微观实践,税法规则设计与制度运行,规则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的融合之道,是本书的创作基准。据此,本书以税法建制原则为研究对象,从税法建制原则的法理与事理出发,挖掘税法建制原则的体系逻辑,证立税法建制原则的方法论性能,演示税法建制原则的方法论运用场域和限度,逐步阐释税法建制原则的整体运行,形成相对完整和丰富的税法建制原则知识体系。 本书立足学科前沿,回应时代重大关切,直击税法基础理论的核心命脉,切合税法实践的争议话题,契合当下税收法治建设的关键任务。本书的出版既有助于推动税法原则的系统化、专业化和精细化研究,提升国内税法原则的整体研究水准;又有助于丰富和拓展税法方法论的内涵与外延,推进税法方法论的理论建造和实践运用;还有益于促进税法宏观理论与微观制度的交互融通,引导税法规则论和实践论的深度融合。
-
国际私法本体论蒋新苗 著本书立足国际私法本体研究,聚焦国内外国际私法理论与实践的热点和难点,结合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及其司法解释,参照国际社会的*
-
环境风险规制的法律限度与秩序重构董正爱 著环境风险的不确定性决定了传统法律的消极危险应对模式无法有效回应风险,亟须确立可接受性的、符合工具与价值合理性的环境风险规制法律限度体系。立足于我国环境风险的总体实践与规范现状,应当基于权力与权利的衡平、权利与义务的衡平、环境利益的衡平,综合考虑安全、成本、效率等权衡要素,形塑环境风险规制的可接受性法律限度。《环境风险规制的法律限度与秩序重构》力图通过“硬法”和“软法”的二元结构重塑主体权利限度,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建构体系维度和限度规范,基于法制结构、限度趋向、限度定位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法治构造推进环境风险规制的秩序化。
-
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研究曹明德,刘明明,李玉梅,王慧,程玉 ... 著本书以法学正义理论为基石,构建自然资源有偿使用与生态补偿的理论架构,尝试以“矫正正义”为视角分析该制度的运行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结合我国的国情,试图*大化地实现“生态红利”的平等分配,消除“生态贫困”现象,为我国未来生态补偿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的路径选择提供学理支持,并为填补立法之空白、减少行政之阻力、维护司法之权威提供新思维。本书内容涵盖林业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湿地资源的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采用比较法和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以问题为导向,紧接地气,在深刻剖析和严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该领域相关制度的政策法律建议。
-
列宁民主法治思想研究王建国 著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发展的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形成了指导引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发展的列宁主义思想体系。 列宁较为系统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实质和基本内容以及演进发展规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法治理论。列宁在民主法治建设方面留下宝贵经验,主要有:实行民主必须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等基本民主权利;健全选举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自治制度和人民监督制度在内的民主制度体系;处理好民主法治建设中的党法关系问题;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通过民主立法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完善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法治实施体系,监督制约国家权力。 列宁的民主法治思想理论体系内容完整、逻辑严密、方法科学,不仅是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革命、民主政权建设、法治发展的理论渊源,而且列宁民主法治理论在苏俄社会主义时期的实践对当代中国发展民主和推进法治具有重大现实启发意义。
-
中国反垄断法万江 著本书根据作者的工作经历和思考,立足于中国反垄断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过程,同时着眼于与国外反垄断理论和实践的比较分析,试图构建一套符合中国反垄断实践所需的知识框架,涉及的问题紧扣《反垄断法》在中国实施所面临的困惑和难题,并尝试给予解答。 2019年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发布了四项新的反垄断指南,中国反垄断执法机构也发布了新的规章规范。基于这些新的发展和变化,本书的第三版,增加了第九章“行政性垄断与公平竞争审查”和第十章“反垄断诉讼”,并对第五章、第六章、第八章的内容作了比较大的扩充。
-
惩治网络犯罪国际合作问题研究曾磊 著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网络犯罪问题呈现出跨国性的特征,以网络犯罪为代表的网络安全问题作为信息社会引发的主要风险,不仅对公共秩序和个体利益带来负面影响,更对国家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其表现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社会内部与外部的和谐秩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当网络的普及成为一种全球趋势时,世界各国所面临的网络犯罪风险也在增大,构建起统一的惩治网络犯罪国际合作性机制也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现实需求。本书有五章,分别分析了网络犯罪的基础理论问题、惩治网络犯罪国际合作的逻辑起点与理论来源、惩治网络犯罪国际合作的历史演进、惩治网络犯罪国际合作的实证分析、惩治网络犯罪国际合作的模式构建问题,以利于我国的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惩治的合作共赢。
-
数字法学论赵骏 著,赵骏,魏斌 编数字法治推进了数字与法治双向赋能、深度融合。数字法治的法理表达是数字正义,它使法治更高效、更透明、更公正。数字法学研究旨在把握数字法治规律、引领法治研究范式转型、推动法治理论创新,在法治轨道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新时代中国法治建设提供新理念、新思维、新指南、新路径。本书收录了部分代表性论文,从个人信息保护、人工智能法律责任、网络安全与监管以及数字法治和司法四个专题进行展示。
-
经济刑法基础理论王海桥 著在理论上,刑事政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刑法解释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以政策为指导的原则,要求在阐明刑法规定的含义时,必须充分考虑党和国家的政策,而不能予以背离,这既是由党和国家政策在我们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生活中的地位以及我国刑法立法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生命力所必需的。刑法解释的刑事政策化分析,一方面给反思法条主义带来了契机,另一方面会引发刑法解释立场与方法的深层突变,从而开拓刑法解释的第三条道路。
-
中世纪教会济贫法研究赵博阳 著,何勤华 编在欧洲中世纪历史上,以天主教会为主导的济贫活动盛极一时。在成熟形态的国家成型之前,教会作为超国家组织,进行了广泛的扶贫济困活动。为了确保慈善事业的有效开展,教会创制、颁布法律,指导、规范济贫实践。中世纪的教会法学家们也热衷于探讨贫穷与贫民的问题。他们对法律文本进行评注,阐述自己的法学思想,极大丰富了教会济贫法的内涵。《中世纪教会济贫法研究》一书即以中古教会法律文献、法学家评注等为基础材料,探讨教会济贫法的原理、制度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