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
-
新知识图书馆17郭震唐时间巨轮已经转入21世纪,而未来将是日新月异且变动剧烈的时代——科学与技术突飞猛进、地球村成形、资讯社会来临、环保意识抬头……人类已然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而“知识”必然是开启新时代大门的钥匙!在这样的时刻,编辑一套有时代精神与意义的少儿知识百科,我们订出了较高的标准:要具备完整而严谨的知识框架;要掌握“从感知、理解到运用”的教育原理;要做好版面设计;要印刷精美而价格低廉;更要能符合中国孩子的需要。可以想见,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套《新知识图书馆》是以“自然与环境”、“人类与社会”、“科学与技术”、“文化与艺术”四个知识面向,一共118个选题展开的。如今它已陆续呈现在世人的面前,而我们的理念是否落实,只能留给读者来评论了。这套书能以这样的面貌出版,要感谢海峡两岸的学者专家供稿,他们对文字内容做了最好的把关;也感谢画家朋友们,他们以最敬业的态度绘制了数千幅精美的插画。另外,海峡两岸许许多多出版工作者的努力,更是功不可没。我热切地期望中国孩子因这套书而受到启发,更希望海峡两岸的下一代能更紧密地团结、成长和壮大。
-
对面的疯子(法)皮埃尔·玛里 著,黄荭,王佳玘 译谁没有过这样的感受:无聊,抑郁,(有时狂热地)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抑制不住检查的必要(门是不是真关好了,熨斗插头是否真拔掉了),不能忍受乘公交互、电梯,害怕(和心爱的人、住在同一楼层的邻居)攀谈,疯狂无处不在。没有人可以逃脱。这也印证了帕斯卡的著名思想:我们其实是疯狂的,不疯只是疯狂的另一种表现。 重要的是我们和他人的关系。甚至当我们独自一人、自言目语的时候,我们还是处在和他人的关系中,是我们建立和他人关系的万式决定了我们疯狂的形式。 我不会去讲述某个关于抑郁症的故事。自极其久远的年代起,它就被描述过了。希腊人将其称作情感缺失,罗马人则称作厌世,在中世纪被称为淡漠忧郁,18世纪是萎靡不振,19世纪是神经衰弱,到了20世纪则叫抑郁症。以此为主题的又学作品浩如烟海,我们每个人都读过很多。
-
转变中的中国与世界人口问题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转变中的中国与世界人口问题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辑录了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所在各个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它既是为了纪念上海社会科学院五十周年华诞,也是为了集中展示上海社会科学院过去五十年的科研成就。这套丛书比较完整地记录了上海社会科学院科研人员在过去半个世纪所走过的曲折而又辉煌的学术之路,凝结着上海社会科学院全体科研人员在时代风雨洗礼下的智慧和良知。全书共分“人口理论”“人口发展”“流动人口”等7个部分,具体内容包括《中国人口转变的理论之争》《上海女性流动人口的就业特征》《上海职业培训发展现状与趋势探讨》《上海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服务政策》等。
-
人口论(英)马尔萨斯 著,郭大力 译《人口论》讲述了人文社会科学元典是人类对于自身及其社会的深刻反思和研究,不仅有对人类价值和精神的独特性、意外性,复杂性和创造性的情感性描述和目的性表达,也有对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类型、模式、变迁、机制及其多样性的事实揭示、因果说明和理想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塑就了我们的心灵、行为和生活,具有永恒的意义和不朽的价值。马尔萨斯的基本论题是人口增长有超过食物供应增长趋势的思想。它以“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为基础,认为由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食物生产只能以算术级数增加,赶不上以几何级数增加的人口需要,并认为这是“永恒的人口自然规律”。
-
古希腊人的性与情汉斯·利希特这是一部引经据典、篇幅庞大的学术著作。作者汉斯·利希特是德国莱比锡大学教授,英译者约翰·亨利·弗里兹曾翻译过数部希腊、罗马古典文学方面的重要著作。劳伦斯·道森在出版前曾对译本做了重要的编辑工作,包括配插图和增加索引。这部著作援引大量古希腊文学、艺术、历史作品中关于性爱和情色的记录,详细而生动地展现了渗透古希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两性关系和性生活状况。
-
群体身份与多元认同祁进玉《群体身份与多元认同-基于三个士族社区的人类学对比研究》在对“族群”(ethnic group)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通过对西北甘、青地区几个土族聚居农村和两个城市土族散杂居社区的历时近一年的实地调查研究,并通过个案访谈和问卷调查,配合主位和客位的观察研究以及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对比,进行地域、民族、国家等角度的群体认同意识探讨。作者认为,认同意识在现代的意义歧变,有着全球化影响的背景,进而造成人们(个体和群体)的一种身份认同的混乱、暧昧和模糊化。个体或群体的角色和身份随情景的变化而不断转换,在自我调整和社会适应的过程中,认同意识往往会发生选择性改变。作者通过深入分析现代认同理论的源流,阐述在全球化的当今一种认同意义的歧变、泛化的现实语境,探讨诸如政治认同、族群认同、地缘认同、公民身份及文化认同的意义以及此种意义多样、普泛化的理论路径。《群体身份与多元认同:基于三个土族社区的人类学对比研究》在探讨一种地缘意识的缘起以及族群/民族认同意识的影响因素中,重点考察在全球化场景中认同的情景化衍变的现实。此外,针对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主义和国家认同以及国民身份认同等较为敏感而复杂的话题也进行了多学科整合研究。同时,对现代教育的传统使命一精英教育、民族文化认同和公民教育实践进行了尝试性考察,从而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人类学田野研究文本。
-
康德著作全集李秋零 编康德的著作素以语言晦涩著称,这不仅源自康德本人哲学思想的艰深,同时也源自康德时代德语与现代德语的差距。更何况,康德生活在东普鲁士的哥尼斯贝格城,相对来说是文化上的一个“穷乡僻壤”。康德的德语,无论是在语法还是在句法上,都明显带有普鲁士方言的痕迹。《康德著作全集第7卷》讲述了学科之争和实用人类学两部分内容。
-
人口与劳动绿皮书蔡昉 编2007年以“刘易斯转折点”为主题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出版之后,在学术界和政策研究领域引起很大的争论。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不管从理论上如何概括,应用什么样的概念来阐述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劳动力短缺现象越来越普遍毋庸置疑。因此,这本绿皮书在继续提供新的证据的基础上,着重于分析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换句话说.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可以为我们提供哪些机会,以及如何在政策上因应这些可能的机会。具体来说,本书认为,刘易斯转折点的来临是普通劳动者和低收入家庭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变其在收入分配中地位的大好机会。在政策对路的情况下,我们预期可以把刘易斯转折点与收入分配状况改善的库兹涅茨转折点结合起来,实现“边增长、边分配”。
-
新人口礼赞苏宁 编《新人口礼赞: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回顾与展望(青海卷)》介绍了青海概况、工作综述、人口形势、利益向导、优质服务、依法行政、宣传教育、战略研究等内容。
-
文化人类学概论蒋立松《文化人类学概论》以文化多样性为基本的叙述视角,简洁而系统地介绍了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历史、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结合诸多民族志资料,扼要地介绍了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如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语言、宗教信仰等等。《文化人类学概论》既可作为面向大学本科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入门教材,也可供人类学爱好者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