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
-
北斗语言学刊乔全生《北斗语言学刊》由陕西师范大学语言科学研究所主办,以“坚实、会通、创新”为办刊方针,提倡以共时的语言调查和描写为基础对语言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以历史文献考证法与历史比较法相结合研究语言的历史。本书是第九辑,分为“汉语史研究”“文字训诂研究”“汉语方言研究”“社会语言学研究”“近代汉语研究”“史林”“会议报道”七个部分。
-
国际汉学研究通讯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国际汉学研究通讯》是由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编的综合性学术文集,是中外学者沟通交流的学术平台。侧重介绍国际汉学界在中国传统人文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收录相关专业的新近研究成果,涵盖中国文学、文献、历史、考古、艺术、中西交流等多个领域。本期分为文明传播、文献天地、汉学人物、马可波罗研究、艺术史苑、研究综览、基地纪事等部分,收录文章18篇,包括《欧洲文明里的中国特性》《日本汉诗的去中心化趋势及异质边界》《马可·波罗所记中国的摩尼教、佛教和基督教》《韩朋溯源(下)》《吴大徵甲午战争期间致汪启信札简释》等,反映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
-
中国语音学报第18辑李爱军主编本书是连续出版物,由中国语音学会主办,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承办。每年两本。本期为《中国语音学报(第18辑)》文章包括《实验音系学综述》《普通话中的语音增强现象》《从声学距离讲算看汉语声韵母的特点》《自闭症儿童语音情感感知研究》等文章。本书是中国语音学界最新成果的发布平台。
-
汉语教学学刊·总第16辑《汉语教学学刊》编委会本辑共有11篇论文,即《朱德熙的语法系统》《亟需整理出版的珍贵遗产——朱德熙手稿介析》《北京官话成通用类汉语教材动因探究》《“的”的语法功能与偏正结构的符号表示》《词汇类型学视角的同素单双音节形容词句法语义比较——以“温”“暖”“温暖”为例》《美国汉语学习者词义猜测研究》《从汉喃辞书看18—19世纪越南汉语学习和教育》《朝鲜朝时期的汉语教学研究》《清末民初对日汉语教学管窥——以日本近代汉语教学文献为视角》《基于BBC新闻的英国学校汉语教学分析》《拉脱维亚汉语教学研究》。
-
东方语言学 第二十四辑王双成主编《东方语言学》(第二十四辑)主要以东亚语言为研究对象,其宗旨是用语言学的普遍原理来研究语言,并通过由研究这些语言中的特有现象所得到的规律丰富语言学的普遍原理。主要内容有《“无非”的主观小量表达研究》《从行、知、言三域看肥城方言的“了”》《海外中国典籍的多语转写研究——以清语老乞大汉语-满文的朝鲜文转写为例》《牛津示范范畴手册评述》《同源词与上古音构拟》《湖北宜城方言音系》《概念隐喻的新成果:拓展概念隐喻理论研究述评》等。
-
法国的语言政策与法规刘洪东法国是一个语言意识非常强烈的国家,自古至今政府具有强势介入和干预语言事务的传统,其语言政策和规划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法国语言政策文献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宪法,议会通过的法律,各部委和各级政府出台的行政法规或条例,政府或语言管理机构公开的相关报告、文件、方案或计划等。本书以法国语言政策为主线,选取重要和核心的原始文献进行译介,并展开一定的研究。项目兼具实用性和学术性,旨在为我国政府和学界提供一手的法国语言政策文本资料,为我国语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本书主体内容分为七章,分别为法国语言文字状况,法语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法语使用的立法,法语在国内的推广与普及,法国的外语教育,法语的国际传播与合作,法国的地方语言立法。
-
苏州方言语汇与民俗文化唐丽珍 等著本书从作为吴方言典型的苏州方言入手,分门别类地揭示方言语汇中包蕴的民俗文化内涵。以苏州方言民俗词语为材料,把这些语词放到特定的民俗文化的氛围中加以阐释,一方面梳理这些语词的语源、语义及其历史变化,另一方面以此为线索勾勒苏州地区的民间风俗,展示人人相传、代代相习的生活文化,以及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产生的改变与创新。
-
言语产出与第二语言习得(英)尤迪特·科莫斯 著 郝丽霞,王晓艺 译21世纪以来,认知科学的研究结果和理论构建对二语习得研究的影响力日益增大,而未来有关二语习得及其教育应用的研究,将愈发受到认知科学及其子学科所关注问题的影响。本书的研究旨在促进这种跨学科的理解与交融。首先讨论了认知科学这一宽泛领域与言语产出相关的基本概念,澄清了一些概念和操作上的问题。其次总结了认知科学与二语习得和产出这一具体领域有关的研究和发现,包括词汇、句法和音系编码背后的认知过程以及学习者的自我监控和交际策略等方面,最后提出了双语言语产出的融合模型,并指出未来潜在的研究方向和问题。每一部分结尾都附有重要参考文献和书目,便于感兴趣的读者进一步查阅探究。
-
翻译的不确定性胡庭树翻译的不确定性并非是翻译的不可能性,事实上翻译存在多种可能性。该论题的基本内容可以表述为:一个土语表达式可以用两种经验上得到同等辩护的方式(即均符合相关言语行为的整体倾向)把它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但这两种翻译在另一种语言中却具有不同的意义。之所以如此,理由在于:第一,从行为主义视角看,非观察句对于观察材料的超越,必然会出现意义的不确定性。第二,从整体主义视角看,单个语句(观察句除外)不具有独立的经验意义,并不能单独地接受经验的检验,具有经验意义的单位是足够大的语句系统,系统内部的语句可以根据外部的经验进行补偿性调整,重新分配语义和真值,因而必然会产生意义的不确定性。第三,从自然主义视角看,由于蒯因坚持自然主义的立场,主张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语言,因此必然要建立一套坚实可靠的语义学理论,从而将模糊不清的内涵概念从其科学理论中清除出去,即拒斥流俗的意义、同义性等概念,反对语言的“博物馆神话”,摈弃意义的确定性,而翻译不确定性论题对于蒯因语义学的建立起到清理路障的作用。
-
中国训诂学报王云路《中国训诂学报》是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主办的学术刊物,刊载海内外有关训诂、训诂学、训诂学者与语言学研究的学术论文,以及相关领域的学术评论、相关重要史料文献研究等。本辑共29篇文章,分“文献语言考释”“语言专题专论”“语言工具书研究”“重大课题专栏”“中古佛经词语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六个专辑,代表性文章有《“服之无斁”释读》《从出土文献看南“洛水”相关地名的用字变化》《论甘肃契约文书词汇、文字研究价值》《从安世高译经的首创词与独特用词管窥其词汇特点》《佛经词语札记五则》等。