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
-
人口健康领域科技基础性工作数据资料集成与规范化整编尹岭,付磊 著《人口健康领域科技基础性工作数据资料集成与规范化整编》整体回顾了自1999年启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到“十一五”末期人口健康领域科技基础性工作项目及其数据资源的基本情况,理清了我国人口健康领域基础性工作数据、资料的底数。《人口健康领域科技基础性工作数据资料集成与规范化整编》系统性讨论了对相关数据资料进行规范化整编和共享利用的技术方法,介绍了整编形成的人口健康领域的数据资料编目、专题数据集和综合数据产品。结合我国人口结构与质量、疾病防控、健康产业等人口健康领域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与挑战,探讨了预防医学、生殖医学、精准医学、再生医学、生物医学工程、认知与行为科学、整合医学、医学信息技术、中医药等方面的科技发展趋势及前沿、热点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对人口健康领域科技基础性工作的规划和部署提出建议。
-
人口流动户籍制度与房价陈晶 著本书的研究结论从人口流动的角度,为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房价两极分化现象提供了可能的解释,为住房市场化改革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对于维持中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中小城市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研究进一步检验了户籍制度改革的效果及其对住房市场的影响,为城市户籍门槛设置和户籍制度改革提供参考。本书以中国特有的户籍制度为切入点,探究了人口流动与房价之间的关系,主要针对以下四方面内容进行了研究:(1)户籍迁入人口和非户籍迁入人口差异是否对城市房价产生不同影响?(2)户籍歧视是否影响不同户籍身份居民的住房选择及房价?(3)不同城市户籍门槛如何作用于房价?(4)产业结构调整是否影响人口流动与房价的关系?以中国人口普查和城市房价等宏微观数据为样本,本书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得出户籍人口迁入对房价的提升作用显著大于非户籍人口迁入;户籍歧视对非本地城市户籍居民房价和房租有显著正向的影响,地域歧视对房价影响显著大于城乡歧视;户籍门槛的提高,进一步提高了户籍迁移人口增加对房价的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有利于调节人口流动与房价的关系等研究结论。
-
艺术人类学易中天 著《艺术人类学》是易中天关于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并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和材料来研究艺术本质的著作。该书分两部分,即上编“发生机制”和下编“原始形态”,上编又分走出自然界、人的确证、图腾原则、原始冲动、实践思维、理性精神、神话模式等八章,下编分工艺、建筑、雕塑、人体装饰、舞蹈、戏剧、绘画、音乐、诗歌等九章。 该书的研究对象,并非一切艺术现象而仅限于原始艺术(史前的和现代原始部落的),因此涉及的艺术原理,也仅限于与之有关的部分,与一般艺术原理著作有所相同,而对于与原始艺术有关的文化人类学原理,则颇为关注。同时本书也是一部美学和文艺学著作。
-
西藏人口转变研究杨帆 著该书梳理了和平解放以来西藏自治区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动的历史轨迹,并分析其背后的发生机制。并且,基于相关参数假定,本书对西藏未来一段时间人口变动趋势进行预测,并分析了人口转变在西藏经济发展、家庭和社会变迁等方面的作用。很后,本书结合当前全面二孩生育政策,探讨了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西藏人口政策的建议。
-
人类学与乡村振兴杜发春,韦小鹏 编《人类学与乡村振兴(人类学高级论坛2019卷)》以乡村振兴与传统文化、乡土景观与旅游、乡村振兴与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振兴路径和社区建设等为议题,收录了多篇论文对乡村振兴的维度、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乡村振兴与旅游、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生动力的激发机制以及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遗产保护语境下的乡村发展等分别做了阐述,从各个角度献言献策,体现出了人类学的学术底蕴和现实担当,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
人类学为什么重要蒂姆·英戈尔德(Tim Ingold) 著,周云水,陈祥 译《人类学为什么重要》是普及人文社科科学各学科的“人文社会科学为什么重要”系列丛书中的一本。 人类学是什么?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人类学研究什么,是怎么做研究的?人类学有哪些分支领域,是怎么分化出来的?人类学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自己所处的位置有什么帮助?为什么说人类学在当下具有重要性?人类学的未来何在? 本书围绕着“人类学为什么重要”这一主题,探讨了人类学学科的一些基本问题,适于对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人类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
末日松茸罗安清 著,张晓佳 译日本美食家、资本主义商人、老挝丛林战士、工业林、中国牧羊人、芬兰乡村向导……如何讲述珍稀松茸供应链的故事? 乌托邦想象看起来困在一个单程未来里,身处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人类要如何自处?又何去何从?在一朵缠绕着人类经济活动、种族历史、自然生态及末世生存策略的独特蘑菇当中,或许藏有答案。 在横跨日本东京与京都、美国俄勒冈州、中国云南、芬兰拉普兰等地的田野调查中,作者跟随一条鲜为人知的商品供应链,一步步呈现珍稀松茸的“身份转译”:在废弃工业林悄悄破土而出,被遁入山林寻求自由的瑶族、苗族与东南亚裔采摘者收集,再通过竞价激烈的保值票市场,累积层层价值进入日本,化身为带有强烈象征的礼物。 松茸浓缩在如此奇特的跨地理、跨文化转译过程中,也提一个更宏观的提问——在迈进“人类世”的此刻,不强调发展与进步的社会是什么模样? 人类是否能与各物种保有互不和谐、但又无须掠夺的和平共存?
-
把自己作为方法项飙,吴琦 著两代北大学人,跨越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历时三年完成了这场谈话。从项飙教授的个人经验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我的问题,其中涉及对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知识共同体、全球化与民粹主义、人类学方法论等题目的思考。这本书提供了一份对话实录,也给出了一种审视问题、思维操练的方法——在自我泛滥的潮流中,如何给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创造性地建设身边的小世界,在思想受困的社会,如何回答宏大的命题。
-
从部落到国家马克·W. 莫菲特 著请想象如下场景:在一个机场中挤满了安静候机的陌生人。如果候机的不是人类,而是黑猩猩,那惊慌失措肯定是免不了的,甚至很可能出现血腥的杀戮。人类是如何做到与全然陌生的同类共处一室而相安无事的呢?对这个问题大惑不解的人类学家,在很早以前,就通过对黑猩猩展开研究来寻求答案了。在这本书中,生物学家马克·W. 莫菲特带领我们去考察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生物:蚂蚁。在蚂蚁组成的社会之中,每个个体对彼此来说都是陌生的,尽管如此,这些小家伙聚在一起却取得了很多惊人的成就。《从部落到国家》通过观察、分析并总结让匿名社会生生不息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是如何基于一些共同特征,比如服饰、手势、口音、信仰等群体身份标志,实现彼此互动并繁衍生息的。书中结合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领域的全新发现,回答了以下问题:尽管人类害怕外来者,但我们的社会为何仍能发展出像玛雅文明或美国一样巨大的规模?为什么社会能保持独立地位,但却无法避免逐渐走向衰落的命运,直至灭亡?本书的研究视野为我们了解社会的本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
旅游英语综合教程李晓红旅游产业结构和技术在不断转型升级,新技术在旅游业的应用以及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形成了许多旅游新业态和新岗位:传统观光产品得到提升,休闲度假旅游迅速崛起,冰雪旅游、温泉旅游、邮轮旅游、滨海旅游、会展旅游、奖励旅游、健康旅游、探险旅游、研学旅游、自驾车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教材将结合国内外旅游新业态,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增补旅游新业态内容,替换原教材的第三部分(Part III)。教材每个模块分为听、说、读、练四个部分,穿插视频、音频、案例等多模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