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国际关系
-
中国与湄公河五国民心相通研究许庆红 等 著如何在澜湄合作良好的民众基础之上,更好地增强六国民众的“澜湄认同感”,是打造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建设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课题。《中国与湄公河五国民心相通研究》根据2018-2019年“海外中国企业与员工调查”(OCESS)结果,从中资企业东道国员工视角,对中国与湄公河五国的民心相通状况进行系统分析。首先依据ABC态度理论模型构建民心相通指标体系,包括湄公河五国中资企业东道国员工对中国及中国人的认知、情感及行为倾向三个维度。其次,从三个维度出发,依次考察缅甸、老挝、柬埔寨、泰国、越南不同类型的中资企业员工对中国新闻、中国产品及品牌的认知程度,对自身与中国人社会距离和中国影响力的评价,以及在与中国人交友和中国文化产品消费方面的行为倾向。最后,对推进中国与湄公河各国民心相通的重点领域和合作方向提出政策建议。
-
东南亚国家来华留学生的文化差异李涛 著本书在阐述文化差异及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的理论基础上,从文化软实力、政治意义、高等教育国际化意义、经济意义、文化交流与传播意义等角度阐述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对中国对外开放、发展经济和提升国家形象的作用和意义。本书从东南亚国家来华留学生与其国内截然不同的体现在学习生活、社会文化、价值观以及留学生管理四大层面的文化差异入手,结合个案分析、田野调查笔记和深度访谈,对留学生面临的各种类型的文化差异问题以及相应的跨文化适应问题与困难进行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前瞻性的消解东南亚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的对策建议以及需进一步探讨的方向。
-
世界铁路的地缘政治考察张晓通 著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高铁走出去的地缘政治风险研究”(项目号:15BGJ046)的结项成果,同时是复旦大学重点科研启动项目。《世界铁路的地缘政治考察》一书从理论和历史两个方面探究近代之前的世界铁路简史,研究内容聚焦历史上大国的铁路地缘政治,包括什么是古典地缘政治理论,铁路的地缘政治包括哪些内容,从而构建出一个铁路地缘政治的分析框架,通过铁路地缘政治的历史案例研究,探寻铁路地缘政治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原因。
-
日本学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著《日本学》是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编辑的学术论文集。它的宗旨是,对日本进行综合研究,探索其与他国不同的特点,尤其是在民族性格、历史传统和深层文化方面的特点。故命名为《日本学》。研究日本学必须站在科学的立场上,全面地观察日本,而不失之偏颇,这样才有助于人们深刻地了解日本,客观地评价日本。《日本学》即采取这种态度。
-
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王德迅 著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UNDRR)是联合国系统中唯一完全专注于减灾相关事务的实体机构。本书对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的历史沿革、工作职责、机构设置、会议和论坛、区域性平台以及与中国的减灾合作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其中,围绕落实《2015~2030年仙台减少灾害风险框架》这一重点,深入分析了减少灾害风险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在统筹协调全球防灾减灾事业中面临的挑战。
-
全球治理与网络安全王孔祥 著全球治理是冷战后兴起的国际关系热点问题,深受各国学术界、政界的关注和重视;网络安全是全世界面临的一个共同挑战,维护网络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网络安全问题;近年来,世界各国已深刻认识到共同应对网络安全威胁的重要性,网络安全的国际合作已成大势所趋,确保全球互联网安全运行是在网络空间为全世界提供“公共物品”的要求。将网络安全纳入全球治理的视野和框架,成为具有高度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新兴课题。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转折点,全球治理陷入困境;新冠肺炎疫情更使全球化和全球治理遭受重创;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挑战更加复杂、严峻。中国主张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下开展国际合作,推动制定各方普遍接受的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和平与安全。
-
东北亚政治概览张景全,洪静 著《东北亚政治概览》通过对东北亚主要国家日本、俄罗斯、韩国、朝鲜、蒙古等政治体制的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东北亚各主要国家的政治体制、权力分布及其基本运行模式,进而对东北亚各国政治特色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
德国在欧盟角色的演变杨解朴 著本书以两德统一以来德国在欧盟的角色作用为研究对象,结合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及建构主义的理论假设分析德国外交政策的变化。根据上述理论假设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和问题领域,本书结合德国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国内政治结构的改变分析导致其在欧盟角色发生变化的主观动因与客观因素、探讨德国在欧洲领导权的有限性和制约因素;针对欧洲目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及德国国内和欧盟层面的制约因素,分析德国作为文明力量在处理欧盟经历的多重危机中发挥的作用,对德国未来在欧盟的地位和作用进行预测。
-
双循环视阈下的中国—东盟经济合作毕世鸿 著近年来,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内涵不断丰富,政治安全、经济、社会人文三大领域合作硕果累累,成为规模的贸易伙伴、富内涵的合作伙伴、活力的战略伙伴。对于中国所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等构想而言,东盟国家自然成为重要合作伙伴。双方以命运共同体建设为引领,以共通的合作理念——中国“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与东盟“东盟方式”为指引,不断创新机制对接路径,完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谈判,深化产能合作,加强物理联通和金融合作。未来,双方要努力促进政治互信,确立合作的顶层设计,积极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提升优化贸易合作层次,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抗风险能力,善用RCEP,进一步完善区域合作软环境,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多层次金融合作。
-
跨文化交流学视角下的公共外交研究郭威 著全球化的发展改变了世界各国孤立封闭的状态,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不同程度的全球化,世界日益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全球公民意识特别是全球共同体意识和全人类社会意识逐渐为多数人所接受。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地位的提升,影响力的扩大,我国需要培养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国际新闻传播人员、记者、国家及地方政府与部门的官员及外事人员、商务人员、跨国公司经营者、学术交流的教授与学者、从事海外学习与实习的学生等等,使他们在各类跨文化交流中能驾驭文化差异、从事公共外交活动,展现中国人的跨文化意识和全球公民意识。本书设国际文化关系为大背景,以跨文化交流理论范式为理论支撑,来探讨公共外交在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性和必须性以及公共外交具有平等性和相互性的内在属性,即公共外交的实施过程是一个相互平等交流的过程,通过在平等基础上的相互对话和倾听对方,交流才有可能达到双方的理解,才能赢得“心灵和思想”,从而获得文化认同、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并为国际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最终达到国际社会的和谐发展,共同建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作为国际社会中的重要一部分,不仅影响到双方的国家利益,也给国际利益格局带来重要影响。通过研究以部分国家(本书以中国和美国为主要案例国家)公共外交的启动/实施、特点、评估以及所带来的教训与借鉴为主线,揭示出跨文化交流学视角下公共外交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