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
-
城市创新服务平台研究崔东红 等著《城市创新服务平台研究》主要内容创新能力是支撑一个国家伟大复兴的“筋骨”与“脊梁”。我们的研究正是对这“肋骨”和“桥梁”倾注“营养”、夯固基础。如果说创新是经济腾飞的翅膀,那么创新服务则是翅膀下源源不断飘动的风,有了对创新的服务,使得创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减少时间成本、交易成本和环境成本。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性城市是新时期发展的必然选择。《城市创新服务平台研究》基于城市的视角研究城市创新服务平台的建构,以期能为城市的创新服务理论和实践添砖加瓦,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我们的绵薄之力。我们的研究借鉴了各城市的经验与各位专家学者的成果,在此向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
-
社区行动研习会手册(加)宝登 等著;薛艳艳 等译这本手册将为您提供成功开展研习会需要的所有材料:小组工作技能、协调战略及研习会过程中每一步的指导书。这是很多教育专家、社区能力建设专家、项目协调专家及环境问题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希望它将成为社区活动工作中有价值的规划资源和全面指导书。“中国可持续社区领导人培训”项目通过试用和谐基金会所发展的社区工作培训教材《社区行动研习会手册》和《绿色城市:可待续社区发展指南》,找到其对于中国领导人培训的适用性,从而为中国可待续的城市化进程作出贡献。本项目的远期目标是把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发展成为城市领导人培训技术支持基地,在更多的社区进行试点培训,在2008年南京第四次世界城市论坛上对更多的城市领导人进行培训,并和中国市长培训中心合作发展一些专门针对市长的培训包,从而将社区层面的自主培训纳入到国家的正式培训轨道上来。
-
履职智慧与制度规范王伊景、朱仁显人大代表是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职权,参与行使国家权力。我国县乡基层人大代表约200万人,他们能否根据制度规范很好地履行职责至关重要。提高代表履职素质和能力,已成为人大工作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与时俱进的重要课题。《制度规范与履职智慧》一书正是基于这种需要而编写的。初稿完成后还提交近三十位人大制度理论工作者和人大机关实际工作者讨论,在吸收其有益观点和建议后经过多次修改最后才定稿的。本书16万字,共分十章,分别论述人大代表制度的理论与源流;人大代表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人大代表的职责、权利与义务;大会期间人大代表的工作;闭会期间人大代表的活动;议案建议的提出与办理;联系选民活动;人大代表的素质;加强对代表的监督;代表工作的组织管理。本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俗易懂,生动流畅,是人大代表学习和培训的好教材。
-
公共管理学张成福,党秀云 著公共管理,是一门致力于发展优异的治理的科学、知识和艺术。自1980年以来,日益受到理论和实务部门人士的广泛重视。它不仅促进人们重新思考传统的公共行政的知识典范,而且激荡着现实世界中各国的政府再造运动。本书的定位主要是为我国的公共管理者、研习公共管理的学人提供有关公共管理的一般性的知识参考框架。我们期望本书既能反映公共管理的知识发展,亦能提供实务上的最新发展及趋势的有价值的信息。公共管理作为一个学科和知识领域,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本书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书,而且任何著作都不可能为研究者和实务者提供现成的答案,因为在科学领域任何人都不能宣称自己掌握和垄断了真理,但我们期望它能够引导读者与我们一起思考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上的问题。21世纪的学习是新学习。新学习的特点在于:学习如何思考;学习如何学习;学习如何创新;在实践中学习;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学习;持续不断的和多元化的学习。新学习不仅是个人的学习,而且是群体的学习、组织的学习、国家的学习。我们认为,这正是公共管理学习的根基所在。
-
公共部门的危机公关与管理唐钧本书系统完整,基本涵盖了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专业教育的主要知识领域;反映了国内外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为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领域的教育者、学生、实际工作者提供了本领域的最新信息、资料及多视角思考空间;反映了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教育的特点,重视应用性,注重能力的培养,为此在教材中除讲授一般理论知识外,还加有大量案例分析;将中国传统的行政管理思想、国外先进的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理论与中国现实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
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培训中心组 编,应松年,马庆钰 主编为适应工商行政管理干部培训的需要,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力求突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具有较强的权威性。本套书籍的编写者长期从事该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内容上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权威性。二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公共管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我们只选取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密切相关的部分,对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作了较为详尽的讲解和诠释,并吸收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尽力做到内容系统,简明扼要,通俗浅显,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三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通过公共管理核心内容的学习,可以有效地改善广大工商行政管理干部的知识结构,开阔视野,着力提高广大工商行政管理干部特别是处级以上干部的宏观决策、战略思维、驾驭全局、综合协调和依法行政能力,努力实现监管与发展、服务、维权、执法的“四个统一”。在内容安排上,采取了专题讲座的形式,便于大家培训学习使用。
-
公共管理概论朱立言,谢明 主编本书旨在使读者理清公共管理发展过程的基本脉络,领会公共管理的知识框架,了解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领域,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达到对现实公共管理问题的理性观察和认识。全书共分十一章:第一章“绪论”概述了公共管理的起源及其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二章“共公组织”讨论了公共组织的结构及其功能;第三章“公共决策”阐述了公共决策的体制、程序、理论和方法;第四章“公共组织中的领导”探讨了领导者技能、领导理论和领导制度等内中的作用;第六章“公共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讲述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相关事项;第七章“公共管理的法基础”阐述了公共管理法治的相关内容;第八章“公共财政管理”从管理角度分析了公共财政的作用;第九章“公共组织的文化与伦理”探讨了文化、伦理因素对公共组织的影响;第十章“公共组织变革”从改革、创新角度探讨公共组织的发展。
-
中外公共服务体制比较孙晓莉 著该《丛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时代性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技术革命,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有力地促进着社会结构和运行方式的变化。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也改变着人们的思想文化。这些重要的时代特征,迫切要求建立与此相适应的新型政府管理模式。我国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华民族正以崭新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我国也面临诸多新的挑战。该《丛书》的主旨,就是为了适应时代要求,探索解决我国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的途径和方法,更好地发挥政府服务群众和管理社会的职能,塑造新型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模式。第二,视野开阔。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面对政府信任危机,亦称“政府信任赤字”,出现了政府体制改革的主要趋势。从英国政府的“续阶方案”发端,到美国的“政府再造运动”、加拿大的“公共服务2000年计划”、欧共体的“公共服务革新”、北欧国家“公民社区发展规划”,再到澳大利亚的“财政管理计划”和新西兰的“财政人事制度改革”,等等。该《丛书》广泛收集世界各国政府体制改革的资料,并加以系统分析和比较分析,探寻其中的共同规律,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第三,风格务实。该《丛书》立足中国国情,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出发,学习国外经验中对中国有用的东西,提出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有价值的对策性建议。在认真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着眼于研究如何进一步形成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相融合,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以此推动中国社会的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该《丛书》的出版,是研究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阶段性成果。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走的道路还很长。希望作者们以坚强的毅力把这项研究继续下去,跟踪研究国内外行政体制改革的新动向新经验,不断听取政界学界的新意见新建议,以提高该《丛书》修改版的质量,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做出更大贡献,是所至盼。
-
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案例研究宋斌,鲍静,龙朝双,谢昕 编著本书探讨了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理论,如公务员的价值实现,政府生产力与经济发展,高、中层公务人员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生产要素的分配,公务员能力建设与“三维”学习型政府部门的创建等。鉴于人本化、市场化、法制化理念及其运行机制是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与实践的核心和“瓶颈”问题,本书构建了政府人力资本的投资机制,流动、安全的生态环境机制,成本会计机制,保险机制;提出了政府人力资源开发将出现社会化、全球化、数学化和持续化发展的趋势。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公共管理专业、行政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师生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也可以供各级政府部门、机关公务员的培训使用。
-
公安学论丛何家弘 主编《公安学论丛(第3卷)》是国内第一套着眼于公安学科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的连续出版物,由十所著名普通高校、政法院校联合发起,其主要栏目包括前沿视点、改革探索,实务纵横,科技方圆、专论天地、域外传译,书林采撷等。该丛书的出版,有利于各地公安教学和实践部门相互交流经验,对于推动公安学科的发展和完善,培养合格的公安人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内容理论联系实践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公安学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探讨。既有立足于公安学科发展的前沿性争鸣,又有密切联系公安实践需要的制度探索。 案例真实有据《公安学论丛(第3卷)》援引了大量案例,全部源自公安实践中发生的真实案件,并附有详实的数据进行佐证,可以让读者更加准确、清楚地了解公安实践。 作者全部来自公安教学和实践第一线《公安学论丛(第3卷)》作者既有来自公安院校,具有渊博的公安理论知识的教师,也有来自公安部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公安干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