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国际关系
-
土地与政治约瑟夫·汉隆,特雷萨·斯马特自1890年罗德斯的英国南非公司在津巴布韦建立殖民统治以来,土地一直是影响津巴布韦政治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土地占有的不平等是导致津巴布韦民族解放斗争的重要原因,1980年津巴布韦独立后,穆加贝政府虽施行了土地重新安置计划,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广大黑人土地很少或没有土地的现状,并由此而导致了2000年的“快车道”土地改革计划,白人的大型商业农场被黑人占领和瓜分。此次土地改革导致津巴布韦短期内农业生产甚至整个经济的严重下滑,以及与西方关系的严重恶化。从2000年到2010年,国际社会出版了大量关于津巴布韦土地改革的著作,基本都是对其加以批评与谴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改革后以小农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方式开始奏效,津巴布韦的农业生产慢慢恢复到2000年以前的水平。正是在这一背景下,Joseph Hanlon、Jeanette Manjengwa和Teresa Smart在长期调研的基础上,出版了《津巴布韦收回了自己的土地》(Zimbabwe Takes Back Its Land)一书。该书基本肯定了津巴布韦“快车道”土地改革及其所带来的成果,认为其不但有助于扩大津巴布韦土地的耕作面积和提高农业生产率,更有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调高妇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等,因而其出版之后,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从一定程度上了为津巴布韦的土地改革进行了平反。之所以申请出版该书,原因有三:其一,中国与津巴布韦的关系长期友好,这种关系特别在津巴布韦于2002年遭受西方制裁遭受了西方国家的不少指责,本书的出版有利于改善津巴布韦的国际形象,从而也有助于为中津关系正名;其二,目前关于非洲的农业发展,国际上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实行大农场的现代农业模式,二是实行小农户的传统农业模式,近年来,西方寡头性农业综合企业所推行的以大农场、杂交种子、化肥和农药等为基础的现代农业广受批评,而津巴布韦土改后的小农农业发展为则后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其三,中国目前正在大力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目前已有多家企业前往津巴布韦从事粮食作物生产和经济作物订单农业合作,本书的出版,可为这些企业提供大量有用的背景资料和信息。
-
国家形象蓝皮书张昆,张明新《国家形象蓝皮书:中国国家形象传播报告(2017-2018)》是国内系统研究中国国家形象传播发展状况的专业性年度报告,由华中科技大学国家传播战略研究院组织,并汇聚诸多从事国家传播战略相关领域的学界、业界和政府相关研究和管理人员通力合作而成,2017年3月出版“国家形象蓝皮书”第1本《中国国家形象传播报告(2016)》。《国家形象蓝皮书:中国国家形象传播报告(2017-2018)》自主题报告而下,分别围绕“热点”、“国别与地区”、“专题”、“案例”和“附录”五个焦点话题,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从热点分析、国际视野、专题考察、案例研究和调研附录的层面,就中国国家形象建构和传播的各种话题,进行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呈现、论述和阐释,分析了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全景式、立体化图景,力图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建设与提升给予智力层面的启发或支持。《国家形象蓝皮书:中国国家形象传播报告(2017-2018)》采用“2+5”的内容结构形式。其中,“2”为“主题报告”和“年度形势分析(2017)”,主题报告从文明发展的角度,对新时代、新环境下的新传播与国家形象建设进行思考。该报告指出,传播既是人类生存的手段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机制,也是决定国家行为的空间边界,还是显示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该报告还论述了全球环境的变迁与中国国家形象建设面临的调整,并从内外贯通、媒体融合、官民并举、军民协同、多元表达的层面,提出了加强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相应对策。年度形势分析(2017)包括4篇子报告,从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国民四个领域展现了当前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基本现状。《国家形象蓝皮书:中国国家形象传播报告(2017-2018)》的主体是围绕前述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五个焦点话题构建的板块。具体而言,“热点篇”包括3篇子报告,就2017年的一些热点议题展开分析,从中透视了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图景。“国别与地区篇”包括3篇子报告,主要从全球传播的角度,考察了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相关话题。“专题篇”包括3篇子报告,分别从纪录片传播、影视传播、海外民意调查的角度,就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相关专题展开分析。“案例篇”包括3篇子报告,分别以体育事件、中华饮食和微视频国际传播的相关案例,就国家形象传播的议题展开分析。“附录篇”包括3篇子报告,主要借助于华中科技大学国家传播战略研究院2016年度的全国性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人心目中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形象。《国家形象蓝皮书:中国国家形象传播报告(2017-2018)》对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现实状况与发展趋势进行了集中的考察,具有强烈的现实观照意义,涉及宏观与微观、实证与理论、现实与历史、本土与海外等多重视角,论述丰富而多元。
-
一带一路王灵桂2018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五周年,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一周年。8月27日,习近平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五周年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性质、建设目标、下一步的建设方略做了详尽的阐述,为下一个阶段的“一带一路”建设书写了“工笔画”。《“一带一路”:从大写意到工笔画(国外智库论中国与世界)》是反映国外重要智库对“一带一路”倡议评价和看法的新集成之作。
-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与世界张蕴岭 高程中国社科院国际学部每年推出一本集刊,围绕着一个主题,就涉及国际问题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挑选国内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编辑成册。本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与世界》主编为张蕴岭、高程。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了中国特色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与之相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国家发展战略的诸多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对中国外交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并促进中国外交战略的新调整。本文拟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有关内容,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的有关论述以及中国共产党已有的外交战略思想,对新时代中国外交战略的主要内容进行系统性的梳理、解析,以期在理清各外交思想、理念、战略、政策等在体系框架内的位置以及相互之间关系上做出初步探索,以助于学界从学理上对新时代中国外交战略做更深入研究和实务部门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把握。
-
冷战后美国防扩散政策研究刘子奎冷战后,随着国际安全环境的变化,美国认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尤其是核武器扩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和挑战,美国面临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攻击、尤其是核武器攻击的可能性增加了,甚至世界发生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冲突、尤其是核冲突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了。为防止上述情况真正出现,美国冷战后对防扩散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力图在单方面、双边和多边层次上构建更为严密的防扩散网络。但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美国政策本身的原因,美国冷战后防扩散政策的结果并不如人意。就研究方法而言,本项目立足于防扩散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防扩散外交和战略安全环境三个层面研究美国冷战后防扩散政策。具体说,一层面,探讨美国政府内不同部门参与防扩散政策的过程和执行三位一体的防扩散、反扩散以及后果管理政策;第二层面,考察美国防扩散外交,分析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冲突,展现美国试图通过防扩散政策的美国化来实现美国在防扩散机制中的历史性领导地位和制度霸权;第三层面,把政策制定与实施、防扩散外交置于冷战后的战略安全环境的语境中考察,彰显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对美国防扩散政策的影响。其创新点在于把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防扩散外交和战略安全环境三个层面有机结合起来,既深度研究专题个案,又反应冷战后美国防扩散政策全貌。就观点而言,冷战后美国防扩散出现了新方式、新手段和新模式;其防扩散目标与具体政策之间表现出鲜明的矛盾性;与国际社会在防扩散上的合作表现出不对称性;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但更多强调军事手段;冷战后美国防扩散政策的实质是防威胁,常借防扩散之名,行防威胁之实。究其价值而言,体现在以下方面:学术史上,本课题以美国政府有关不扩散政策的原始文献(如反扩散计划审查委员会、、国防部生物和化学武器防务年度报告、国家安全总统指令)以及有关研究论文的解读为基础,全面而系统的展现冷战后美国防扩散政策,弥补学术界于此问题研究的不足;理论上,本课题力图阐释,美国在防扩散国际机制中的制度霸权及其动辄进行威胁或制裁的做法并不能阻止扩散。相反,走合作安全和维护传统机制而采取渐进的外交以及经济方式,可能更有利于国际不扩散事业;就现实意义而言,本课题的研究将总结冷战后美国不扩散的特点和实质,可为防扩散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为我国制订防扩散政策和参与防扩散国际合作、促进中美关系和发展提供参考。
-
中国边疆安全研究徐黎丽《中国边疆安全研究(四)》的贡献有二。一是提炼出中国边疆治理理论——通道地带理论,即由长城、丝绸之路及藏彝走廊组成的夹杂在中国四大生态文化区——北部蒙古高原、西部沙漠戈壁绿洲、西南青藏高原、东部平原区域之间的农牧混合地带,不仅连接了中国四大生态文化区,而且是中国祖先起源、发展、向四周拓展的区域,更是中国边疆与中心聚合和离心力量相互博弈的纽带。二是以文献资料与田野资料相结合的方法,系统书写中国陆地边境口岸志,旨在为国家建设边境口岸提供有益的参考。
-
地中海南欧七国联盟王战 刘天乔 张瑾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塞浦路斯和马耳他于2016年9月9日在雅典宣布成立欧盟地中海南欧七国联盟,也称地中海七国、南欧七国集团或欧洲七国。它是非正式对话机制,2017年元月28号里斯本,同年4月10号马德里,2018年元月10号罗马举办峰会。会后,七国用一致声音提出“地中海视角”和7国的独特诉求,旨在促进七国经济振兴,加强欧洲边境安全和管控难民危机,防止英国脱欧后的欧盟分化。从1991年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以来,欧洲经济增长滞涨,欧元区债务危机加重;政治方面,反欧盟的极右势力抬头,尤其是英国脱欧和难民问题加剧了欧盟内部的矛盾,造成某种意义的分化。地中海南欧七国联盟的成立并不意味着欧盟的分裂,但确实首次以抱团的形式公开了欧盟内部政治和经济问题的分歧,并强烈呼吁欧盟关注自己的诉求,初步形成一股欧盟内部的制衡力量。
-
反思规范性力量欧洲严骁骁本书从“规范性力量欧洲”这一概念的形成、发展入手,分析了这一概念对欧盟外交政策研究和规范性国际关系理论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对这一概念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学术努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做出反思和评述。本书通过重新发掘“规范性力量欧洲”这一术语的内涵,不但可以发现这一概念背后蕴含的丰富的政治哲学思想,而且还能为理解欧盟外交政策、评价欧盟的对外行动提供了新的视角。
-
普京大外交赵鸣文 著本书是一部大篇幅 、较为全面和系统地“全景”论述1999—2017年俄罗斯对外战略的专著。全书以1999年普京进入俄罗斯领导中枢到重回总理职位,再到第三任总统任期为主线,跟随其执政以来践行的外交轨迹,深入分析和论述这一时期俄罗斯对外战略和政策的全貌及其特点。作者将常年在驻外使馆一线工作的感悟与所掌握的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理论有机结合,以事实为依据 ,历史和辩证地对这一时期俄罗斯对外战略的大量史实进行全面梳理和多视角剖析,既对重要案例展开微观论证,也注重从宏观和战略层面来把控和提炼, 进而从大量纷繁杂乱的历史碎片中厘清和揭示普京治下俄罗斯对外战略的基本脉络和特征。
-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欧亚人文交流研究孙玉华本书汇集了2017年大连外国语大学主办的“ ‘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会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哈萨克斯坦研究”会议的会议论文,涉及区域研究与国别研究两大类。书中文章不但关注区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而且对各国的语言政策、法律、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加以阐述。本书的出版对区域与国别研究以及“一带一路”政策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