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
-
迈克尔·赫茨菲尔德刘珩 著迈克尔·赫茨菲尔德(Michael Herzfeld)是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著名学者,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希腊、意大利和泰国从事民族志田野调查研究,是“文化亲密性”理论的提出者和实践者。本书通过聚焦赫茨菲尔德作品和人生,梳理其“有担当”的人类学的实践过程,有助于中国读者了解20世纪下半叶英美人类学主要理论范式、田野研究模式热点转换的重要历史瞬间,并指出赫兹费尔德的视角、路径对当代中国人类学研究找寻新出路的意义所在。
-
找工作[美] 马克·格兰诺维特 著,张文宏 译找工作是一项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政策的关键问题。作者通过对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个城市的282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所做的职业调查,发现了人际网络在劳动力流动中的关键性作用。格兰诺维特根据交往时间的长短、感情的强烈程度、亲密行为的有无以及互惠行为的表现,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区分为强关系、 弱关系和无关系。他根据劳动力市场中信息传递的过程和特点提出,主要是弱关系纽结而非强关系纽结才是信息传递的真正桥梁,也就是说,在大多数人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弱关系起到的作用非常大,而这就对传统的搜寻模型提出了挑战。
-
旅游英语综合教程李晓红旅游产业结构和技术在不断转型升级,新技术在旅游业的应用以及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形成了许多旅游新业态和新岗位:传统观光产品得到提升,休闲度假旅游迅速崛起,冰雪旅游、温泉旅游、邮轮旅游、滨海旅游、会展旅游、奖励旅游、健康旅游、探险旅游、研学旅游、自驾车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教材将结合国内外旅游新业态,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增补旅游新业态内容,替换原教材的第三部分(Part III)。教材每个模块分为听、说、读、练四个部分,穿插视频、音频、案例等多模态资料。
-
身体、叙事与主体性张有春 富晓星进入21世纪以来,包括健康在内的民生问题日益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重心,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一些人类学学子在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后,敏锐把握时代脉搏,将目光从宗族家族、宗教、婚姻家庭等人类学经典题目转向更广阔的社会现实,以实现理论与当下现实的衔接并酿出新知。本文集是在过去十数年间几十篇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硕士学位论文基础上,经筛选、修改汇编而成。这些论文涉及哺乳、坐月子、抽烟、健身、医患关系等各种议题,都与健康相关,并有扎实的人类学田野资料与理论视角做支撑,其间浸透着年轻学子深切的社会关怀,为我们了解当前孕产妇、大学生、老人等不同群体的生活境打开了一扇窗口。
-
重新想象全球健康[美] 保罗·法默,金墉,凯博文,马修·巴西利科 著,常姝 译全球健康是一门前沿的跨学科研究,通过将人类学、社会学与历史学、政治经济学与流行病学、人口学、临床实践、分子生物学、经济学等联合起来,探讨在全球范围内,公共卫生和健康的公平问题。 《重新想象全球健康》所探讨的问题集合,既包括流行病(艾滋病,小儿麻痹症,非传染性疾病),也包括预防和诊治方面的新兴技术开发(以及将这些科技手段有效提供给最需要的人),最后均指向对公平的诉求。 《重新想象全球健康》缘起于2008年哈佛大学首次开设的本科课程“全球健康:生物社会视角”。作为由医学人类学哈佛学派的三位代表人物法默、凯博文和金墉担纲主编的第一本以全球健康为主题的专著教材, 其*大特色在于用田野民族志、医学人文理论和历史的综合视角,以编撰者自身丰富多彩的实地体验和工作经历为案例素材,力图呈现出一幅反映全球健康领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图景。其面向的读者也很多元,包括本科生、医学护理类的学生和学者、公共卫生的学生和学者、非政府组织成员或支持者,以及其他想了解全球健康平等问题的人们。
-
莫忘我[新加坡] 汤玲玲 著本书的61篇文章中,除了59篇从2008年至2015年载自新加坡《联合早报·星期天(想法)》的专栏“学人视角”和“零距离”的文字,也特别收录了1992年在《联合早报·文艺城》刊登关于陪我的家翁回福建家乡探亲的《归乡》,以及1991年刊登在《波希米亚》杂志“过客小站”专栏关于在20世纪80世纪末在日本冲绳琉球大学留学体验的《一首歌,一个故事》,作为我对那段青春时期的留念。
-
灵魂猎人Rane Willerslev 著本书是一部富有洞察力的、极具原创性的关于尤卡吉尔人狩猎生活的人类学著作。尤卡吉尔人是生活在西伯利亚东北部科里拉河上游地区一个鲜为人知的“土著人”部族。作者基于对尤卡吉尔人进行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集中讨论了尤卡吉尔人生活在“镜厅”世界的实践意义,人、动物与神灵共同居住在这个世界,他们都被认为是无穷无尽的互相模仿的双面体。在这个世界,人处于一个“中间状态”,他们的灵魂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身心一体,既是个体自我也是再生的他者。因此,猎人既是人也是他们模仿猎杀的动物。这迫使他们在努力超越差异和维持自我身份的必要性之间进行微妙复杂的平衡。
-
科学的价值[英]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著,贾拥民 译●首次精选收录理查德·道金斯科学生涯中的多篇重量级演讲稿、专栏及论文,有20多篇珍贵文章是首次译为中文。文笔犀利、思想深刻,远远超越生物学本身,展现了科学“布道者”理查德·道金斯的深切理性与热情! ●从讲述科学的价值观与价值观的科学,到为坚定捍卫达尔文进化论而展开激辩;从探讨寻找外星智慧生命,到关心宠物和其他动物的感受;从谈论时间到假想统治世界,从讲述海龟的故事到深切悼念自己的亲人,道金斯用过人的文学天赋款款讲述自己对进化论、科学、友谊、物种、亲人、社会问题及整个世界的观点和看法。阅读《科学的价值》,我们将与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思想家展开灵魂对话。
-
时间与他者[法] 伊曼努尔·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 著,王嘉军 译本书由列维纳斯的四次讲座演化而来,是作者早期和中期两本重要代表作《从存在到存在者》和《总体与无限》之间的过渡。在本书中,列维纳斯进一步阐述了时间在与他者的关系中的生成,时间性即社会关系本身这一在《从存在到存在者》中就已显现的思想。列维纳斯的思想艰深、语言晦涩,但本书的结构却很具系统性,逻辑层次的推进也非常清楚,相比于他的其他著作,本书确是入门的上佳之选。
-
感情研究指南(英)威廉·雷迪 著“追问一个人的情感是否发自内心,即情感的真与伪,这种提问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所有成年人的情感体验其实都是被训练的结果。”一个人内心的情感体验,是某种关系的体现。无论是个人、团体还是阶层的情感表达,都无法忽视社会情感准则的教化训练。本书作为情感史研究的奠基之作,提出了情感表达、情感体制、情感导航、情感自由、情感痛苦等理论,并以“情感主义”为切入点,研究启蒙时代及法国大革命时期人们情感表达方式的变化及其意义。沙龙、共济会、咖啡馆等情感避难所的出现,是人们避免情感痛苦、追求情感自由的表现。人们在日记、通信、演讲中表露出对情感自由的向往,报纸刊物以及私人发行的小册子也在这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呼吁情感真挚、拒绝伪善成为人们在情感表达方面的基本要求。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并不仅限于小说、戏剧等文学创作,而是成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上升为一种政治上的“美德”。由此,雷迪清晰勾勒出情感与认知、情感与理性、情感表达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在“硬邦邦”的“理性”材料之外,强调“情感有自身的历史”,使情感成为历史学的合理研究面向,为情感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