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国际关系
-
重启大国竞争孔元,江涵,吴蔽余 编重启大国竞争:法意看世界(2018) The Return of Great Power Competition“法意看世界”2018年卷是在2016年、2017年卷的基础上,对西方思想界和公共舆论界的讨论进行持续的追踪和记录,并通过这种方式,形成记录西方舆论的“思想年鉴”。本卷的主题主要有:(1)反思当下世界秩序演变,并在此基础上呈现欧美经济、政治和文化秩序的危机与转变;(2)记录欧美主要思潮演变,主要包括自由主义的反思、保守主义的再造;(3)记录欧美政治制度的蜕化,主要包括民主的危机和精英政治的黄昏,民粹主义的挑战;(4)记录有关身份政治和阶级政治的讨论,从文化和经济层面,展现欧美民主政治的内在紧张。对于当下世界局势的风云变幻,本书提供了一种观察视角,为我们理解大国竞争的逻辑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思想图景。
-
国际条约在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戴瑞君 著国际条约在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问题备受学术关注,也长期困扰实践。其根源在于中国宪法对国际条约与国内法关系的“失声”。《国际条约在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旨在透过基于一手资料的实证研究,把握国际条约与中国国内法关系的现状,发掘其中的问题,为制度设计提供依据。《国际条约在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特色鲜明:一是从立法、执法和司法角度全面考察国际条约在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实际地位;二是梳理世界193个国家的宪法如何规定国际条约与国内法的关系,以资参照;三是从宪法、立法、司法层面体系化地提出完善中国制度的具体建议。
-
国际发展援助的有效性研究黄梅波 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国际发展援助的质量和效果的评价有不同的标准。发达国家的“南北合作”模式主要使用“援助有效性”指标来评价对外援助的质量,而新兴援助国“南南合作”的对外援助更关注对外援助对受援国经济增长和减贫的实际影响,主张援助的“发展有效性”。本书构建了一个“援助有效性”和“发展有效性”相结合的国际发展援助质量评价框架,并利用该框架,对发达援助国及新兴援助国的对外援助质量进行了全面、客观的评价,也为国际援助体系的改革及中国对外援助的发展提出了思路和方向。 本书认为,国际发展援助质量评估体系需要结合“援助有效性”及“发展有效性”两个视角,重视援助过程的规范,更应该关注援助的经济增长和减贫结果。中国的对外援助应坚持南南合作原则,充分总结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减贫经验,挖掘中国对外援助的优势和特色,推动国际援助从“援助有效性”向“发展有效性”转变;在具体管理上可以学习发达国家对外援助管理中的有益因素,推动中国对外援助的改革与发展。
-
阿拉伯革命隐藏的另一面埃里克.德塞纳等 著,王朔 周谭豪 译2011年春天,北非和中东爆发了大规模的民众示威,引发了一些列国家政权的倒台,被国际舆论编织为各种版本的“阿拉伯之春”,也被西方称为“经典的爱国主义革命”。 来自8个国家23位学者通过深入的实地考察,揭开了这场“革命”的内幕,即境外势力如何利用社会矛盾,策划颠覆别国政权的活动;如何培训活动分子并建立网络联盟,提供活动经费,运用操控媒体和舆论,扭曲事实等在“颜色革命”中屡试不爽的技术,将抗议活动升级为暴乱、战争,还用大量鲜为人知的事实和数据揭示了谁在导演这场涉及多国的“离岸革命”。
-
原霸[英] 佩里·安德森 著,李岩 译原霸:霸权的演变(The H-Word: The Peripeteia of Hegemony) 在国际关系与政治学文献中,很少有术语像“霸权”这样被使用得如此广泛,而对于其确切意涵却几乎没有共识。在首部探讨这一概念命运的历史研究中,安德森追溯了“霸权”一词在古希腊时期的起源,在1848-1849年的欧洲大陆动荡时期于德意志重新被发现;随后,作者又分别考察了在革命时期的俄国、意大利以及冷战时期的美国、戴高乐治下的法国、撒切尔治下的英国、后殖民时代的印度、封建时代的日本的“霸权”概念,直至由默克尔和特雷莎??梅、布什和奥巴马唱主角的世界。
-
中国暂缺作者《中国—东盟研究》于2017年创刊,由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办、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承办,聘请国内外知名东盟问题专家组成编辑委员会。本刊围绕中国—东盟研究领域,重点关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致力于中国—东盟理论研究与政策分析的有机融合,一年四辑(季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辑为“一带一路”东盟学者特辑,对相关领域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研究与展望,并提出了有价值的政策建议。内容详实,条分缕析,具有鲜明专业特色,兼具权威观点,既适合高等院校在校生学习阅读,也适合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学者及政府官员作为参考。
-
外交学院2018年科学周论文集秦亚青,袁路明 编《外交学院2018年科学周论文集》对于提高外交学院教职员工科研能力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给本院教职员工增加了一个发表研究成果的园地,深受欢迎,许多教职员工在该书发表研究成果之后,可以得到广大同仁的中肯点评和指正,提高了继续发表研究成果的水平,此项活动坚持至今,卓有成效。
-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研究辛昕 著在阿富汗战争中,美国文官因为安全原因不便开展公共外交,其国防部和军队承担了公共外交的主要任务。本书将“军事”和“公共外交”联系起来,解析了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模式,并结合“温和的伊斯兰之声”、“指挥官应急反应项目”和“妇女接触小组”等项目阐释了该模式在阿富汗战争中的运用情况以及所暴露的缺陷,并归纳了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的启示,以期对了解军事公共外交的一般性规律和运行过程提供借鉴。
-
国际网络安全治理的中国方案本书专家组 著“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丛书(中、英文版),全面、深入地向国际社会阐释中国的全球治理观,展现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努力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并以踏实稳健的步伐,推动构建合作共赢、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 中国从“接入”互联网的第一天起,就成为推进互联网全球普及与应用、积极参与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的重要力量,其中不仅有理念的输出,更有实践的推进,二者相辅相承,共同构成中国参与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的路线图。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应用“双刃剑”作用的日益显现,当前网络空间治理在追求“发展”与“安全”的 平衡过程中,不得不将治理重心更多地向网络安全治理倾斜。在此过程中,中国全方位、多渠道地参与了相关治理进程,与国际社会各方一道共同探索有效治理的路径与方案,共同致力于“和平、安全、 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间建设。 In China and Cybersecurity, the authors summarize China’s efforts to work with other countries in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the international cyberspace governance system with a view to establishing a safe, open, and cooperative cyberspace, and building a multilateral, democratic, and transparent framework for global Internet management. The book also covers China’s involvement in the formulation of related international regulations, hosting the World Internet Conference, and raising the awareness of cybersecurity among Chinese netizens.
-
德国国际危机管理与实践研究邹露 著一、主要内容(一)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国际政治–安全领域的德国国际危机管理机制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梳理相关中、德、英文献和政府官方文件,探索德国国际危机管理的理论基础,再通过乌克兰危机、难民危机案例分析和对比,对德国国际危机管理理念和机制研究结论进行论证,最终得出德国国际危机管理机制的结构与特征,并总结其借鉴意义。(二)研究重点问题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研究试图解释以下问题:①\t德国国际危机管理理念是什么?②\t德国国际危机管理的考量因素有哪些?③\t德国国际危机管理机制由哪些部分组成?④\t德国国际危机管理机制的可行性与局限性体现在哪?⑤\t德国国际危机管理机制对我国有什么借鉴意义?(三)主体部分框架第一部分对西方国际危机管理理论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对德国和中国的研究现状分别进行梳理与详细介绍,为本研究做好知识铺垫。第二部分是德国国际危机管理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德国国际危机管理的几个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借助角色理论、文明力量理论和欧盟危机管理理论及模式,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通过梳理德国政府危机管理相关文件、报告及论著,对德国国际危机管理理念、战略基础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第四部分深入探索德国国际危机管理机制。从法律基础、原则与手段、决策机制、三段式实施机制,结合国际组织框架,提炼出德国国际危机管理机制的整体框架。第五部分以乌克兰危机和难民危机为案例,对危机管理实践进行纵向分析和横向对比。最后一部分对德国国际危机管理机制进行总结,对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德国国际危机管理机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并对德国国际危机管理的前景进行展望。二、主要观点第一,德国高度重视国际政治-安全危机及其管理。第二,德国认识到必须与世界上所有重要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才能有效管理国际危机,并在实践中力图与世界上重要国家及国际组织合作。第三,德国在国际政治-安全危机管理中注重民事危机预防,倾向于不轻易动用武力或至多有限地使用武力,目的主要是为了避免冲突升级或发展,造成更大的人道主义灾难。第四,德国国际危机管理始终离不开欧盟框架,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为德国参与国际政治-安全危机管理提供了动力,同时也形成一定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