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国际关系
-
城市外交[美] 索黑拉·阿米尔,[土耳其] 艾弗·西文 编,王勇 译本书是一部全面阐述城市外交的当前理论和分析方法的著作,作者群体来自不同国家、专业和从业背景,涉及了诸多学科,如政治学、传播学、社会学、市场营销和旅游管理等,汇集了业界和学界关于城市外交的**见解。本书以全球城市网络、全球参与和传播的地方战略、不同治理层面的城市外交、城市品牌和外交实践为主题,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细致、深入地分析了城市之间、城市与民族国家、非政府组织和外国公众之间互动的内容、原因以及方式。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一国外开放的前沿与窗口,是参与全球化的先锋,城市外交正在发挥参与全球治理、促进地方发展的重要作用。本书对城市外交的系统论述对于共享城市发展与治理经验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
2050韩立群 著我们所处的国际能源政治环境已经持续存在了数十年,这使得人们对能源与国际政治的关系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认识。当前,能源转型的力量正在不断积累,人类对能源的开发利用或许就处在又一次颠覆性变化的前夜,人们有理由为国际能源政治随之出现的调整做好充分准备。该书对国际能源政治的历史演变与结构特点,新一轮能源转型的主要内容,国际能源政治新秩序的表现和形成以及与能源转型有关的政治博弈、经济竞争、新型危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能源研究领域和国家现代能源体系的构建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讲稿朱鹏 编本书以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和国家间关系为基本框架,从全球史观的高度系统地阐述了自“三十年战争”至二战结束(1618—1991)三百多年间国际关系发展演变的历史,重点讲解了威斯特伐利亚、维也纳、凡尔赛-华盛顿、雅尔塔四大国际体系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掌握近代主权国家产生以来国际关系发展的轨迹,读者能够初步具备开展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的能力,并为相关课程的学习和相关领域的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
东盟防务外交张燕 著防务外交是一种广义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工具,东盟防务外交的前身是东南亚国家的防务合作。随着非传统安全挑战的凸显、集体身份的强化和东盟一体化的确立,东南亚地区的防务合作面临机制升级,东盟防务外交就是东南亚防务合作机制化、务实化和东盟化的具体表现,说明东盟国家已经在防务合作领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 本书对东盟成员国间、东盟成员国与域外行为体间、东盟与域外行为体间通过多轨合作机制,协调防务政策、从事防务合作的制度化安排进行研究,为支持东盟一体化和中心性,推动中国和东盟的防务合作机制化有重要参考价值。
-
造就未来领袖陈光“模拟联合国”与联合国诞生于同一时代,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风靡全球的青少年教育形式之一,成为国际青少年交流的重要平台。“模拟联合国”活动由参与者扮演不同国家的外交官,按照联合国会议的规则流程讨论国际热点问题。青少年学生通过对世界前沿热点问题的研究、辩论及商讨解决方案,能够增进研究能力,开拓学习潜能,加深对世界的认识,结交来自世界各地的伙伴,为成长为”未来领袖”奠定坚实的基础。《造就未来领袖:“模拟联合国”外交策略与技巧(第二版)》系统介绍了“模拟联合国”活动的基本知识与训练策略,包括”模拟联合国”的起源和基本概念,参与活动需要进行的学术准备, ”模拟联合国”会议中的具体程序、规则和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对会议准备、会场发挥等环节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建议。《造就未来领袖:“模拟联合国”外交策略与技巧(第二版)》同时介绍了参加“模拟联合国”活动的必须具备的知识,如联合国宪章及主要决议的介绍、联合国特殊委员会的说明等。此为该书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修订和完善, 补充了近年来“模拟联合国”教育的新资料、新案例等,展现了模拟联合国教育的新趋势和新动向。《造就未来领袖:“模拟联合国”外交策略与技巧(第二版)》适于准备参与“模拟联合国”活动的师生阅读和参考。
-
日本企业走出去战略中的协同支持体系研究程永明 著本书从□□企业“走出去”过程中企业资源的依赖性、价值链的互补性、同业间的竞合性以及经济的社会性等特征,综合运用社会关系网络理论、协同理论以及利益相关者等理论进行分析。首先本书对□□企业“走出去”的□□沿革进行了梳理,对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总结,其次主要围绕□□企业“走出去”战略中□□政府及相关省厅、政府施策机构、官民协同组织、金融机构等主体的支持措施,以及业界、综合商社、服务型组织、智力支持组织等的协同措施展开研究。最后结合□□的相关经验,为企业“走出去”构建协同支持体系提出了十二条具体建议,以期使企业在“走出去”战略的进程中,走得更多、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
公共外交[英] 尼古拉斯·卡尔 著,陆泉枝 译本书通过将历史视角融入国际关系、传播学、心理学和当代公共外交实践当中,从理论层面探究了公共外交的五个核心元素:倾听、倡议、文化、教育交流和国际广播;同时分析了近年来公共外交的主流手段——****构建与伙伴关系。本书指出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交媒体时代,公共外交正变得愈发重要,全民参与成为可能。本书呈现了新兴平台与技术的真正潜能与局限,为未来的公共外交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这本入门作品内容全面、通俗易懂,不仅是学生、学者和从业人员的核心读本,而且是任何有意参与全球公共事务人士的必备读物。
-
国际公共产品供求体系新变化与中国的选择刘昌明,孙云飞,孙通 著国际公共产品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维持国际体系运转和国际秩序稳定的基本条件和保障。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度发展,全球气候变暖、金融危机、恐怖主义、重大突发疾病传播等全球性公共问题大量增生,亟待国际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来解决。本书在对二战后国际公共产品供求体系历史考察基础上,深入分析21世纪以来国际公共产品供求关系的新变化和新特征,剖析当前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困境、形成原因及其影响,最后结合“一带一路”案例,系统探讨了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动因、现状、挑战及其策略。
-
联盟研究凌胜利著本书主要探讨了联盟理论与实践的相关问题。在联盟理论研究方面,主要聚焦联盟形成、联盟管理、联盟转型、联盟分化等方面。在联盟实践方面,主要以亚太地区大量的联盟实践为例,加深对联盟相关理论的分析。全书对联盟理论进行了相对全面系统的分析,在对联盟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对联盟形成到联盟瓦解的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联盟管理、联盟转型与联盟分化的内在机制。在联盟实践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案例分析,既涉及冷战时期也关注当前联盟态势,既有双边联盟也有多边联盟,重点以美国亚太联盟为例进行详细研究,以此加深对联盟理论的理解。总体来看,本书是国内为数不多有关联盟研究的全面系统的专著,可供国际安全、亚太研究等专家、学者和读者参考。
-
脱欧后英国的非洲政策及前景朱伟东 著丛书简介 2019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积极响应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讲话精神,成立中国非洲研究院,旨在同非洲各国深化文明互鉴,加强治国理政和发展经验交流,为中非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共同建设面向未来的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构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习近平主席在致中国非洲研究院成立贺信中指出,希望中国非洲研究院汇聚中非学术智库资源,增进中非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为中非和中非同其他各方的合作集思广益、建言献策,为促进中非关系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中国非洲研究院成立以来,着力打造中非交流平台,密切中非学术交往,促进人心相通;发挥研究基地作用,开展共同研究,助力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发挥人才高地作用,培养高端专业人才;发挥传播窗口作用,讲好中非友好合作故事。内容简介:2016年6月23日举行的“脱欧”公投是英国政治发展进程中的一件重要大事,它对英国的内政和外交都带来相应的影响。但总体而言,它对英国对外政策的影响更大。“脱欧”公投为英国对外政策的重新定位和转型带来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在此背景下,英国特蕾莎·梅政府提出“全球英国”这一对外政策理念,此后的鲍里斯·约翰逊政府延续了这一对外政策理念。“全球英国”对外政策理念成为英国“脱欧”后处理对外关系包括对非洲关系的一项重要指导原则。英国政府意识到“脱欧”后非洲对于“全球英国”愿景的重要意义,因此,无论是特蕾莎·梅政府还是约翰逊政府都强调加强与非洲的关系,虽然它们对非洲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特蕾莎·梅政府时期提出对非战略性方法,强调在繁荣、安全与稳定、气候变化和可持续自然资源管理、人口转型以及萨赫勒地区五个方面实现“五大转变”,利用人员和平台、科技以及软实力“三大推手”推动“五大转变”,同时将“价值观和民主”置于英国政府对非工作的核心。特蕾莎·梅政府的对非战略性方法还特别强调,英国的发展援助必须支持英国的国家利益。约翰逊政府在对非关系方面基本遵循了特蕾莎·梅政府的对非战略性方法,但他采取的一些措施,如合并国际发展部与英国外交部,降低英国发展援助在英国国民总收入的比重,采取“印太倾斜”战略等,被认为会淡化英国与非洲关系。在英国对非新战略的背景下,英国与非洲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领域采取了不同的合作措施,产生了相应的效果。根据英国在非洲的利益需求以及英国过去10年来的对非政策走向,未来5—10年英国将更积极主动地全方位、多领域介入非洲事务。具体而言,在政治方面,英国会进一步扩大与非洲的伙伴关系,更加重视推行英国的“民主、法治、人权”等价值观以及“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理念;在经济方面,会更加重视开拓非洲市场,采取更多具体措施拓展与非洲的贸易与投资;在和平安全方面,会继续扩大在非洲的军事存在,深化与非洲的安全合作;在文化方面,会更加重视在非洲传播其价值观,提升英国在非洲的软实力。从英国对非政策走势及中英战略关系来看,未来中国和英国在非洲既有合作的机遇,也面临竞争的挑战。影响未来中英在非洲关系的因素主要包括“西方因素”“非洲因素”以及中英战略关系的发展。为正确应对未来中英在非洲的关系,中国需要准确把握“西方因素”中的机会,积极寻求与英国“求同存异”,重视“非洲因素”的作用,加强自身对非工作机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