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
-
基于语素库的汉语支配式双音词构词规律研究陈树本书择取相对封闭的共时语料《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7249个支配式双音词词项作为研究对象,以语素为着力点,从构词成分、搭配关系、合成整词三个层面探究支配式双音词构词规律。除了绪论和结语,主体部分共八章。至五章着力探讨前位动素后接语素的问题,分别讨论状态、变化、转移、活动、作用五大类前位动素的构词现象。第六章分析后位语素的语义分类及构词力。第七章探究支配式双音词语素结合的语义制约因素。第八章参考系统论“结构─功能”的理念,围绕语素义与双音词语义结构模式的关联展开构词专题研究。
-
汉语木部艸部字词核心义研究沈莹著漢語詞彙核心義研究是對古漢語詞義演變規律的探討。本書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漢語木部和艸部字詞進行核心義分析,一方面可以完善現有理論,提供更多視角和方法;另一方面在核心義分析的基礎上解決相關的訓詁問題。
-
汉语十日通读写程璐璐“汉语十日通”是一套专为短期班零起点外国学生编写的初级汉语综合教材,分入门篇、基础篇、提高篇、冲刺篇,各包括主教材、练习册、习字本和教师手册。该系列自2008年初版以来一直被北京语言大学速成学院作为教材,同时远销海外,被全球十余个国家的孔子学院作为专业课程教材长期使用。近年来,北京语言大学预科教育学院编写了与“汉语十日通”综合教材配套的零起点预科基础汉语专项技能教材——《汉语十日通•读写》《汉语十日通•听说》,仍分四阶,共8册,既可与综合教材配套使用,又可相对独立地展开读、写、听、说技能教学,形成“一体两翼”的完备教学体系,满足短期培训和预科学生应用、应试两方面的需求。《汉语十日通•读写》是北京语言大学预科教育学院针对预科生的特殊学习需求编写的一套零起点基础汉语读写课程教材。教学设计基于“三位一体”模式原则,即基于同一套教材同时开设综合课、读写课与听说课,进行教学任务切分,利于更好地解决要素教学和技能教学的关系。汉字读写教材与综合教材分工有序、相辅相成,经教学实践检验,是预科基础汉语教学体系构建的理想模式和有效资源。读写教材共4册,与综合教材逐课对应,每册10课。通过大量、多样化的操练,进行汉字基础知识教学、字词句段阅读训练和汉字书写与基础写作教学,培养学生对汉字的认知和书写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从而达到读写技能与综合语言知识技能同步提高的教学效果。
-
部分量李思旭本书探讨了国内外语言学研究中较少涉及的前沿课题:部分量。以部分量的编码方式为主线,分析了体貌、量化与论元互动的跨语言相关性。尝试把汉语置于世界语言的变异范围内进行研究,从跨语言类型学角度考察了部分量的四种编码方式:部分量化、部分受影响、偏称宾语和部分格。本书在国外语言的“内化”与国内语言的“外化”相结合上,作了一次大胆的尝试,无论研究思路还是研究方法,都能给国内外语言类型学爱好者提供参考。希望本书对我国语言类型学中大范围跨语言比较这一研究方法,特别是跟国外语言的比较,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泰州顾黔.
-
新媒介的数字口语化研究翟羽佳互联网带来了次生口语文化的勃兴,催生了“活文化观”语境的建立。学者萨克斯认为,立足于社交网络,一个“数字口语时代”已应运而生。选题在沃尔特·翁“次生口语文化”的理论光谱下,尝试为当前纷繁复杂的话语生态开辟一种可能的研究路径。以话语本身为解析对象,并将“口语化”看作一种被“建构”的客观存在。为了提供口语化的有效根据,本书将从多样化视角一一包括传播视角、语言批评视角、意识形态视角等一一探索新媒介话语的口语化现象。
-
汉日多人会话修正对比研究贾琦书采用会话分析的研究方法,探讨汉语和日语多人参与的言谈互动中的修正现象,在重新梳理了修正段结构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多人参与的言谈互动中的修正模式、策略、动态性特征,以及修正的交际功能,并进行了汉日对比研究,主要从形态学、句法学、互动交际等角度剖析了导致汉日之间差异产生的深层动因,以期对会话分析特别是关于修正的汉日对比研究提供研究实例,为外语教学提供建言。
-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青岛戴宗杰 李兰兰本书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图、文、音、像”四位一体的方式介绍青岛的方言文化,共收录方言词条600余条,并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EP同步等手段进行保存和展示。记录了青岛的特色民居“里院”、风貌街区“波螺油子”、地方名物“榼子”、民俗活动“祭海”、重大节庆“啤酒节”、地方曲艺“柳腔戏”“茂腔戏”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
-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景洪傣语保明所 等景洪古称为“车里”“彻里”等。公元1180年,帕雅真建立“景龙金殿国”后,西双版纳进入封建社会,据《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沿袭了41代召片领(土司),直到1956年宣告废除。从1180年至今,景洪都是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傣语分为四个方言:西双版纳方言、德宏方言、金平方言、红金方言。西双版纳方言除在西双版纳境内使用外,孟连、澜沧、普洱、江城等地及国外自称“傣泐”的傣族也使用这一方言。景洪是西双版纳方言的标准音点。由于政治、经济上的优势地位,景洪傣语已成为西双版纳傣族的通用语。由于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自称“傣泐”,所以这一地区的傣语称为“傣泐语”。傣泐语内部也有差异,可细分为三个土语:以景洪为代表的土语,通行于景洪、勐龙、勐捧、勐罕、勐养、易武、勐旺南部等地区;以勐遮为代表的土语,通行于勐遮、勐海、勐混、勐往等地;以景董为代表的土语,通行于景董、勐旺(除南部外)、勐养北部等地。在这三种土语中,景洪傣语通行范围非常广,非常具有代表性。景洪土语、勐遮土语、景董土语之间可以相互通话,有口音的差别,少数词汇差别明显。西双版纳傣语不仅是当地傣族共同使用的语言,也曾是布朗族的兼用语。布朗族跟傣族一样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过去布朗族男孩也要到佛寺里出家学习傣文经书,现在的布朗族老年男性大多还能流利地使用傣语。实行现代教育后,布朗族转而兼用汉语,兼用傣语的人减少了。西双版纳傣族有拼写自己语言的新老两套文字。老傣文创制于1227年,有56个字母,其中辅音48个,元音8个。元音符号变体很多,与辅音的拼合也多有限制。还有4个声调符号。老傣文至今在村寨中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用老傣文记录的古籍文献十分丰富。1955年发布的新傣文是在老傣文的基础上改进的,辅音、元音符号及数目与老傣文有所不同。主要在城镇和机关单位使用。新老傣文都可以准确地记录傣语。老一辈懂傣文的人很多,年轻人懂傣文的人较少。现在在乡镇、县、州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村寨里的有识之士联合佛寺、村委会,一起进行新、老傣文的普及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景洪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傣族之间进行交际的时候用傣语,与其他民族交际的时候转用当地的云南汉语方言,年轻人也常常使用普通话与其他民族进行交流。近几十年来,随着文化教育的普及、大众传媒的影响、交通条件的改善、经济的发展,景洪傣语也发生了不少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大量使用现代汉语借词。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上都会云南汉语方言和普通话,在日常交际中往往根据语境的需要交替使用傣语和汉语。傣族跟其他民族通婚后的下一代,大多都不再说傣语,这种情况在城镇较为普遍。
-
汉语语态和汉语句法吴怀成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对汉语语态和汉语及物性问题的一些思考和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被动语态的功能性定义、对汉语所谓中动句的反思、汉语受事主语句的重新分类、及物性和作格性、及物动词的低及物性用法和非及物性用法、不及物动词构式的扩张和变异、“把”字句的役事标记功能、汉语语言单位层级的重新划分以及汉语句子的骈散二重性等。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对汉语语态和汉语及物性问题的一些思考和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汉语没有印欧语式的被动语态,汉语被动语态必须从功能角度下定义,即:被动语态是以经历者为视角,描述它遭受某种经历或发生某种变化的事件句。2.汉语也没有印欧语式的中动语态,汉语的受事主语句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事件性受事主语句和非事件性受事主语句(评议句),事件性受事主语句又可以分为无标记被动句和无标记主动句(处置类受事主语句)。3.本书把及物性和作格性都看作是语言的组织模式。及物性是主宾格语言的组织模式,它受“由因及果”的思维推理模式所支配;作格性是作通格语言的组织模式,它受“由果溯因”的思维推理模式的支配。4.本书认为汉语及物动词有低及物性用法和非及物性用法,而汉语不及物动词即使带了宾语也不是及物性用法,不及物动词带施事宾语是汉语存现句类推扩张导致的构式“内部承继”,不及物动词带非施事宾语则是“动宾”构式变异导致的构式“外部承继”。5.本书认为汉语“把”字句是典型的致使句式,“把”是役事标记,其主要功能是凸显役事参与者或明确施受关系,这样可以对各类“把”字句做出统一的解释。本书附录中还有两篇文章:一篇为《对汉语语言单位层级划分的反思》,另一篇为《音节奇偶、句子骈散和对言语法》。基金支持:本书为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构式语法视角下汉语句式及物性高低转化和承继关系研究”(项目编号:21YJA74004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