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
-
中英视译中的方向性何妍本书从神经认知视角考察口译方向性在口译经验和文本复杂度的作用下对视译认知加工的影响。研究发现口译方向性对认知加工的影响受到口译经验的制约。根据相关脑区数据可以推测:当中译英时,口译学生需要在与认知抑制相关的执行功能上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非口译学生需要在与多任务协调、语言转换、注意力资源分配、任务监控等相关的执行功能上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这一结果也揭示了大量的口译实践可以强化口译员的大脑执行功能。本书可供翻译研究者使用。
-
东北亚语言文化研究周浩本书为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语学科近年来研究成果的汇编,主要选编了20余篇论文,涉及英语语言学、文学、翻译学、跨文化及日语语言文学研究等,论文作者均为该学院的骨干和青年才俊。本书为系列研究的第二辑,具体内容为中日文化差异比较及日本文化形成的考察,日语语言学理论,俄罗斯文化,俄罗斯语言计算机处理的方法等。论文作者均从事相关研究多年,研究较为深入。本书不涉及敏感问题,均为一般层次上的学术探讨。
-
汉语介词语义的演变模式马贝加本书的主要创获是提出“首发”和“后随”两种不同类型的演变模式,认为首发模式中的主要特征对后随模式起着制导作用,影响力贯串同类演变的始终。从历时角度看,“首发者”和“后随者”之间不是“拷贝”关系,每个成员都走过具有自身特征的语法化历程。在对演变的语义因素的探究方面,本书分析了语义关系变化、时间关系变化和句子推理意义变化等因素。对产生介词的结构、介词的演变路径以及介词继续语法化的方向和类型作了全面而详细的分类和描述。
-
日语移动表达的概念迁移研究张丽虹著本书基于移动事件类型学和概念迁移理论,将复合动词、单纯动词和形动词统一在空间移动概念域之下,探讨了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空间移动表达的概念迁移表现,并运用认知语言学和习得方面理论,阐明了概念迁移发生的机制及原因。
-
文心语粹胡可先 黄擎目前的浙江大学中文学科,语言、文学与文献并驾齐驱,形成以文献史料为基础,将文学与语言、传统与现代、文献与文物、文学与影像、编纂与研究融为一体的研究格局,古今汇通,中西兼融,是浙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中既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又有强烈的现代气息的学科。本书共包含20位学者的20篇演讲,涉及古今中外的虚构与非虚构文学、文献学、语言学等各个领域,向听众、读者展现了演讲者的重要学术成果。希望这本演讲录在浙大中文学科的百年发展中体现出一定的学术和教育意义。
-
现代汉语语气词的功能特征研究齐春红著本书的研究基于语言类型比较,运用语料库语言学和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语气词“呢”“吗”“吧”“啊”“的”“了”功能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时把使用频率作为一个语法项目有无标记的重要标准,在确定了语气词的功能类型特征以后,再依据“普遍性对中介语有制约作用,习得也许遵循着特征层级性次序,无标记/弱标记性特征先于有标记/强标记特征习得”的规律,通过对非汉语母语者在口语中运用汉语语气成分情况的观察,印证所得到的类型特征的正确性;此外,本书还基于语音实验和跨语言对比分析了现代汉语典型语气词的韵律特征及其与现代汉语语气语调的相互关系,以期丰富对现代汉语语气词的功能类型特征的研究,并有效地指导国际中文教学。
-
屈原诗选英译孙大雨暂缺简介...
-
汉语概论纪秀生 胡培安本书专为境外研究生编写的汉语教材,适用于具有一定汉语基础的境外研究生学习者。本教材在吸收当代汉语语言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适应境外研究生学习汉语为基本目的,系统介绍了汉语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同时注重提升境外研究生汉语综合应用能力。本书的主要特色体现在针对性与学术性、系统性与实用性等方面。
-
英汉反讽研究新视野杨庆云本研究追溯了反讽在西方和中国的滥觞和演变发展过程,聚焦和对比了英文反讽(irony)如何起源于希腊、发展为苏格拉底式反讽和语言修辞方式的历时演变,同时也梳理了肇端于虞舜《南风》之诗、滥觞于《春秋》的春秋笔法以及随文学艺术发展的汉语反讽文体的繁衍。本研究对与反讽相近的常混淆的六对概念(讽、讽刺、反语、讽喻、暗讽、戏谑)进行了辨析,提出了反讽独有的语用特征。后,借助反讽搭建的桥梁,本研究将英国早的一部叙事史诗《贝奥武普》(Beowulf)和中国部纪传体史书《史记》置于同框中进行对比,既呈现了地域相异的文学巨著在反讽使用时的异曲同工之妙,又阐释了主体建构、激活的宏观社会文化环境、主题以及反讽的认知参照点的相异。
-
中国语音学报第18辑李爱军主编本书是连续出版物,由中国语音学会主办,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承办。每年两本。本期为《中国语音学报(第18辑)》文章包括《实验音系学综述》《普通话中的语音增强现象》《从声学距离讲算看汉语声韵母的特点》《自闭症儿童语音情感感知研究》等文章。本书是中国语音学界最新成果的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