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
-
语言文学前沿杜寒风《语言文学前沿(第11辑)》由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主办,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杜寒风教授主编。收入语言与文化学界著名学者或者青年才俊的相关专业首发学术文章,其作者以北京地区著名高校为主,其他地区特别突出的学者文章也有收录,以促进学术发展为目标,促进相关专业研究。
-
历史语言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学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历史语法与词汇学学科(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主办、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系列学术集刊,旨在为国内外历史语言学界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以便更好地推进汉语历史语言学的发展。该刊自创刊以来,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历史语言学及相关专业的学术论文。随着历史语言学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刊物目前的出版频率已不足以满足学界需求。为更好地服务学术、引领潮流,自2021年起,该刊由每年一期、繁体字版改为每年两期、简体字版。
-
汉语木部艸部字词核心义研究沈莹著漢語詞彙核心義研究是對古漢語詞義演變規律的探討。本書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漢語木部和艸部字詞進行核心義分析,一方面可以完善現有理論,提供更多視角和方法;另一方面在核心義分析的基礎上解決相關的訓詁問題。
-
语言类型学视阈下的汉日语名词性成分指称功能对比研究郭蓉菲本书从语言类型学的视角将汉语和日语进行了对比,考察了汉日语名词性成分指称功能的共性和差异。考察对象主要包括汉语和日语中的指示代词、人称代词、“自己”和「自分」“互相/相互”和「互い」、专有名词、光杆NP、数量名结构等,对它们的指称特点进行了分析和对比,探究了汉日语名词性成分指称功能差异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导入语言类型学理论,通过与英语等其他语言的对比将汉日语名词性成分的指称特点在世界语言中进行定位。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为高校汉语和日语专业教师、学生、研究人员等。
-
汉语教学学刊·总第16辑《汉语教学学刊》编委会本辑共有11篇论文,即《朱德熙的语法系统》《亟需整理出版的珍贵遗产——朱德熙手稿介析》《北京官话成通用类汉语教材动因探究》《“的”的语法功能与偏正结构的符号表示》《词汇类型学视角的同素单双音节形容词句法语义比较——以“温”“暖”“温暖”为例》《美国汉语学习者词义猜测研究》《从汉喃辞书看18—19世纪越南汉语学习和教育》《朝鲜朝时期的汉语教学研究》《清末民初对日汉语教学管窥——以日本近代汉语教学文献为视角》《基于BBC新闻的英国学校汉语教学分析》《拉脱维亚汉语教学研究》。
-
新媒介的数字口语化研究翟羽佳互联网带来了次生口语文化的勃兴,催生了“活文化观”语境的建立。学者萨克斯认为,立足于社交网络,一个“数字口语时代”已应运而生。选题在沃尔特·翁“次生口语文化”的理论光谱下,尝试为当前纷繁复杂的话语生态开辟一种可能的研究路径。以话语本身为解析对象,并将“口语化”看作一种被“建构”的客观存在。为了提供口语化的有效根据,本书将从多样化视角一一包括传播视角、语言批评视角、意识形态视角等一一探索新媒介话语的口语化现象。
-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景洪傣语保明所 等景洪古称为“车里”“彻里”等。公元1180年,帕雅真建立“景龙金殿国”后,西双版纳进入封建社会,据《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沿袭了41代召片领(土司),直到1956年宣告废除。从1180年至今,景洪都是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傣语分为四个方言:西双版纳方言、德宏方言、金平方言、红金方言。西双版纳方言除在西双版纳境内使用外,孟连、澜沧、普洱、江城等地及国外自称“傣泐”的傣族也使用这一方言。景洪是西双版纳方言的标准音点。由于政治、经济上的优势地位,景洪傣语已成为西双版纳傣族的通用语。由于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自称“傣泐”,所以这一地区的傣语称为“傣泐语”。傣泐语内部也有差异,可细分为三个土语:以景洪为代表的土语,通行于景洪、勐龙、勐捧、勐罕、勐养、易武、勐旺南部等地区;以勐遮为代表的土语,通行于勐遮、勐海、勐混、勐往等地;以景董为代表的土语,通行于景董、勐旺(除南部外)、勐养北部等地。在这三种土语中,景洪傣语通行范围非常广,非常具有代表性。景洪土语、勐遮土语、景董土语之间可以相互通话,有口音的差别,少数词汇差别明显。西双版纳傣语不仅是当地傣族共同使用的语言,也曾是布朗族的兼用语。布朗族跟傣族一样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过去布朗族男孩也要到佛寺里出家学习傣文经书,现在的布朗族老年男性大多还能流利地使用傣语。实行现代教育后,布朗族转而兼用汉语,兼用傣语的人减少了。西双版纳傣族有拼写自己语言的新老两套文字。老傣文创制于1227年,有56个字母,其中辅音48个,元音8个。元音符号变体很多,与辅音的拼合也多有限制。还有4个声调符号。老傣文至今在村寨中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用老傣文记录的古籍文献十分丰富。1955年发布的新傣文是在老傣文的基础上改进的,辅音、元音符号及数目与老傣文有所不同。主要在城镇和机关单位使用。新老傣文都可以准确地记录傣语。老一辈懂傣文的人很多,年轻人懂傣文的人较少。现在在乡镇、县、州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村寨里的有识之士联合佛寺、村委会,一起进行新、老傣文的普及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景洪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傣族之间进行交际的时候用傣语,与其他民族交际的时候转用当地的云南汉语方言,年轻人也常常使用普通话与其他民族进行交流。近几十年来,随着文化教育的普及、大众传媒的影响、交通条件的改善、经济的发展,景洪傣语也发生了不少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大量使用现代汉语借词。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上都会云南汉语方言和普通话,在日常交际中往往根据语境的需要交替使用傣语和汉语。傣族跟其他民族通婚后的下一代,大多都不再说傣语,这种情况在城镇较为普遍。
-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隆林仡佬语袁善来 何正安2018年,隆林各族自治县仡佬族总人口285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66%(《隆林年鉴(2019)》第51页)。其中包括1000多保人,主要分布在克长乡的海长村、新合村、新华村和德峨镇的常么村、龙英村等自然村(李旭练1999;蒙元耀2008)。1990年,经过民族识别,保人被定为仡佬族。但俫语明显不同于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多罗”和“哈给”两支仡佬语方言,其语言系属过去有人认为属于壮侗语族语言,应该划为一个独立的语支;也有人认为是仡佬语的一种方言。但随着对傈语的研究逐步深入,专家的看法逐渐倾向于把俫语归入南亚语系。所以,本书没有把傈语列为仡佬语方言。隆林仡佬族居住比较分散,不同支系间语言差异较大,无法直接用仡佬语交流。根据其差异分为“多罗”和“哈给”两个方言支系。“多罗”支系主要分布在德峨镇么基村的大水井和下冲,克长乡新华行政村的罗湾和岩茶乡者艾行政村的平林、湾桃等自然村,人口约有500人。目前,能较熟练使用该方言母语进行交流的不到30人,一些人仅记得少量的词汇,日常交际使用当地汉语,因此,“多罗”方言已经濒临失传。“哈给”支系主要分布在德峨镇三冲行政村的弄麻、鱼塘、保田和大田4个自然村,其中有400多人使用“哈给”支系仡佬语进行日常交流(王怀榕、李霞2007)。弄麻自然村仡佬族自称“哈给”,属于青仡佬,当地人称为“水牛仡佬”。多居住在高寒山区泥石山的山腰上。据史料记载,弄麻仡佬族从贵州仁怀县金竹寨(现为贵州省仁怀市茅坝镇安良村金竹屯)逃荒而来,多数姓何。也有的家族是从贵州省遵义市迁徙而来,至今已有5代。弄麻、保田和鱼塘3个自然村的仡佬族母语保存完好,大田仅有少数60岁以上的仡佬族老人才懂仡佬语,中年以下的已经不再使用仡佬语。弄麻的仡佬族多为土生土长,用母语交流;少量是从外村迁入的其他支系成员,在弄麻生活一段时间后,一般也转用仡佬语“哈给”方言;5户苗族人也都会讲仡佬语。仡佬语是村民的日常交际用语。保田和鱼塘两个自然村也基本如此。村寨内语种比较丰富,处于“全民多语”状态。仡佬族很多人能讲4至5种语言,除了母语之外,还会说当地汉语方言、苗语和壮语等。但附近村庄的苗族很少有人会说仡佬语。嫁给仡佬族的外族妇女,四五年内能掌握仡佬语;外嫁出去的仡佬族妇女一般也能继续使用仡佬语,其子女也都能用仡佬语通话。由此可见,母亲在仡佬语传承中起着巨大作用。村寨内有少部分人,尤其是老年妇女,从未读过书或外出务工,还不会讲普通话。《中国语言文化典藏·隆林仡佬语》主要调查仡佬族“哈给”支系方言,以隆林德峨镇三冲行政村弄麻自然村仡佬语为代表点,兼及鱼塘、保田和大田3三个自然村。
-
语篇评价[英] 苏珊·霍斯顿,杰夫·汤普(Susan Hunston and Geoff Thompson)本书原著是一本有关语篇评价的经典之作,汇聚了该领域多位可以称得上理论奠基人的学者的代表性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学术影响力非常深远。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语言学领域不断丰富发展的评价理论体系和思想观点,结合了大量生动的例句和语篇选段,将理论性论述通俗化,加之原书作者和译者的详细注释,让“外行人”也能深刻感受和认识到话语的魅力、评价的力量以及二者的交互关系和内在机理。本书将各种各样理解评价的方式(比如从立场、情感、情态等)都囊括其中,既可以例证概念在语篇描述中的中心地位,也可以将相关基础性内容介绍给希望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学生。
-
中国训诂学报王云路《中国训诂学报》是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主办的学术刊物,刊载海内外有关训诂、训诂学、训诂学者与语言学研究的学术论文,以及相关领域的学术评论、相关重要史料文献研究等。本辑共29篇文章,分“文献语言考释”“语言专题专论”“语言工具书研究”“重大课题专栏”“中古佛经词语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六个专辑,代表性文章有《“服之无斁”释读》《从出土文献看南“洛水”相关地名的用字变化》《论甘肃契约文书词汇、文字研究价值》《从安世高译经的首创词与独特用词管窥其词汇特点》《佛经词语札记五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