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
-
武平风物陈厦生为系统整理、展示“千年古邑?文化武平”的独特风情和深厚底蕴,推动历史文化挖掘研究、宣传阐释和传承弘扬,2016年起,由中共武平县委牵头,县委宣传部具体组织,县交通局、国土局、文联、作协等共同参与,编撰出版了这套系列文化丛书,命名为《梁野文库》。《武平万象》即为其中之一。本书主要是以百科全书式的客观笔法,将武平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社会经济、风土人情、历史沿革等知识荟萃于一册,供读者特别是青少年全方位、多角度科学了解武平、认识武平。
-
西北民族论丛周伟洲《西北民族论丛》是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西北民族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集刊,以“西北民族”为研究重点,主要方向为西北民族史与民族关系史、西北民族与邻国交流史、西北民族宗教文化研究、西北民族地区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等。不仅涉及民族史、中外关系史、历史地理、历史文献学、科技史、文物考古等学科;而且也涉及民族学、社会学、地理学、法学、经济学等人文社会大学科,反映了海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水平。
-
珠江论丛付景川暂缺简介...
-
人类的归宿荣先恒阅读畅销世界的《时间简史》时,我们不仅震撼于宇宙的时间和空间,也会惊叹霍金教授的智慧与坚强。相对于《时间简史》的纯物理学论述,荣先恒著的这本《人类的归宿》综合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知识,对人类整体的归宿,作了独特观察和理性分析,让人豁然开朗。这既是一本科学普及书籍,又是一本探索宇宙和人类发展的佳作。从人类整体发展的角度看,本书认为人类整体对宇宙有无意义取决于对宇宙的探索,提出人类要注重科技发展,人类根本出路是全球统一。从人类个人人生的角度看,本书领悟深刻,提出个人要寻找自己的生存意义并适应发展趋势,同时分析了人在生活中要注意的常见问题。从人类科技发展的角度看,本书从近期、中期和远期指明了人类科技发展下一步的突破口。本书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视野开阔,更让人咋惊:地球之内外,人类之本身,是如此神奇和美妙!本书既适合青少年开启科学的智慧,又适合成年人深化对人生的思索,也适合人们对自然科学理论和实践探索。
-
人类学美学研究王政暂缺简介...
-
甘宁青地区人口迁移与多民族居住格局发展演变研究刘有安民族居住格局是研究民族关系十分重要的场景和变量。研究今日甘宁青地区民族居住格局与多元文化源流,必须将其置于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之中,考察自古以来生活在此的各民族的发展演变、迁徙互动,探寻其历史脉络。《甘宁青地区人口迁移与多民族居住格局发展演变研究:基于民族关系与多元文化发展视角》在梳理历史上甘宁青地区人口迁移与民族分布格局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民国以来人口迁移对甘宁青地区民族居住格局及民族关系的影响。从考古资料及历史文献来看,在远古时期甘宁青地区就是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仰韶文化等文化的辐射区,并因区域差异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亚系文化。古人类文化的多元流变和区域特点说明甘宁青地区文化从源流上就具有明显的多元性。其后,因自然环境变迁、部落争战以及不同政权之间的征伐,甘宁青地区形成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并存又相互吸收融合的特点。在域外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流与碰撞中,甘宁青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在民族居住格局方面,既有汉(华夏)与其他民族统治区域的此消彼长,又有疆域统一后多民族(部落)交错分布的格局。从甘宁青地区民族居住格局发展演变来看,元代是甘宁青地区民族居住格局的酝酿期,明清时期是甘宁青地区现有人口和民族居住格局的奠定期,民国时期是甘宁青地区民族居住格局的形成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是甘宁青地区民族居住格局局部的调整和发展期。当前,随着人口迁移与流动的加快,多民族杂居的居住模式更为明显,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更加频繁,不同民族文化传统的碰撞与摩擦、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重构与整合,对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和地区稳定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有效回应这些问题不仅对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和地区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我国国家安全、疆域统一、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价值。
-
中国中部地区人口发展报告钟无涯,颜玮本书以城市群为主体,在中部地区“人”的城镇化过程中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借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的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模式,发挥核心城市与周边的中小城市、小城镇形成一种辐射、被辐射、分工协作的关系。中部地区目前为止仍未形成类似的强城市群,而主要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向周围扩散,其核心因素是人口集聚的规模、效率、机制和模式等问题。
-
代际冲突视角下人口老龄化与公共政策研究陶东杰本书全面阐述了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客观事实和典型特征,从代际冲突的视角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利用微观调查数据和统计数据展开的实证研究检验了居民主观态度上存在的代际冲突,以及人口老龄化对财政支出结构和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的影响。
-
侗族生计的生态人类学研究罗康隆 吴寒婵侗族以自己独特的文化,在数百上千年与所处生境的应对中,构建起了人类农业的另类文明——“稻鱼鸭”的生计体系。这类农业文明体系不仅对侗族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对我国南方的生态安全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从自然环境的角度看,是一个山地泽生生态系统的缩版;从产业项目看,是农、牧、渔结合的立体复合产业;从生产节律看,稻、鱼、鸭相克又相生的“中庸”范例;从聚落布局来看,农田与森林兼容,鱼塘与稻田连通,人们对聚落资源加以调控,使其比例协调,生长有序。这里,俨然是一首生物与文化多样性并存的田园诗,展现出韵律回旋的谋生艺术。
-
珠缀集王建民本书为《青岛科技大学报》副刊的文章摘编,内容涉及学校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全书分为似水流年、书香相伴、人生感悟、梦想青春、风景独好等五篇。选取的每一篇作品,或抒发个人之情怀、荣校之情愫、爱国之情义,或追寻哲理、走进自然、感悟人生,都是科大人的思想与科大文化的张扬,在不同的语言风格与表达路径中,传承着科大人共同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