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国际关系
-
软制衡[加拿大] T.V.保罗 著,刘丰 译均势是国际政治界最经久不衰,也是蕞具争议的概念和战略。本书探讨了从19世纪的欧洲开始,大国及其盟友如何运用软制衡来达到均势的目的。作者在书中指出,全球化为几乎所有国家带来了经济和社会繁荣,使得为争夺资源而展开的零和竞争比以往时代更加艰难。各国越来越依赖国际制度、有限的协约以及经济手段来制衡权力、抑制有威胁的行为。军事实力仍然很重要,但它已不再是当今世界唯*可行的制衡手段。
-
天缘政治学徐能武 著本书是《空间政治学——政治文明新高地的复合建构之道》的修订版,也是作者对这一领域不懈探索成果的再完善。本书立足航天技术发展实际,试图以新的体系、新的方法丰富和发展天缘政治学的学术研究,构建恰当的理论分析框架、拓宽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本书从太空环境及太空力量的特征分析入手,重点论述天缘政治的实践缘起、权力逻辑、复合建构、安全议程、国际规制等,初步建构了既具中国特色又有世界意义的天缘政治学研究的逻辑框架体系,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
双重结构与俄罗斯的地区一体化政策顾炜 著书稿以俄罗斯为对象和切入视角,探析俄罗斯在冷战后近30年对后苏联空间发展一体化政策的影响因素,归纳和总结其政策变化特点,进而判断俄罗斯的政策走向和后苏联空间一体化的发展前景。作者从层次分析、地区、地区主义和地区一体化等国际关系基本概念入手,在全面梳理国家参与或支持地区一体化发展原因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以更好的解释俄罗斯的政策和行为。作者将研究视角落于结构因素对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她认为“一超多强”的体系结构和“一强多弱”的地区结构共同影响了俄罗斯对外政策意愿。近30年来尽管地区结构和体系结构的基本形态没有发生明显的质变,但体系结构和地区结构的不同变动情况,以及俄罗斯在每一结构中的相对权力地位存在的不平衡变化,分别对俄罗斯的地区一体化政策和意愿提供不同的激励或者制约,从而影响了俄罗斯的态度立场和政策选择。在搭建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本书将1991年以来的近30年划分为6个阶段,分析每个阶段中俄罗斯地区一体化政策的特点,把握双重结构中俄罗斯的相对权力地位和主导观念的变化,从而阐释俄罗斯在不同的阶段节点改变或调整其地区一体化政策和立场的原因。
-
多维北极的国际治理研究赵隆 著随着各国和非国家行为体北极活动的不断增加,北极治理的赤字现象逐渐突出。本书针对北极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和跨域性特征,基于主体间的认知异同提出“多维北极”概念,探索北极问题的气候与环境边界,分析北极的知识权力构成与认知共同体建设,评估北极多利益攸关方的战略取向和博弈态势,总结北极开发的成本与收益平衡原则,在此基础上梳理北极国际治理的体系化进程。
-
海湾合作委员会集体身份建构研究刘彬 著建构主义以社会学的观念结构为主导理论,对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做出不同于传统理论的解释,为国际政治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海湾合作委员会集体身份建构研究》将建构主义理论中的“规范”“认同”以及“社会化合作”三个概念作为核心解释工具,探讨海湾合作委员会一体化进程中六个成员国家之间国家体系的社会化建构,通过分析其发展进程中社会化互动过程的形式、内容、性质以及该过程中共有制度和规范的内容与特征,进而管窥社会化合作以及共有规约对海合会集体观念与认同的影响,明确海合会国家之间集体身份建构方面的成败得失,进而探讨以地区安全体系为视角的海合会集体身份的他者建构,包括海合会国家同地区邻国伊朗、伊拉克以及西方大国代表美国之间的关系等,最后从身份认同视角对该次区域组织今后面临的挑战及其未来走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普遍定期审议机制研究朱利江 著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普遍定期审议机制是联合国进入21世纪以来在人权机制方面进行的大革新,被誉为“联合国人权机制”这顶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它使联合国所有会员国首次定期接受履行国际人权文件义务的同停审议,并通过互动对话与合作改善各国的人权状况。它填补了国际人权机制的漏洞,已成为践行人权普遍性和平等性的一个象征。《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普遍定期审议机制研究》不仅回顾了这一机制的产生确立过程与发展进程,研究了审议的依据、原则、目标、流程、结果与后续行动,还总结了前两轮审议取得的成就与正在浮现的挑战。它是国内外本领域一本对这一机制进行学术探索的专著,适合从事国际人权机制研究和实践的人员参考阅读。
-
国会委员会与美国对华决策研究张腾军 著“当国会开会时,它只是在进行公开展览,当委员会开会时,才是国会(真正)在工作”,美国前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对国会委员会地位的阐释至今仍具有说服力。作为国会组织架构中的次级单位,委员会不仅掌握宪法赋予国会的大部分权力,且身处国会立法决策过程的核心环节,几乎没有提案能够不经委员会审议而最终成为法律。在国会政治体系中,委员会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精简到扩张再回到精简,在不断的自我变革中形成了成熟完备、等级化的制度体系,在国会决策中拥有特殊而重要的角色和地位。委员会权力之盛,使国会更一度出现“委员会政府”时期。 从外交决策上说,国会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所扮演的角色均与委员会息息相关。但是,在美国对华政策研究中,国会委员会的作用常常受到忽视,这首先源于对国会及其涉华角色存在误解,体现为笼统且标签化的认知,也源于对国会委员会在国会决策中的独特作用认识不足,这直接影响到对美国如何对华出牌的预判。 本书的研究以国会委员会为出发点,旨在探究国会委员会与美国对华决策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委员会发展历史的梳理与运行机制的介绍,结合其在国会决策尤其是对外决策中的重要地位,从美国对华政策的历史与现实着手,剖析国会委员会在对华决策不同阶段、类型、领域中所发挥的影响,并对其影响因素及具体效果进行评估,试图展现国会委员会对华影响的相对全面的图景,为有关国会与中美关系的研究提供微观层面的视角。 本书认为,从两国交往之初的鲜有作为,到关系正常化后的趋向主动,再到冷战结束以来的全面介入,委员会的对华意识显著强化,对华影响显著增强。甚至可以说,在委员会体系中,一个主动的对华政策议程正在形成。当前,在两党对华共识的强化之下,委员会内部对华立场趋同,与行政部门积极合作或形成默契,推动层出不穷的涉华立法,对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产生较大干扰。在美国国内外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时期,委员会体制的固有缺陷正不断显露,这将推动其以更加冒进的姿态深度介入对华决策,给中美关系带来更大挑战。
-
中国的海外利益蓝皮书于军 著海外利益本质上是国家利益的海外延伸,是国家战略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海外利益覆盖经济、资源、文化、安全等领域,并由原来单纯的地理空间拓展到国际制度层面,已经凸显为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议题。本书综合研究2018-2019年中国的海外利益,包括导论、6章内容和大事记。
-
面向新时代的中拉关系吴白乙,王荣军 编《面向新时代的中拉关系》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拉关系和对拉战略研究”结项成果。在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基础上,该书逐层分析中拉合作的各个领域,明确指出中拉关系进入“构建发展”的新阶段,面临转换、提质的历史机遇。中拉关系的未来发展应当打造以经贸合作为主线的全方位整体合作,扎实推进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实现彼此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政策和资源配置的联通、兼容、共济。
-
全球变局与中国道路刘天骄,姚无铭 著本书聚焦过去一年多来中国国内的思想讨论,并试图通过这种讨论,记录中国思想界和公共舆论界的思考精华,观察并探索由此折射出的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走向。全书分为“全球局势:观察与评论”、“特朗普新政与中美贸易战”、“中国和平崛起与国际关系”、“中国道路”、“中国体制:政党、国家与治理”、“经济与社会”、“公共舆论与文化意识形态”七部分内容,试图通过对国内学界思想讨论的概括与摘要,展现中国学人看待世界思考世界的方式,为人们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一个更为丰富的思想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