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国际关系
-
结构性转型与中拉关系前景吴白乙当前,中国与世界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质的提升的关键时期。向前跨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能顺利实现,就可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民收入就会从中低水平跨人中高收入水平国家的行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优越性就会进一步彰显。再继续向前发展,就能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能够实现。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也是需要有非凡魄力和非凡作为的时代。二是中国正在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心。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走进世界舞台中心这件事,有其历史必然,是或早或晚的事情。但也有其偶然性,这就是2008年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下,迟迟缓不过劲来,内部混乱,每况愈下,国际影响力也在下降。我们则趁势而为、顺时而动,中国的国际影响和国际话语权明显提升。但要真正巩固这种态势,使之成为不可逆转之势,还要做很大的努力。关键是要克服创新上的“阿喀琉斯之踵”,根本解决大而不强的突出矛盾,还要避免大国关系上的“修昔底德陷阱”,才能确保即使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缓过神来之后,也无法阻挡中国崛起的总态势。一个有利于我的国际态势的取得,需要经过曲折艰难的斗争。而要巩固这种态势,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与世界张蕴岭 高程中国社科院国际学部每年推出一本集刊,围绕着一个主题,就涉及国际问题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挑选国内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编辑成册。本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与世界》主编为张蕴岭、高程。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了中国特色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与之相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国家发展战略的诸多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对中国外交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并促进中国外交战略的新调整。本文拟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有关内容,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的有关论述以及中国共产党已有的外交战略思想,对新时代中国外交战略的主要内容进行系统性的梳理、解析,以期在理清各外交思想、理念、战略、政策等在体系框架内的位置以及相互之间关系上做出初步探索,以助于学界从学理上对新时代中国外交战略做更深入研究和实务部门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把握。
-
中国参与国际体系变革进程研究胡宗山,韦红 等冷战结束以来,国际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处于持续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中国积极融入国际体系,一方面寻找更多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努力推动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中国参与国际体系变革进程研究/中国外交与国际合作丛论》着重研究了中国应该如何抓住变革机遇,乘势而上,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体系变革进程,通过主动性、创造性的工作,推动国际体系向着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建设和谐世界、有利于我国国家利益实现的方向发展,尽可能地维护、延长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局面更好、持续时间更长的国际环境,以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冷战后美国防扩散政策研究刘子奎冷战后,随着国际安全环境的变化,美国认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尤其是核武器扩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和挑战,美国面临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攻击、尤其是核武器攻击的可能性增加了,甚至世界发生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冲突、尤其是核冲突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了。为防止上述情况真正出现,美国冷战后对防扩散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力图在单方面、双边和多边层次上构建更为严密的防扩散网络。但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美国政策本身的原因,美国冷战后防扩散政策的结果并不如人意。就研究方法而言,本项目立足于防扩散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防扩散外交和战略安全环境三个层面研究美国冷战后防扩散政策。具体说,一层面,探讨美国政府内不同部门参与防扩散政策的过程和执行三位一体的防扩散、反扩散以及后果管理政策;第二层面,考察美国防扩散外交,分析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冲突,展现美国试图通过防扩散政策的美国化来实现美国在防扩散机制中的历史性领导地位和制度霸权;第三层面,把政策制定与实施、防扩散外交置于冷战后的战略安全环境的语境中考察,彰显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对美国防扩散政策的影响。其创新点在于把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防扩散外交和战略安全环境三个层面有机结合起来,既深度研究专题个案,又反应冷战后美国防扩散政策全貌。就观点而言,冷战后美国防扩散出现了新方式、新手段和新模式;其防扩散目标与具体政策之间表现出鲜明的矛盾性;与国际社会在防扩散上的合作表现出不对称性;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但更多强调军事手段;冷战后美国防扩散政策的实质是防威胁,常借防扩散之名,行防威胁之实。究其价值而言,体现在以下方面:学术史上,本课题以美国政府有关不扩散政策的原始文献(如反扩散计划审查委员会、、国防部生物和化学武器防务年度报告、国家安全总统指令)以及有关研究论文的解读为基础,全面而系统的展现冷战后美国防扩散政策,弥补学术界于此问题研究的不足;理论上,本课题力图阐释,美国在防扩散国际机制中的制度霸权及其动辄进行威胁或制裁的做法并不能阻止扩散。相反,走合作安全和维护传统机制而采取渐进的外交以及经济方式,可能更有利于国际不扩散事业;就现实意义而言,本课题的研究将总结冷战后美国不扩散的特点和实质,可为防扩散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为我国制订防扩散政策和参与防扩散国际合作、促进中美关系和发展提供参考。
-
地中海南欧七国联盟王战 刘天乔 张瑾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塞浦路斯和马耳他于2016年9月9日在雅典宣布成立欧盟地中海南欧七国联盟,也称地中海七国、南欧七国集团或欧洲七国。它是非正式对话机制,2017年元月28号里斯本,同年4月10号马德里,2018年元月10号罗马举办峰会。会后,七国用一致声音提出“地中海视角”和7国的独特诉求,旨在促进七国经济振兴,加强欧洲边境安全和管控难民危机,防止英国脱欧后的欧盟分化。从1991年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以来,欧洲经济增长滞涨,欧元区债务危机加重;政治方面,反欧盟的极右势力抬头,尤其是英国脱欧和难民问题加剧了欧盟内部的矛盾,造成某种意义的分化。地中海南欧七国联盟的成立并不意味着欧盟的分裂,但确实首次以抱团的形式公开了欧盟内部政治和经济问题的分歧,并强烈呼吁欧盟关注自己的诉求,初步形成一股欧盟内部的制衡力量。
-
中国边疆安全研究徐黎丽《中国边疆安全研究(四)》的贡献有二。一是提炼出中国边疆治理理论——通道地带理论,即由长城、丝绸之路及藏彝走廊组成的夹杂在中国四大生态文化区——北部蒙古高原、西部沙漠戈壁绿洲、西南青藏高原、东部平原区域之间的农牧混合地带,不仅连接了中国四大生态文化区,而且是中国祖先起源、发展、向四周拓展的区域,更是中国边疆与中心聚合和离心力量相互博弈的纽带。二是以文献资料与田野资料相结合的方法,系统书写中国陆地边境口岸志,旨在为国家建设边境口岸提供有益的参考。
-
南亚东南亚研究潘远洋,龚益波本书是由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东南亚南亚研究中心编撰的系列丛书。本书坚持突出南亚东南亚特色,坚持学术性,尤其注重及时反映我国学术界对东南亚各国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历史、民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兼顾亚非语言文学研究,为促进亚非语言教学与改革、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丰富中国的东南亚南亚研究发挥积极的作用。
-
普京大外交赵鸣文 著本书是一部大篇幅 、较为全面和系统地“全景”论述1999—2017年俄罗斯对外战略的专著。全书以1999年普京进入俄罗斯领导中枢到重回总理职位,再到第三任总统任期为主线,跟随其执政以来践行的外交轨迹,深入分析和论述这一时期俄罗斯对外战略和政策的全貌及其特点。作者将常年在驻外使馆一线工作的感悟与所掌握的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理论有机结合,以事实为依据 ,历史和辩证地对这一时期俄罗斯对外战略的大量史实进行全面梳理和多视角剖析,既对重要案例展开微观论证,也注重从宏观和战略层面来把控和提炼, 进而从大量纷繁杂乱的历史碎片中厘清和揭示普京治下俄罗斯对外战略的基本脉络和特征。
-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欧亚人文交流研究孙玉华本书汇集了2017年大连外国语大学主办的“ ‘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会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哈萨克斯坦研究”会议的会议论文,涉及区域研究与国别研究两大类。书中文章不但关注区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而且对各国的语言政策、法律、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加以阐述。本书的出版对区域与国别研究以及“一带一路”政策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中东研究2018年第2期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中东研究》是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主办的国内一本专门以中东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术集刊,涉及中东政治、中东经济、中东文化、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等内容。集刊围绕中东国家的政治、经济、安全形势,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关系,中东国家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及其影响展开分析研究。《中东研究(2018年第2期 总第8期)》共计12篇文章,分为特稿、中东政治与国际关系、宗教与社会问题、埃及史研究4个栏目,对学界前沿问题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