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国际关系
-
巴以水争端曹华《巴以水争端》是一部学术专著,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全书分七章,分别是:巴勒斯塔地区的水资源状况、以色列建国前后的水政策和水务活动、以色列在巴被占领土上的水政策及其后果、框架性巴以水谈判、技术层的巴以水谈判、多维权利理论下的巴以水问题、巴以水争端的出路和展望。当前,学界对环境与靠前政治关系的研究蒸蒸日上,水资源对靠前关系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中东国家间的水资源争端已经成为中东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和层面。巴以水纠纷是巴以争端的六大核心问题(还有边界划分、难民回归、犹太人定居点、耶路撒冷归属和巴勒斯坦建国)之一,历来是中东双边以及多边和谈的重要议题。本文研究巴以水争端将在靠前政治范畴和靠前关系框架下进行,力图赋予其以下意义:首先,靠前政治和靠前关系视野中的巴以水争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环境话题在靠前政治中的角色。其次,犹太文明和阿拉伯—伊斯兰文明都赋予水神圣而实际的意义,通过对巴等
-
一带一路与扩员中的上合组织张恒龙 著本书是“一带一路”上海国际论坛与会专家学者研讨成果的集成。“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欧亚地区各种合作倡议和发展战略应运而生,各种对接倡议以及合作战略都提出以上海合作组织为平台。书中围绕上合组织建设、安全挑战、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等角度展开讨论,探讨提升上合组织在地区发展的作用,扩大学术交流和智库贡献的有效途径。
-
长和平(美)约翰·刘易斯·加迪斯本书全面展现了冷战时期出现的新的体系性稳定要素,包括不干涉内政原则,超级大国如何避免发生直接冲突,对敌我阵营的内部分化的研判和利用,容忍相对安全等。
-
中国战略报告门洪华本书的主题是国家发展、大国关系和战略布局。基于这一复合主题,本书所收录的11篇论文,被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围绕如何夯实国家发展的基础。在这一部分中,各位学者认为当前的国际和国内局势正处在有利于中国崛起的时期,中国应当抓住这一战略机遇,通过超前式治理、精细化治理和法治化治理这三条路径,提升政治能力、强化民主集中制并完善国家治理模式,努力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第二部分的主题是大国关系的地区体现,主要关注中国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以及如何在这一框架下构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认为中国一方面要正视国际局势的竞争性增强,另一方面反对竞争的扩大化。第三部分的主题是中国国际战略布局的展开。在这一部分,各位作者对国际战略的相关课题进行了研究,如外交史的历程回顾与展望、国际语言战略的规划等。
-
亚太国家研究苏州科技大学亚太国家现代化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亚太国家研究》(第2辑)主编姚海,主要研究俄罗斯文化、俄国社会思想和社会运动、俄国发展道路与社会变迁、俄国革命等。本书沿续了《亚太国家研究》第1辑的成书特色,区分“十月革命与20世纪世界史”与“东亚与日本问题”两个专题,对亚太地区发展变革中的若干重大历史与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得出富有建设性启示性的结论,一些文章有思想、有高度、有力量,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
-
土地与政治约瑟夫·汉隆,特雷萨·斯马特自1890年罗德斯的英国南非公司在津巴布韦建立殖民统治以来,土地一直是影响津巴布韦政治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土地占有的不平等是导致津巴布韦民族解放斗争的重要原因,1980年津巴布韦独立后,穆加贝政府虽施行了土地重新安置计划,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广大黑人土地很少或没有土地的现状,并由此而导致了2000年的“快车道”土地改革计划,白人的大型商业农场被黑人占领和瓜分。此次土地改革导致津巴布韦短期内农业生产甚至整个经济的严重下滑,以及与西方关系的严重恶化。从2000年到2010年,国际社会出版了大量关于津巴布韦土地改革的著作,基本都是对其加以批评与谴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改革后以小农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方式开始奏效,津巴布韦的农业生产慢慢恢复到2000年以前的水平。正是在这一背景下,Joseph Hanlon、Jeanette Manjengwa和Teresa Smart在长期调研的基础上,出版了《津巴布韦收回了自己的土地》(Zimbabwe Takes Back Its Land)一书。该书基本肯定了津巴布韦“快车道”土地改革及其所带来的成果,认为其不但有助于扩大津巴布韦土地的耕作面积和提高农业生产率,更有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调高妇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等,因而其出版之后,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从一定程度上了为津巴布韦的土地改革进行了平反。之所以申请出版该书,原因有三:其一,中国与津巴布韦的关系长期友好,这种关系特别在津巴布韦于2002年遭受西方制裁遭受了西方国家的不少指责,本书的出版有利于改善津巴布韦的国际形象,从而也有助于为中津关系正名;其二,目前关于非洲的农业发展,国际上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实行大农场的现代农业模式,二是实行小农户的传统农业模式,近年来,西方寡头性农业综合企业所推行的以大农场、杂交种子、化肥和农药等为基础的现代农业广受批评,而津巴布韦土改后的小农农业发展为则后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其三,中国目前正在大力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目前已有多家企业前往津巴布韦从事粮食作物生产和经济作物订单农业合作,本书的出版,可为这些企业提供大量有用的背景资料和信息。
-
南海地区形势报告2015-2016鞠海龙 著2015-2016年是南海地区形势发展“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一个特殊年度。在这一年里,美国以“航行自由”为由,对所谓中国南海“过度海洋主张”的军事行动,直接刺激了南海地区安全形势的发展;国际舆论对南海问题的针对性炒作将国际社会关注度提升到了空前的程度;“南海仲裁案”的程序进程为整个亚太乃至全世界带来了有关国际法与当代世界海洋秩序的新思考……出于对南海地区和平与发展的期冀,秉承着中国的发展必然是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的理念,本书组织了一批对南海问题学有专长的研究人员编写了本年度形势报告,为国内南海问题研究领域学者提供有益参考。
-
变局与平衡刘强本书对2017年影响国际能源市场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多个专题分析,对中国如何应对来自国际市场的重大挑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全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能源合作,特朗普就任总统后的美国政策走向,全球能源市场尤其是国际石油市场的走势,全球能源治理和G20机制,国际石油价格走势,国际天然气市场走势,中东局势和沙特经济改革及其“2030年愿景”,以及专题研究如电动汽车、冬季供暖、废弃物发电等等。这些专题性研究仍然对今后我国的对外能源合作和全球能源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本书的研究成果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策参考价值。
-
一带一路倡议与欧盟多瑙河地区战略对接研究龙静,刘作奎,姬文刚自2012年正式诞生以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以下简称“16 1合作”)已经经历了建章立制、夯基筑台、积厚成势、收获颇丰、同舟共济、共同发展的五年,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基础更加坚实、方向更加明确、动力更加强劲的发展势头。与此同时,自匈牙利于2015年首先同中国签署有关“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以来,更多中东欧国家纷纷表现出参与中国倡议的迫切愿望。当前,“16 1合作”机制中的所有中东欧国家都已和中国签署了相关合作文件,中东欧地区成为了首个实现了“一带一路”倡议全覆盖的重要地区。中国在中东欧地区推进“16 1合作”机制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始终强调坚持“互利共赢”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并提出加强各方战略对接的建议。例如,在*出台的第六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成果之一——《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布达佩斯纲要》中就明确指出,各方强调愿以“16 1合作”为依托,继续共商、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欧洲投资计划等重大倡议和各国国家发展规划相对接。中国的积极鼓励与支持大大激发了中东欧国家邀请中国参与到本国和本地区发展战略规划中的强烈意愿。中国参与多瑙河次区域的开发合作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由多个多瑙河沿岸国家向中国提出的建议。这些国家的积极建议对中方开展相关调研提出了迫切的任务需要。首先,多瑙河作为一条流经10个国家,流域面积覆盖几乎整个中东欧地区 的国际性河流,以其为基础的各类合作超越了传统的双边合作模式,构成了规模更大、参与主体更多、利益攸关方更为复杂的次区域合作模式。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地区一体化不确定性增强的新形势下,为何以多瑙河次区域作为中国与中东欧地区进行发展战略对接的可选项,是一个亟待解答的问题。尽管中东欧各国地理位置相近,经济与社会当前所处水平和发展需求也都呈现出一定的共性,但是16个国家还是在“16 1合作”机制下反复强调整个地区的多元性和彼此需求的独特性。因此,寻觅到一个在发展需求上具有广泛共识的合作领域,是在中国倡议框架下突破国别合作、推进地区合作的必要前提。对多瑙河中下游流域的治理和开发无疑是具备了上述条件的合作领域。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多瑙河次区域合作历史悠久,合作机制众多,各国依据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与多瑙河的利益攸关程度也制订了不同的发展规划。同时近年来,欧盟也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推出了全新的政策工具和合作平台。上述情况使得中国应该充分了解各个层面上的发展规划,研究对多瑙河治理和开发发挥重要作用的合作机制和政策工具,并将这些因素都充分考虑进中国参与到多瑙河次区域合作的未来规划中。本课题的研究报告三部分对上述问题进行尝试性研究。报告的*部分用比较多的篇幅重点介绍了欧盟于2010年推出的有关多瑙河治理和开发的*政策工具——“欧盟多瑙河地区战略”。报告的第二部分“中国倡议与欧盟多瑙河地区战略对接的可行性”转入了对中国参与多瑙河次区域合作机遇与挑战的具体考量。报告的*后对中国“16 1合作”、“一带一路”倡议和多瑙河次区域的战略对接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
文化与国际关系[英] 朱莉·里夫斯(Julie Reeves) 著本书系统检视了国际关系的历史,探索了价值观的输入, 以及文化概念的应用。冷战以后,普遍认为国际关系主要体现在文化的交流上,作者通过研究历史上对文化的不同理解,挑战了这一观念,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